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基本信息

鞏固性原則

正文

 鞏固性原則 教學原則之一。要求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達到牢固和熟練的程度,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地、準確地再現出來。在中國古代,孔丘就提出“溫故而知新”的主張。傳統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對所學知識的熟記。在外國,捷克教育家J.A.夸美紐斯明確提出了“教與學的徹底性原則”。他形容只顧傳授知識而不注意鞏固,就等於“把流水潑到一個篩子上”。現代心理學和教學論對鞏固性原則的重要意義,已提供了越來越科學的說明。從廣泛的學習過程而言,如果一個人邊學邊忘,那就一無所得,永遠處於無知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同於成年人或科學家。學生在短時期內集中地學習大量未經自己親身感受的間接知識與經驗,又不能立刻地、全部地運用於實踐,遺忘的可能性極大。因此,便特別要求進行鞏固工作;同時,心理學和教學論研究表明,防止遺忘也是完全可能的。
記憶是隨著全部認識過程的心理活動進行並完成的。因此知識、技能的鞏固問題不能孤立地解決,需要學生在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和運用知識各個環節上都有很高的質量。但是,專門組織的鞏固工作也是重要的,要把兩方面結合起來。在鞏固知識、技能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的關係。一般說,意義識記是主要的,要儘量避免不理解的單純機械識記。但是,也不能把意義識記和機械識記絕對對立起來。有些知識如歷史年代、外國語單詞等需要一定程度的機械識記,有時機械識記也有助於促進意義識記。鞏固知識、技能的主要方法是複習和練習。複習、練習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並且要富於變化,有時候有必要簡單地重複已經學過的知識、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釋新的事實或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最有效地鞏固舊知識的方法。在複習中,還要把及時的複習、經常的複習和階段的複習互相結合起來。根據心理學的材料,識記之後遺忘立即開始,因此教學新知識之後就要及時複習,在經常複習的基礎上,到一定階段要進行集中複習。集中複習能使舊知識系統化,區分出知識中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發現原來沒有發現的內在聯繫,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保證知識、技能鞏固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通過經常的教學檢查提供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知識是否鞏固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鞏固工作。鞏固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教師對需要記憶的教材劃出明確範圍,並有目的、有計畫地教給學生識記、再認、再現等記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記憶能力。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