韋一平

韋一平

韋一平 ,廣西天河縣人,壯族。早年參與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紅軍長征後,留在中央蘇區繼續和當地人民一起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七·七”蘆溝橋事變以後,南方八省紅軍改編為新四軍。韋一平同志隨軍東進,深入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他曾任蘇北第一、第三地委書記和分區政委。1945年4月,與葉飛同志一起率領部隊南下,任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政委。1945年10月15日,在武進陰沙泰興天星橋之間乘“中安號”橫渡長江,不幸發生沉船事件。為讓戰友安全轉移,他始終堅守在甲板上,直至融入長江,壯烈犧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韋一平 韋一平

韋一平原名韋家惠,又名韋瑞珍,1906年11月生於廣西羅城縣短崗屯的農民家庭。和新四軍的其他壯族將領韋國清、覃健、趙濱玉、朱鶴雲、覃士冕一樣,韋一平也是百色起義的參加者。有所不同的是,韋一平走上革命道路比他們要早。1923年秋天,他就離開家鄉,到廣東的三水縣參加農民革命運動。1924年5月,他在三水縣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派到毛澤東主持的廣州農民運。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也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子弟團結戰鬥的武裝集團。在新四軍中,有侗族、回族、壯族、藏族、畲族、土家族、朝鮮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將士。韋一平就是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要集結編成新四軍。對於韋一平來說,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訊息!從此,一支支弱小的游擊隊將要匯成鐵的洪流。從此,分別多年的許多老戰友又將在一起戰鬥。但是,韋一平未能去皖南集結。黨決定他任新四軍駐吉安通訊處副主任,後任主任,負責向分散在崇山峻岭中的游擊隊傳達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策,動員他們下山接受改編,還要與當地的國民黨軍政當局談判,協商游擊隊下山的軍需供應和交通保障。韋一平服從黨和人民的需要,多次進出武功山、九壠山、鐵鏡山,通過耐心的宣傳和說服,幫助游擊隊的戰友們順利實現了從內戰到抗日的戰略轉變。在游擊隊下山以後,他又克服種種困難,周密妥善安排,確保了游擊隊的安全並按時開赴抗日前線。此後,韋一平調到新四軍駐贛辦事處工作,繼續向各階層人民宣傳國共合作抗日的重大意義,組織開展抗日民主運動會,動員愛國青年參加新四軍。

個人履歷

“無產階級的硬骨頭“

韋一平石雕像 韋一平石雕像

早年積極投身工農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分配到農民自衛軍工作。1925年入國民革命軍,後調到葉挺獨立團,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和海陸豐起義,曾在海陸豐根據地擔任區委書記。1929年被派回廣西從事秘密革命工作,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隨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轉戰到湘贛蘇區。在歷次戰鬥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先後四次負傷。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又一次負傷,左腳跟被子彈擊穿致殘。後任中共永新縣委軍事部部長、湘贛軍區動員部部長。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曾任中共萍(鄉)宜(春)安(福)中心縣委書記,在湘贛邊區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在他的領導下,萍宜安地區的游擊戰爭蓬勃開展,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成為湘贛臨時省委、軍政委員會領導機關的主要活動基地。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譚余保曾稱讚他是“無產階級的硬骨頭”。

抗日工作

韋一平—後排第二位 韋一平—後排第二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新四軍駐吉安通訊處副主任、主任,兼吉安中心縣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參與聯絡和組織湘贛游擊隊改編工作,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赴江蘇,任中共蘇北特委書記,領導蘇北軍民開展抗日鬥爭。後任中共蘇北區委會組織部部長兼泰興中心縣委書記、蘇中第3地委書記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第1地委書記兼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政治委員,蘇浙軍區第4縱隊政治委員兼中共浙西地委書記。先後參加郭村、黃橋、天目山等戰役戰鬥。為鞏固和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和開闢浙西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9年9月,中共中央東南局派韋一平赴蘇北,開展發動民眾、建黨建政和統一戰線工作,為新四軍挺進蘇北創造條件。此後五年多,韋一平的職務雖然多次變動,但他一直在為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發展而浴血戰鬥,辛勤工作。1940年6月,韋一平參與了郭村保衛戰的組織領導,並和特委其他同志一起,星夜動員民眾參戰,挖戰壕,備乾糧,救傷員,全力支援戰鬥。郭村保衛戰的勝利,顯示了韋一平的軍事才能和組織才能。1941年3月,蘇北區黨委改為蘇中區黨委,4月又成立蘇中軍區。韋一平任蘇中第三地委書記和蘇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他參與了討伐偽軍李長江部的戰鬥,同時大力發動民眾,開展減租減息,在鬥爭中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配合新四軍主力取得了反“掃蕩”作戰的勝利。同年12月,韋一平調任蘇中第一地委書記,併兼新四軍第十八旅政治委員和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他在這個蘇中抗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工作了整整三年,領導軍民打擊敵人,發展生產,壯大抗日武裝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有一段時間,蘇中的黨政軍領導機關都遷到了這個比較穩定的地區。

光榮犧牲

韋一平 韋一平

1944年12月,韋一平重任蘇中第三地委書記和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此時,新四軍已轉入攻勢作戰。日偽軍垂死掙扎,對三分區進行瘋狂的“梳篦掃蕩”。韋一平針對敵人從北方調來情況不熟和騎兵較多的特點,發動部隊和民兵大挖“抗日溝”,開展游擊戰,使敵人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1945年2月,蘇中軍區組建教導旅,韋一平任旅政治委員。4月,教導旅渡江南下,改稱蘇浙軍區第四縱隊。5月,韋一平率第四縱隊第十二支隊開闢浙西抗日根據地,兼任中共浙西特委(後浙西地委)書記和浙西軍分區政治委員。他率部參加了第三次天目山自衛反頑戰役,出色地完成了牽制和擾亂國民黨頑軍的任務,為鞏固和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和開闢浙西抗戰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韋一平率第四縱隊和浙西地方武裝在掃清德清、吳興等地的偽軍據點後,奉命沿太湖經長興、宜興、溧陽一線北撤。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位於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分批向江北轉移。15日晚,韋一平在完成掩護兄弟部隊渡江的任務後,率部800餘人乘“中安”輪最後一批北撤,當輪船行至泰興天星橋西南江面時,由於風大浪急,加之超載過重,船底漏水,傾沉在即。警衛員找來救生器材,要韋一平立即離船。但他想到的是如何使數百名指戰員脫險,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力組織部隊泅渡上岸。不料輪船突然傾覆,韋一平和700多名指戰員光榮殉職。

人物評價

韋一平等800餘人遇難,是共黨軍隊的重大損失。他們生前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譜寫了光輝篇章。800英烈犧牲的第2天,粟裕同志接見了遇難倖存者,並說,“將來中國要為犧牲的同志建立紀念碑”。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寄託哀思、永資紀念,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為烈士們修墓遷葬,立碑建館。1986年7月,烈士墓穴先期竣工,7月8日,將原安葬在天星橋江邊的烈士忠骨遷至泰興北郊安葬,泰興縣委、縣政府舉行了隆重的忠骨安葬儀式。就在1987年10月15日800英烈犧牲42周年之際,中安輪紀念館建設到位,省、市、縣的有關負責同志和各界代表隆重舉行了中安輪遇難烈士紀念碑揭幕和紀念館開館儀式。此後,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結合泰興公園建設,市政府對中安輪遇難烈士紀念館進行了適當整修,對館藏資料進行了完善充實。

抗日名錄導航

為抗日英雄的事跡,以教育和激勵廣大中華兒。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謳歌廣大國際友人和國際主義戰士支持人類的和平事業和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