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

《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是由中國科協於2019年1月4日發布的規劃綱要。

基本信息

綱要發布

中國科協關於印發《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的通知

科協發計字〔2018〕59號

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科協組織的生動實踐,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匯聚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中國科協組織編制了《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做好學習宣傳工作,並結合本學會、本地區科協組織的實際,聚焦重點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年接著一年乾,每年都有新氣象。

中國科協

2018年12月28日

綱要內容

中國科協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擘畫了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群團改革的決策部署,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科協組織的生動實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匯聚廣大科技工作者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開啟新時代科協事業發展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為新時代科協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

中國科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民眾組織。中國科協成立60年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作為核心,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中的橋樑紐帶作用;堅持把服務科技工作者作為使命,始終以科技工作者為中心,充分發揮科協組織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應有作用;堅持把學術交流作為主業,充分發揮在學術創新引領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堅持把科學普及作為基業,充分發揮在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堅持把科技決策諮詢作為重要責任,充分發揮在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中的科技智庫作用;堅持把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作為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在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中的獨特作用。在我國從向科學進軍到迎來科學的春天,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活躍在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第一線,始終同國家建設、人民幸福、科技創新的發展緊密相連,不斷譜寫精彩篇章。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加速世界多極化發展。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存在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重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缺乏;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不健全,頂尖人才和團隊缺乏;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以及科技與經濟、科技與社會、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之間融合發展不夠;科技評價導向偏離,科學精神宣傳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最佳化等突出問題。同時,相對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須承載的新使命而言,科協組織還存在機關化、行政化等脫離科技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聯繫不親、不緊,對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和橋樑紐帶作用發揮不夠;凝聚力不強、組織鬆散,基層科協組織缺編制、缺經費、缺辦公場所、缺工作人員;組織活力不夠,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強,創新引領能力不強,組織“連線”作用發揮不夠等突出問題。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向已經明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正在破浪前行,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這要求科協組織必須把握大勢、搶占先機、久久為功,開創繁榮興盛科學文化的新天地,開啟塑形鑄魂科學家精神的新征程,搭建柔性集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新平台,孕育智慧賦能科技創新主體的新生態,拓展砥礪邁進世界科技舞台中央的新通道,把中國科協建成團結奮鬥、愛國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價值之家、發展之家,建成追求卓越、創新突破的科技工作者築夢之地、賦能之地、成就之地,進一步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造、自律自勵、潛心研究、淡泊名利的科學文化氛圍,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砥礪奮進,戮力前行。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兩個維護”,融入大局、聚焦靶心,始終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中心,建立健全聯繫廣泛、服務民眾的科協工作體系,全面提升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創新文化引領能力、創新人才凝聚能力、科技社會化服務能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使科協組織真正成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釋放科技創新能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科協事業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科協組織必須堅持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科協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健全黨對科協組織的領導體制,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堅持科技工作者為中心。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是科協組織的天職,科協組織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眾路線,堅持以科技工作者滿意度作為衡量科協服務的標準,多為科技工作者辦好事、解難事,維護和發展科技工作者利益,強化對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領政治吸納,不斷增強科協組織自身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堅持服務大局。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是科協組織的價值所在,科協組織必須始終堅持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規劃和開展工作,把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激情引導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上來,承擔起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與擔當。

——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推動新時代科協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協組織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堅持自我革新,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抓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推進科協組織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文化創新,始終與黨和國家偉業發展同頻共振。

——堅持開放融合。開放融合是新時代科協組織發展的根本出路,科協組織必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組織特點,密切與黨政部門、群團組織、地方等的協同,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政府市場兩種機制、線上線下兩種渠道,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形成全面開放融合的新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緊緊圍繞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擴大有效覆蓋、轉變拓展職能、建設網上科協、強化基層基礎取得明顯成效,實現學術、科普、智庫“三輪”驅動發展新格局的重塑,實現國際化、信息化、協同化“三化”聯動工作新流程的再造,實現外向拓展、縱橫融合、網路活躍“三維”聚力組織新力量的重構,進一步推動形成胸懷祖國、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無私奉獻、自律自勵、淡泊名利的學術氛圍,實現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能力、聯繫廣泛服務民眾能力顯著提升,為科協事業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步,到2035年,緊緊圍繞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聯繫廣泛、服務民眾的科協工作體系全面建成,科協組織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創新文化引領能力、創新人才凝聚能力、科技社會化服務能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全面提升,為科協組織的卓越貢獻發展注滿動能。

