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馬寺

鞍馬寺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鞍馬本町,由中國本土東渡日本的著名高僧鑒真和尚的高徒鑒禎上人創建於公元770(寶龜元)年,號松尾山金剛壽命院。而由藤原伊勢人於延曆十五年(796)建設堂舍。後受命桓武天皇大規模營造迦藍,並出現在日本史書《枕草子》和《源氏物語》中。但眾多的殿堂在漫長的歷史中屢遭火災,現存寺內建築多為昭和年間復原之作。鞍馬寺還以天狗傳說而知名,被奉仰為守護都城鬼門之寺。

介紹

日本鞍馬弘教大本山,位於京都市左京區鞍馬本町。號松尾山金剛壽命院。相傳系鑒禎(鑒真的弟子)於寶龜元年(770)所開基,而由藤原伊勢人於延曆十五年(796)建設堂舍。本寺初受東寺支配,天永年間(1110~1113)改屬天台宗。其後,青蓮院與日光輪王寺為本寺之支配權而爭戰不休;昭和二十七年(1952),本寺獨立而成鞍馬弘教大本山。本尊為毗沙門天,鎮護王城北方,深受朝野尊崇,參拜者絡繹不絕,俗稱為鞍馬詣。又,本寺所舉行的竹伐祭與火祭,聞名遐邇。由於堂舍經過多次火災,故現存堂宇多為近代所重建。此外,寺中保存有與十二世紀的悲劇英雄源義經相關的遺蹟,如天狗杉、僧正韹谷、東光坊跡等。
鞍馬寺由中國本土東渡日本的著名高僧鑒真和尚的高徒鑒禎上人創建於公元770(寶龜元)年。後受命桓武天皇大規模營造迦藍,並出現在日本史書《枕草子》和《源氏物語》中。但眾多的殿堂在漫長的歷史中屢遭火災,現存寺內建築多為昭和年間復原之作。
鞍馬寺還以天狗傳說而知名,被奉仰為守護都城鬼門之寺。境內有自然科學傅物苑展示室,展出鞍馬山的動植物和礦物等,還存有日本著名詩人與謝野鐵乾和與謝野晶子的詩碑。穿過莊嚴的仁王門,沿著古杉茂盛的山路探訪歷史也別有一番樂趣。
春天緋紅如夢的雲珠櫻,秋天眺望遠近叢林盡染的滿山紅葉,堪稱鞍馬寺的絕景。此外,每年6月20日的伐竹會儀式和10月2日的火節也很有名。
鞍馬寺里從山門到正殿有一條長1公里左右的小路,到中途的多寶塔之前的一段可乘坐纜車。每年初夏在正殿前都要舉行稱為“砍竹祭”的民俗活動,人們用柴刀比賽砍竹子、竹子共有4根,人們視其為大蛇,通過這項活動來占卜這一年的收成好壞。
另外,在參拜道的中途,有條稱為九十九折的彎曲坡路,這裡建有由岐神社。這座神社以秋天舉行的“鞍馬火祭”而聞名,這是列為京都三大奇祭之一的民俗活動。屆時住在神社附近的居民聚在一起舉著火把遊行,頗為熱鬧。
鞍馬街道沿線至今還保存著17 世紀江戶時期建造的民宅,此外還有水質含天然硫黃的鞍馬溫泉。

“天狗”的由來

天狗是日本最廣為人知的妖怪之一。在中國的博物志《山海經》中寫著天狗是有如狐狸般的動物,在日本則被稱之為天狐(住在天上的狐狸)。
★天狗的特徵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天狗有著高高的紅鼻子,有點像長鼻猿,手持團扇,長得十分高大。日本的天狗最早起源自中世後期,古代的天狗外形和現在所流傳的形象略有些不同。當時,人們想像中的天狗,有著一雙大大的翅膀,以及可以攻擊人類的鳥嘴,能夠自由地在天空中飛翔,又名“鴉天狗”。在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動畫電影裡,湯婆婆和錢婆婆這對雙胞胎的造型,靈感源自於鴉天狗,據說天狗會把迷失在森林里的人拐走,所以古人稱被拐走的小孩叫做“神隱”,顧名思義就是被神明藏起來了。
那么,鼻子高高的天狗形象,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首先我們必須稍微了解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夠清楚天狗傳說的整個脈絡。
最早出現“天狗”的記載,來自於《日本書記》(以編年體所記載的史書)。公元634年,書上記載有一名僧人聽到天空中傳來奇怪的聲音,接著有東西迅速地從頭頂飛掠而過,仿佛夜空中一閃即逝的流星,猶如日本古代傳說中的“天狐”,書中首次用“天狗”來描述僧人所見之物。但是後來並沒有具體的天狗形象出現。
