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燈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元宵節蒸燈就流傳了下來,在屋內、庭院等處點燃面燈,里里外外亮亮堂堂,這一晚,大人們對新生活充滿了憧憬,孩子們歡欣雀躍,載歌載舞。面燈點過之後,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或者在鍋里熥熱,或者在火上烤熱。如果是用豆面做的可以做菜,點面燈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時刻,而吃麵燈又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了。

面燈魚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元宵節蒸燈就流傳了下來,在屋內、庭院等處點燃面燈,里里外外亮亮堂堂,這一晚,大人們對新生活充滿了憧憬,孩子們歡欣雀躍,載歌載舞。面燈點過之後,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或者在鍋里熥熱,或者在火上烤熱。如果是用豆面做的可以做菜,點面燈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時刻,而吃麵燈又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了。

寓意

面燈生肖面燈
元宵節那一天,忙碌了一年的農民為了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富足平安。
捏12盞類似碗狀的面燈,每盞面燈的邊緣捏上精緻的褶,一盞燈代表一年中的一個月份,12盞面燈代表一年12個月。如果是閏年,還要多加一盞燈,然後放在籠屜里蒸熟。哪盞面燈里存的蒸餾水較多,就意味著這盞面燈代表的那個月份會有較多的降水。蘇北地區,常年氣候乾旱,人們常為了雨量少而發愁,用面燈來占卜,大概寄託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希望。
面燈還可以做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常見的有狗、雞、魚、龍、豬等。不同的動物面燈要擺放在不同的地方。點亮的狗形面燈要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祝願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魚燈要放在水缸上,祝願合家幸福、財源順水來;豬燈被放在豬圈旁,祝願家畜興旺;龍燈要放在糧食囤上,祝願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歷史

面燈碗燈面燈
正月十五原來是祭祀主管陰陽變化和農業豐歉的太陰神。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教義把火光比做佛的威神,所謂“無量火”,照“無極”,因此,佛教視燈為光明。同時佛教中的燃燈佛,是授記釋迦牟尼的老師,釋迦牟尼前世為菩薩時,就預言釋迦牟尼會成佛。而釋迦牟尼示現神變時,又恰恰是東土正月十五日。為記念佛祖神變,人們便在這一天舉行燃燈法會,正月十五捏面燈的風俗也隨之而來。故元宵節又稱燈節。
乾隆年間陝西《雒南縣誌》載:“正月十五,以蕎麥麵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
鹹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載:“正月十五日蒸養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目前農村仍有此俗。麵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
《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分類

面燈製作面燈
用料的分類
用玉米面、蕎麥麵做燈。用白面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燈”,用養麥面做的叫“鐵燈”。
形狀的分類
一般面燈要做成碗狀,稱為碗燈
龍燈就是一條盤繞的面龍托著一盞沒有標誌月份的面燈了。龍燈一般有四五種,就是把面搓成長條,盤成龍的形狀,用剪刀在龍身上左右對稱地剪出類似鱗片的花紋,再在龍嘴裡含上紅紙、硬幣、糧食等,按所含東西的不同,分別稱為糧龍、錢龍、水龍等。
勺子燈,是小孩最喜歡的,那是大人們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燈。勺子燈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狀,並捏一個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裡倒上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纏上棉花,然後把棉花浸濕了油,然後點燃。

習俗

面燈製作面燈
傍晚時分,即在日落星出之前,家家開始送燈。送燈的順序是先送到祖宗板、天地板、灶里板上;然後送到倉房、牛馬圈、井台、碾磨房等處;再送到大路旁、大路口。這些地方都送過後,由每家的長房長子用筐挎著面燈,到祖墳上去給祖先送燈。在祖先墳前必須送“金燈”和“銀燈”。
把祖墳前的“金燈”、“銀燈”點燃後,再用油拌過的谷糠將祖墳圍成方形,西南角留缺口,稱為門,在門口放一盞鐵燈。在上風頭將油拌谷糠點燃,俗稱“火龍燈”。同時,把“鐵燈”點燃,邊點燈邊念祝詞,念完之後,送燈人悄悄歸去。送燈儀式才算做完。
送燈時,見到熟人彼此間也不能打招呼說話。點燈時,不能借用別人的火柴,否則自己家就見不到光明;給祖墳送燈時,不能送白蠟燭,當地人稱“大白桿”,說若送“大白桿”,這家下輩子男人要打光棍。
正月十六晚上是最後點面燈的一晚上。有的地方還有烤火的風俗。烤火是用的不是柴火,而是破鞋的底子,農村穿的鞋是千層底,很耐著。這一天是最後點面燈的一天,把面燈放到著的紅彤彤的鞋底上烤。面燈的香氣和鞋底的臭味瀰漫在空氣里,有一股別樣的味道。習俗是烤七家火,孩子們往往也把一個面燈在七家火上烤過之後再吃。

做法

面燈發光面燈
做法是先用開水燙麵,和面,面一定要有一定的硬度,否則做的燈會癱軟掉。等面和好了,感覺硬度也夠了,就開始做燈了。捏成各種形狀。最主要的有兩種形狀:一種是捏成碗盞形;另一種是捏成上粗下細,中間有碗,像倒掛金鐘一樣形狀。捏好後上鍋蒸熟,然後在中間放上放了豆油,再在裡面插上燈芯子,面燈就做好了。
天地燈的做法
這個燈要放在庭院的中央的,是送給天與地的。取一塊面,把它揉好壓平,做成草場上跑道的形狀,然後在上面用擀麵杖壓出三個凹陷,深淺大小如半個雞蛋殼,以便在裡面做燈芯和加上植物油。
正月和每個家人出生之月的燈
這種燈做起來較天地燈簡單,取一塊如雞蛋大小的麵團,揉好做成一個內空的圓柱體,看起來有點像那種小小的直筒玻璃杯,高度大約在5公分的樣子,當然底部不能做穿了,也不能太薄,以免被燈草一插即穿。做好杯身後,就要在杯沿上捏上稜角了。正月的燈即在杯沿上捏上一個稜角,其餘的即每個家人出生之月的燈則是你是哪個月份(按陰曆計算)出生的就捏上幾個稜角。
龍燈的做法
要給龍燈加上龍鱗、龍角龍鬚、龍眼以及鼻孔和嘴巴。嘴巴里要嵌上紅紙片,等放到鍋里蒸熟好就有了一種鮮活的紅色。龍燈是要放在糧囤和米麵缸上的,有祈求它保佑家中米糧豐裕之意。
其他
做完面燈後大人們還要用大白菜根、蘿蔔、紅薯之類的植物根莖做一些燈的。這些燈一般是送到土地廟、祖上墳墓以及十字路口上的。其同面燈的主要區別除用料不同外,一大差別還在燃油上,一般是用煤油。但後來市場就漸漸有了專門加工好的小蠟燭(比之家中平時照明用的蠟燭要短許多,有其1/4或1/5長度的樣子。有的還做成元寶或其他一些民間認為吉祥的東西的形狀)出售。如此,人們為圖省事,原先的用植物根莖做的燈就漸漸被這些專用的蠟燭替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