——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者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更加堅定,黨在科技界的執政基礎和民眾基礎更加牢固,科技工作者政治參與渠道更加通暢,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維護與發展。

——創新文化引領能力全面提升。理性質疑、求實求真、探索創新、包容失敗的科學文化氛圍基本形成,科技職業成為青少年的嚮往,擁有一批國際一流的科技社團、科技期刊、學術會議,成為推動科技經濟融合和引領創新文化的重要力量,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20%。

——創新人才凝聚能力全面提升。擴大科協組織在科技工作者集中的機構(單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的有效覆蓋,科協組織獎勵的國際影響力和導向作用充分顯現,推動建立完善工程能力認證和國際互認體系,形成以業興才、以才引才、以德聚才的高端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涵養的良好生態,科協組織在政、產、學、研、才、、用等創新價值鏈中的橋接作用充分發揮。

——科技社會化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專業性與跨界結合的柔性科技智庫網路,成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的重要力量,成為全球科技智庫網路的重要樞紐,成為具有公信力和美譽度的權威諮詢服務平台,成為深度參與科技制度設計和科技創新評價的獨立力量。

——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中國科技界“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議題的重要發起者和對話交流的重要主場,成為全球科技治理規則制定的重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實現“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全方位發展,成為國際科技組織總部的重要匯聚地。

第三步,到2050年,把中國科協建成與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卓越、賦能、創新、包容的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園,成為世界主要樞紐科技組織,與社會各方戮力同心建成世界科技創新文化高地、全球高端創新人才中心、全球科學文化傳播中心、全球高端科技智庫中心、國際科技組織總部中心,為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強力支撐。

三、重大任務

緊緊圍繞科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的核心關鍵,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對科協組織的使命要求,科協組織自身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強化重大任務和關鍵措施的部署。

(一)提升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

堅持科協組織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的政治屬性,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將黨的建設貫穿科協事業改革發展全過程,增強科技工作者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1.全面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助力打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對科技事業的方針政策。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回響的快速反饋機制,實時精確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建議

2.加強科協組織黨的建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群團黨的建設規律,彰顯政治建設的統領地位,建立健全黨全面領導科協工作的組織保障體系。建立完善學會黨的組織工作體系,推動學會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發揮學會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3.支持科技工作者政治參與。積極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政策、法律法規的諮詢。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的科技工作者積極參政議政。進一步推動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參與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意見建議徵詢機制。積極推動建立完善重大科技政策面向科技社團的意見諮詢機制,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工作。

4.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創新完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機制,準確把握變化趨勢、思想動向和關切需求。協調和推動解決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問題。幫助科技工作者通過正常渠道、合法途徑,伸張利益訴求,依法理性表達訴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5.創新凝聚科技工作者方式。研究科研規律、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科協組織政治引領政治吸納工作規律。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主體地位,因人而異、尊重差異、寬容個性,讓科技工作者在充分信任、平等交流、自我實現、價值認同中贏得內心認同、自覺融入大局。加強與科技工作者的業務聯繫、思想溝通、情感交流,用心用情把科技工作者感召、匯聚在黨的周圍。建設和發揮“智慧科協”信息平台作用,拓寬科協組織聯繫服務科技工作者的渠道,改善服務品質。

(二)提升創新文化引領能力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倡學術民主,捍衛科學尊嚴,引領科技創新未來人才成長,孕育理性質疑、求實求真、探索創新、包容失敗的科學文化傳統。

6.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以人民為中心,編制面向2035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創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建立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評價體系,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建立完善新時代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培養一批科普專家,充分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完善科普應急反應機制,加強公眾與科學家、專家的互動與對話交流,促進公眾對科學、技術、工程等的理解,增強公眾對科學的興趣與認同。創新農業農村科普,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普科幻創作和科普產業發展,建立完善智慧型泛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平台,打造科學傳播產品的生產和集散中心。推進科學與文化的融合發展,組織開展國際科學傳播交流合作,貢獻中國科學傳播智慧。