平安時代完成的作品《今昔物語集》(相當於晉朝乾寶所著的《搜神記》)書中記載,天狗會幻化成佛、僧、聖人的形象,或附身在人的身上。當時的人們想像成“老鷹”的形象。
★宗教上的說法
這時候,天狗從神明之尊被佛教界貶為出現在人世間的妖怪。
平安時代,提倡往生極樂淨土,口誦“南無阿彌陀佛”的淨土宗在天皇以及貴族間廣為流傳。據說天狗想要來欺騙修行未臻火候的僧人便附身在僧人的肉體之中使其生病。於是僧侶們齊聚與天狗大戰,獲得勝利,成功將天狗趕跑,藉此誇耀佛家的法力無邊。並且將天狗比喻作人世的異常,動亂的根源,主張將天狗退治(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因此也有人說“天狗”一詞為天台宗的僧人所創。
鎌倉時代《是害坊繪卷》描繪出天狗與天台僧侶大戰,結果敗退的景象,動作如栩如生,相當有趣。據說在這個故事當中,來自中國的天狗軍團,前來向日本的天狗求援,但是日本的天狗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即日語中所謂的“自慢”、“鼻高高”。因此原本古代以“老鷹”為主要形象的天狗,到了中世後期轉變為“鼻高天狗”,並穿鑿附會說那些修行未臻火候、態度傲慢的山僧,死後會變成天狗。到了後世,更產生了天狗出現便會招致天下大亂的說法。對於引起各種不可思議現象的山僧,到底與天狗傳說是否有關聯,至今仍是個謎。
★怨靈的形象
《太平記》(襲自中國的太平廣記)記載著京都市上京區,有一座“白峰神社”。祭祀的是崇德天皇。他在保元之亂中敗北流亡到贊歧(今香川縣)含恨而死。其怨靈變成天狗,持續在人世間作亂。於是在人們心中天狗的首領就是崇德天皇的形象。至此,天狗為人類的怨靈為禍的說法漸漸固定下來。
★武林高手?
中世後期進入室町時代,《伽草紙》(書中搜羅不少民間傳說)裡頭有一個描寫“天狗”的故事。話說日本著名的武將源義經,乳名叫做牛若丸,父親源義朝在平治之亂戰敗,被平氏家族捉去,於是將他寄養在京都的鞍馬寺。於是牛若丸在寺中修行的期間,下定決心要消滅父親的敵人,也就是平氏一族,因而每天入山習劍。有一天,在山裡出現了天狗,對著牛若丸說:“我是住在此山中的天狗,你想去討伐平家,我來教你兵法吧!”於是牛若丸便虛心求教,從天狗身上學到許多劍術,不久,成為一個高明的武士。後來,在五條橋狠狠地將對手弁慶打敗,並且在壇之浦合戰使出大跳躍的絕技,被認為是從天狗那兒習得的武術。
這段期間,將天狗視為怨靈的說法已經淡薄,所謂天狗即山神的說法,開始在民間盛行,從妖怪圖鑑上看到的天狗,好像蜀山劍俠傳裡頭走火入魔的武林高手,退隱至山林人煙罕至之處,形貌像白鬍子、白長眉的怪老人,而其隱居的山中,則視為修煉之地。
時至今日,天狗的形象終於確立,身上有翅膀,穿著昔時武將的盔甲,腰際有武士刀,手持團扇(如諸葛亮的羽扇),隨身還攜帶蓑衣,以便隨時可以將自己的身體隱藏起來,紅紅的長鼻子挺得很高,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態,令人印象深刻,腳踩著日式傳統高腳木屐,上天下地,無所不能。至今鞍馬寺仍供奉著天狗的雕像。
龍的由來 《日本妖怪志》之十一
“遙遠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李建復的歌曲,大家都還耳熟能詳吧!在中國,某些部落會把遠古時代所見的動物,畫成圖像來頂禮膜拜,因為先民們相信那些動物很可能是部落的祖先,這種信仰就是所謂的圖騰崇拜,中國的龍向來被視為漢民族的圖騰。在歌詞當中,無論是長江、黃河、長城或是幾經曲折的命運與歷史,總是和龍牽扯上關係,賦予鮮明的形象,在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裡,龍的形象幾乎是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甲骨文中的龍,最能夠呈現活靈活現的動態,傳說中龍經常伴隨著風雨出現在人的面前,龍的吼聲震天,會不會龍即是閃電?只不過被人們描繪出具體的模樣,並賦予神聖的形象。繁體字的龍,頭上有角,身上有彩紋,身形彎曲,而簡體字的龍則像是爬行動物,大口、紋身(有鱗片)、身形彎曲,不就和今日的鱷魚十分相似?
古代的龍,常被用來裝飾在鐘鼎、祭器之上,或是玉器(如漢代的瓏)。後漢時期,相當於公元2世紀,龍的形象,有著角似鹿、頭似鱷魚、眼睛似鬼、耳朵似牛、下巴似蛇、腹似蜃(大蛤)、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綜合了許多生動的特徵,並且騰雲駕霧、上天下海,無所不能,後來的畫家,也都依據“九似三停”的原則,繪出他們心中活靈活現的龍。
自唐代以後,龍的形象不僅添加了蛇、鱷魚、蜥蜴等爬行動物的特徵,還增加了哺乳動物的形象,所以當人們去北京欣賞北海公園的九龍壁或是故宮牆上的彩繪以及建築物本身,上頭那些張牙舞爪的龍,是歷來的藝術家們不斷加工後的成果。
隨著恐龍化石的出土,科學家們憑想像和考古學的根據,逐漸讓恐龍的形貌具體化,加上好萊塢栩栩如生的計算機動畫輔助,《侏羅紀公園》已經透過視覺的灌輸,告訴我們真有一個屬於恐龍的時代,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然而,這並不是中國人所熟悉的龍,所以龍並不等於恐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短期之內依然不會消失。
龍雖然是從中國傳到日本,但是日本的龍,只有少部分屬於海神或河神,其餘的龍,則視為妖怪,像是民間故事裡的浦島太郎到了海龍宮,回來之後,村子裡的人全都不認識了,因為被視為異界的龍宮,時間過得很快,短短几天的行種,在人間已歷經了數十年。還有《神隱少女》里的河神也是以龍的形象出現,這些都和中國傳說中的東海龍王的形象,不謀而合,龍向來被視為水神,是中日文化的共通點。
自古以來,降雨滋潤大地,象徵豐收的蛇信仰,廣泛地浸透在日本先民的思想中,《古事記》記載著神明與八歧大蛇纏鬥的故事,後來出現許多龍頭蛇身的怪獸、或是看起來像蛇,但又具備了龍的特徵,或是外表長得像龍,但本性是蛇,擁有複雜性格的妖怪,在許多傳說或民間故事中出現,蛇與龍的形象糾纏不清的原因,也是因為龍是外來的文化,蛇是日本固有的文化,日本文化習於融入外來文化,但並不會被外來文化徹底取代,所以日本的龍也呈現它獨特的姿態。
但龍與蛇之間,兩者也經常變來變去,互為表里,一般以為龍和蛇都是棲息在水池或深淵,也有人認為,龍是住在沒有人敢接近的險峻山谷的岩洞或谷底。飛到空中現身於村落,或渡海來驚嚇海邊的村民。但是根據夜*之池的傳說,在陸地上活動的是蛇,而在池中活動則是龍,有此一說。蛇返回天上時化為龍,龍降生在陸地則化為蛇,以爬行的方式進行移動,從這些民間故事與傳說里,與其說日本的龍接近中國龍的形象,倒不如說是比較接近蛇的形象。
在中國,龍代表一國之尊,等同於帝王。皇帝必披上龍袍,才是當今朝廷的真命天子。無論是宮殿建築、皇帝的寶座、衣飾、器物,都有龍的彩繪及雕飾,龍不僅令人生畏,也是尊貴吉祥的象徵。但是在日本,過去受到了中國四靈的觀念普及所影響,白虎、朱雀、青龍、玄武被當作是都城的守護神,特別是佛教的龍傳到日本之後,不僅是武器的裝飾、寺院建築和佛具的裝飾也都以龍為主。但是天皇並不等於龍,大和朝廷為了對抗以蛇信仰為主的舊勢力,決定以太陽和鏡子作為天皇的象徵,奇妙的是“鏡”在日語裡的發音卻和“大蛇”是一樣的。
平安時代以降,佛教興盛,佛教的龍特別醒目,尤其是法華經當中,有關龍的故事特別多,法華宗的行者,會拿降龍(聽起來好像金庸小說里的降龍十八掌和天龍八部)和祈雨作為宣傳,當作造雨之神來祭拜。甚至還有人拿龍的角和牙販賣,其實都是假的,傳說中的龍的標本,現存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據說於三七〇年前,由中國傳至日本,全身覆有鱗片,眼睛巨大,頭長四角,嘴邊垂下兩條長須,長有鋸子般銳利牙齒的大口,與恐龍般的背脊,龍身長達一公尺,不過真假與否,仍難判定。
到了江戶時代,以中國的《三才圖會》為範本製作的首部有插圖的百科辭典《和漢三才圖會》,其中為了和沒有四肢的蛇有所區別,將龍添上的四足,並且依據漢代流傳下來的特徵,將九種動物綜合起來的形象徹底呈現在繪本之中,並說明了龍在春分時會升天,秋分之時則會潛入池淵,被視為聖獸的龍,迄今仍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倪匡的小說《巨龍》曾改編成電影《衛斯里傳奇》,其中將“龍”解釋成外星人的飛行器的說法也相當有意思。