7.營造良好科學文化氛圍。推動完善同行評議的學術評價體系,倡導直面問題、大膽質疑的學術民主,百家爭鳴、海納百川的學術文化,形成愛國奉獻、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的科學家職業行為自覺。持續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青年學生恪守學術道德和科學倫理,努力成為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嚴謹治學的力行者、優良學術道德的傳承者。

8.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中國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院所、進企業活動,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弘揚精益求精、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廣泛宣傳表彰愛國報國、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才,塑造科技界的模範先鋒,展現無私奉獻的胸懷與擔當,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弘揚愛國奉獻精神,激發報國之志。

9.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開展校內外融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激勵青少年樹立科學夢想。推動把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更好貫穿教育全過程,培育青少年科學思維習慣,提高青少年對周圍世界的科學認知和創新實踐能力。推動科技教師和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和科普場館等面向青少年開放,建立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拓展青少年體驗和參與科技創新實踐的平台和渠道。

10.建立完善科學共同體自律功能。探索建立以學術機構(團隊)以及領域(行業)、區域等為對象的創新環境社會評價,充分套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創新環境的跟蹤評價和發布,促進創新環境的改善。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自律自淨功能,引導各級學會積極開展科研活動行為規範制定、誠信教育引導、誠信案件調查認定、科研誠信理論研究等工作,實現自我規範、自我管理、自我淨化。

11.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瞄準學科前沿、學科交叉領域,聚焦科技產業發展重點關鍵領域,搭建系列高端學術交流平台,發起重大議題,發布世界科技前沿進展,預測學科發展趨勢。推動學術交流活動方式創新,提高學術交流質量,支持推動學會發起主辦或承辦國際高端學術會議。建設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組織開展前沿成果、科技信息、科學文化等傳播和交流活動,建成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傳播之地,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之地,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交易轉化之地。

12.推動建立科技期刊分類評價體系。把握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科學普及等不同類型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發揮學會的學術優勢,按照不同學科領域特點,推動建立科技期刊分類評價標準,引導國內科技期刊堅持以價值導向辦刊。探索分領域發布自然科學類高質量學術期刊分級目錄,在全球遴選認定和套用推廣,推動國內外、中英文科技期刊同質等效,引導期刊專注提升學術水平,引導優秀科研成果在高質量期刊首發。

(三)提升創新人才凝聚能力

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接長手臂,著力擴大有效覆蓋、轉變拓展職能、建設網上科協、強化基層基礎,做大做強學會,拓寬聯繫服務科技工作者渠道,實現創新創造價值。

13.促進科技創新人才成長。開展創新人才成長和流動規律研究,開展創新領軍人才合作交流活動。推動建立國內工程能力認證評價標準及認證體系,不斷拓展工程教育與工程師資格互認協定範圍,積極在國際工程聯盟中推送我國工程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動設立具有廣泛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獎勵表彰。開展青年科技人才托舉行動、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

14.促進科技創新人才聚集和流動。推動建立完善科技人才的培養機制、評價機制、流動機制、激勵機制,激發科學家激情,讓各類科技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廣泛宣傳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加強海外科技人才的聯繫聯絡。加強與國際科技組織的交流合作,吸引發展中國家科學家、青年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合作交流。推動建立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平台,開展科技人才政策評估,開展科技人才的數據互動、認定評價、宣介引薦。

15.推動建立賦能創新協同組織。圍繞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建立完善創新協同聯合體、跨學科聯合體、跨產業聯合體、跨學會聯合體等賦能創新協同組織。推動形成政、產、學、研、才、金、用等科技創新價值鏈,匯聚創新資源、連線創新價值、對接社會資本,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套用。