妖怪造型師 《日本妖怪志》之十二
實際上,真正有機會看到妖怪真面目的人並不多,絕大部分的妖怪活在人們的心中,只是繪聲繪影的想像,而且每個人想像的妖怪長得都不太一樣,因此當民俗學者參考許多日本的民間傳說和地方志,才發現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河童、天狗等著名的妖怪,並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副模樣,當時人們口中的妖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方便一般老百姓認識這些妖怪,於是便有了妖怪造型師這個職業,在日本俗稱“妖怪繪師”。
到了日本的室町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宋朝,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時期,精緻的藝術品大量出現,與政治局面的安定有關)幕府王朝養了一批御用畫家,其中以土佐光信為妖怪畫的開山祖師,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百鬼夜行繪卷》,供天皇及貴族御覽,目前這些繪卷都收藏在日本的美術館,供民眾參觀。
所謂的百鬼,據說是日常生活器物因為附著了靈魂(付喪神)而變成妖怪,喜歡在晴朗的夜晚集體上街遊行,《百鬼夜行繪卷》畫面生動活潑,充滿了庶民的生活趣味,這和當時的社會上庶民階層的意識抬頭有著密切的關連,土佐光信流暢的筆觸抓住了妖怪的神韻,帶給後世的妖怪畫極大的影響,後來許多畫家在處理百鬼夜行的題材時,大多延續土佐派的畫風。
江戶時代坊間出版了許多描寫怪談的書(類似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題材以怪力亂神居多),當時的插圖以木刻版畫為主,不過並沒有什麼有名的代表作流傳下來。只有葛飾北齋所繪的木刻畫《百物語》可以稱之為代表作品。
日本的妖怪轉變為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造型都要拜鳥山石燕之賜,石燕本名佐野豊房,是狩野派的畫師,他是美人畫的宗師喜多川歌麿的弟子,然而卻以畫妖怪聞名於世,他從《和漢三才圖會》及傳統日本民間故事之中蒐集許多素材,並且整理成系譜,確立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妖怪造型。他一生傾其全力留下了《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百器徒然草》這四冊妖怪繪卷,合計有二百零七種妖怪。這些繪卷給予現代的妖怪漫畫家水木茂很大的啟發。在京極夏彥氏的推理小說更是經常出現,很多日本人看著恐怖怪異的小說情節時,都不免在心中浮現鳥山石燕筆下的妖怪模樣,足見這些造型已深植在日本人的心中。
從江戶末期到明治時期,提及畫妖怪的名人,河鍋曉齋肯定是第一把交椅。河鍋曉齋的老師歌川國芳也留下了許多妖怪畫傳世。但是曉齋並沒有繼承他的畫風,反而亟欲超越土佐光信的作品,尤其喜歡畫妖怪們栩栩如生的動作,另外也模仿石燕的畫風,另外自成一派名為“曉齋流”,發展其獨特的妖怪畫,被後人稱之為“末代妖怪繪師”。
現在若是提到妖怪,除了自封為妖怪博士的水木茂(卡通《鬼太郎》的原創作者),絕不作第二人想,他收藏了相當多關於民俗學、地方志、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妖怪研究的書,其豐富性絕不亞於圖書館的庫存量,當他看到石燕的妖怪繪卷時,幾乎可以立刻叫出妖怪的名字和他們慣常出沒的地點,憑直覺就可以辨認出妖怪來,妖怪只要聽到他的名字立刻聞風喪膽,逃之夭夭!