(四)提升科技社會化服務能力

服務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實時回應社會關注焦點,承接政府轉移社會職能和服務,服務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開展科技類社會化服務,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16.建立柔性科技智庫網路。籌建並發揮中國科技戰略委員會作用,以中國科技峰會為平台,構築中國科技智庫旗艦,調動國內外智庫資源,圍繞人類可持續發展等關鍵問題,發起議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打造科協組織高端智庫的服務產品。充分發揮各級學會學科性和專業性的特點優勢,推動專業智庫建設,鼓勵地方科協加強區域智庫基地建設。與一流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組織、科技智庫建立夥伴關係,推動建立科技智庫聯盟。

17.開展重大科學決策諮詢。緊扣世界和國家發展戰略需求,聚焦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組織開展戰略諮詢研究,研判重大發展趨勢,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主意提建議,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開展黨和國家重大政策落實的第三方評估,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專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

18.正確引導社會話題。針對公眾普遍關注的生態環境、衛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話題,組織科技工作者,通過解讀、討論、對話等方式釋疑解惑。建立應對引導社會關注話題的科協組織迅捷反應機制,有效組織科技工作者主動發起、積極參與有關社會關注的重大話題討論。

19.服務區域創新發展。組織全國學會與地方科協,深度參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創新發展,支持北京、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深度參與科技創新引領、技術經濟融合、社會公共服務,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科協系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中國科協與地方黨委政府開展高層次、全方位、機制化的戰略合作,為區域發展引入創新資源,增強區域發展內生活力和發展均衡性。

20.開展專業性社會化服務。推動學會成為專業化、職業化的科技類社會公共服務提供方,開展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製、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工作。發揮聯繫廣泛、專業化程度高、社會信譽好等科技社團優勢,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提供產學研深度融合全鏈條的科技中介服務,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五)提升科技人文交流合作能力

開展民間國際科技交流,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發展全球科技夥伴關係,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

21.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拓展民間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圍繞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的主線,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夥伴關係網路。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規則制定、議程設定、輿論宣傳、統籌協調,積極參與引領全球科技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國際組織任職後備人選的推選和培養。

22.支持發起國際科學計畫。鼓勵支持我國科學家主動設定、積極參與、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畫,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23.開展“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建立完善“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高層科學家對話機制,拓寬科技人文領域合作渠道,建立多邊、雙邊合作機制。開展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行動,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技術含量。開展與重要對口組織深度對接,推動夥伴關係深入發展,實現重點國別對口組織對接的全覆蓋。

24.推動國際科技組織總部中心建設。大力支持和推動在華建立國際科技組織,聚焦前沿新興交叉學科領域,運用國際規則,吸引國際同行搭建國際交流平台。積極引導新建國際科技組織來華登記並設立總部,積極爭取國際科技組織或分支機構來華設立總部或秘書處,為國際科技組織發展創造新的機遇和條件。

四、保障措施

本規劃綱要是新時代科協組織創新發展的基本遵循,全國科協系統必須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共同實施,確保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中國科協規劃綱要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推動科協系統規劃綱要的制定和實施,研究決策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指導督導科協系統規劃綱要實施工作落實。中國科協將對本規劃綱要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和分工,納入工作考核體系。

(二)制定學會發展規劃。各全國學會要在本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結合本學科、本行業、本領域特點,研究制定本學會中長期發展規劃,有序推動新時代學會創新發展,以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學會組織改革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三)制定地方科協發展規劃。各級科協要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科協組織發展規劃,做好與相關區域、行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積極爭取把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納入當地黨委政府的工作規劃計畫,統籌協調落實。

(四)加強科協基層組織建設。加強科協基層基礎建設,推動解決基層科協組織缺編制、缺經費、缺辦公場所、缺工作人員等“四缺”問題,推動建設完善網上科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園區)、鄉鎮(街道)科協組織建設。推動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型研發機構等中建立科協組織。推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服務向全產業鏈、協同精準、現代信息化轉型升級。

(五)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制定科協系統幹部教育培訓規劃,組織開展培訓教育,提升科協系統幹部的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水平。推進學會秘書處實體化、秘書長職業化,推動改善學會工作條件和待遇。