筆者手邊就有一本水木茂的《日本妖怪大全》(講談社文庫)將近五百頁厚厚的一本,是我在紀伊國屋書店買來的。每一頁翻開都有妖怪的插圖,然後配上一段文字解說這個妖怪的來歷,特性以及傳說中妖怪如何作弄人的事跡,感覺像是妖怪的百科圖鑑,裡頭收錄了四百五十種妖怪,仿佛從異界偷來的一本妖幫名冊。如果古代的陰陽師(神道教的法師,專司斬妖除魔)擁有了這本黑名單,工作上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由於岡野玲子的漫畫《陰陽師》,使得改編劇本大行其道,不管是日劇、電影、甚至舞台劇,都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更引起漫畫迷和模型迷的收藏興趣。日本的玩具製造商看準了這一點,很快地和妖怪博士水木茂取得授權,生產了大量的妖怪模型,這些栩栩如生的可愛妖怪們,有著復古風味的造型,這些曾經出現在水木茂的長篇妖怪漫畫中,例如《河童三平》、《怪奇大作戰》的妖怪們,如今也成了模型市場上熾手可熱的商品,在台北的玩具模型專賣店也可以找得到。
另外,被稱之為恐怖漫畫大師的煤圖一雄早年也創作過許多妖怪的漫畫,他習慣從動物和昆蟲身上尋找靈感,描繪出恐怖駭人的妖怪,例如《昆蟲之家》就是一本妖怪的獵奇圖鑑,描述昆蟲突變而成的妖怪,如何造成村子裡的恐慌和災難。日本有一位美術評論家椹木野衣曾經把煤圖一雄的作品,定義為日本人理解“恐怖”的概念原型。椹木回憶小時候父母為了禁止偷看,將所有煤圖漫畫裡出現過的恐怖場面,用訂書機封死,結果椹木還是忍不住COME HERE,在半夜拔掉釘書針,透過微弱的燈泡光源,接受恐怖的滋潤,因此漫畫中的妖怪形象常浮現在腦海,有時候連晚上去廁所,都會擔心煤圖筆下的妖怪會不會突然間冒出來,我想這是大家共同的經驗吧!可惜的是國內只能找得到煤圖的長篇代表作《漂流教室》和他的短篇《洗禮》、《神之左手、惡魔之右手》等。好在他的接班人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那就是當代的恐怖漫畫宗師──伊藤潤二。
伊藤潤二擅長處理詭異風格的短篇驚悚故事,近幾年以《富江》系列搬上銀幕而聲名大噪,他的作品在《靈少女》連載時,就陸續發表過《肉身的妖怪》、《祖先們》、《人頭汽球》、《血玉樹》、《頸之幻想》這些脫胎自古代民間傳說的妖怪,被賦予現代感,尤以昭和年間的場景設定最能引起日本戰後世代的共鳴,這些故事的背後隱藏的是日本人心靈上的不安,與伴隨著都市化所產生的焦慮感。繼不死的妖怪“富江”(專以美貌魅惑男性,一旦被肢解就會分裂再生,像噩夢一樣的妖怪),伊藤潤二又創造了新的妖怪——“陸行魚”,原本它是利用附著在動物屍骸上的細菌產生瓦斯當作二次大戰時的生物武器,誰知道人工的機械構造,竟然會自行演化,附著在活的海底生物底部,使得腐臭的陸行魚大舉上岸,攻擊日本島上的住民,成為新世紀的災難,未來科技會帶給人類更多的福祉?還是變成一個永遠也醒不過來的惡夢,“陸行魚”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推薦閱讀
‧歌川國芳的妖怪畫
“武者繪的國芳”有名,但是在妖怪畫的領域裡,他的代表作是《新形三十六怪撰》。他描繪的妖怪眾生像《源賴光公館土蜘作妖怪圖》因為批判幕府而遭到查禁的命運。
‧以妖怪作為建築的裝飾風格
伊東忠太(一八六七~一九五四年)以其特異的建築設計聞名。例如國立一橋大學的兼松講堂的正門就裝飾了龍、鳳、石獅子,連樓梯的扶手也做成怪獸的模樣,圖書館則以狼和獅子的合成獸作裝飾,其它代表作像是位於東京的震災紀念堂以及靖國神社游就館都是以妖怪作為該建築首要的裝飾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