(六)加強條件保障。規劃綱要實施與規劃、計畫、年度工作和預算等有機銜接,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推動制定完善支持學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鼓勵支持承接政府轉移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鼓勵支持興辦社會公益性事業,加強學會的監管和服務,強化規範和自律。推動制定完善支持科普設施建設、科普公共服務等保障政策,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有關要求,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推動完善科技期刊支持機制。建立完善以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產品為核心、以績效為導向的預算管理體系。積極探索建立多元供給的支撐保障模式,充分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政府市場兩種機制,創新科協組織保障方式和機制,增強科協組織發展活力和支撐保障水平。

(七)加強實施接續。規劃綱要作為科協組織超長期的事業發展戰略部署和安排,做好實施的接續銜接。與本規劃綱要配套制定的《中國科協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見附屬檔案),是規劃綱要前三年的實施方案,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後續行動方案。今後與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步,每五年制定階段性的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同時,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測評估,每五年評估兩次。

附屬檔案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步走”戰略部署,提出第一步到2020年即建黨一百年時,要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群團改革的決策部署,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科協組織的生動實踐,在對中國科協“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基礎上,制定本行動計畫,作為《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前三年的實施方案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後續行動方案。

一、發展背景和形勢

“十三五”時期以來,全國科協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紮實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以及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堅持以科協系統深化改革為動力,認真履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一是政治引領政治吸納作用進一步增強,科協系統積極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強化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領,團結引領廣大科技人員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維護黨中央權威。二是全面實施《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取得初步成效,突出問題導向,在擴大有效覆蓋、轉變拓展職能、建設網上科協、強化基層基礎、提升組織活力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三是學術創新服務引領力明顯增強,學術交流邁向高端化品牌化,科技期刊國際化取得新進展,促進學科集群發展、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創新資源精準匹配等取得初步成效。四是科普公共服務支撐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建成,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高校科學營活動等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五是國際民間科技人文交流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科協成功轉為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體系《華盛頓協定》正式成員,我國一批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海智計畫等取得新成效。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對標新時代科協組織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以及《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科協組織還存在民眾組織力不足、創新力不足、引領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必須謀求新時代科協組織發展新戰略、踐行新作為,形成科協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始終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中心,著力擴大有效覆蓋,著力轉變拓展職能,著力建設網上群團,著力強化基層基礎,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實現學術、科普、智庫“三輪”驅動發展新格局的重塑,實現國際化、信息化、協同化“三化”聯動工作新流程的再造,實現外向拓展、縱橫融合、網路活躍“三維”聚力組織新力量的重構,為科協事業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建功立業。

(二)發展目標。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科協組織發展格局重塑、流程再造、組織重構,進一步推動形成胸懷祖國、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無私奉獻、自律自勵、淡泊名利的學術氛圍,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能力、聯繫廣泛服務民眾能力全面提升。

——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明顯增強。黨組織在科協組織的有效覆蓋和組織活力明顯提升,科學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協組織獎勵的導向作用和影響力明顯提升,尊崇創新、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多元包容的學術氛圍更加濃厚,科協組織橋樑紐帶作用進一步增強。

——科協組織有效覆蓋面明顯擴大。全國學會、地方科協深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科協組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新成效,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組織特點優勢進一步發揮

——學術交流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學術交流活動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形成5-10個國際會議品牌,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學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組建一批賦能創新協同組織,在促進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促進技術與經濟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新成效。

——初步建成柔性科技智庫網路。中國科技戰略委員會和中國科技峰會作用充分展現,服務黨和國家決策的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快速回響社會關注科技話題的反應機制,服務公眾生產生活科學決策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與全球高水平科技智庫的良性互動和夥伴關係。

——進一步形成社會參與、聯合協作的大科普格局。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全面深入實施,形成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的良好氛圍,推動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進展,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精準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在地區間、人群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推動實現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進一步形成對外民間科技交流新格局。科協組織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議題發起、對話交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形成共享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程教育和工程能力認證等中國智慧的局面,推動國際科技組織總部落戶中國取得初步成效。

——基本建成智慧科協服務體系。實現科普中國快速疊代,科普服務更加全面、精準、智慧型,新建完善學會學術信息化服務系統、網上科技工作者社交等平台,初步建成智慧科協“中央廚房”,初步實現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開放。

三、實施凝心聚力工程

加強科協系統黨組織建設,提升組織動員能力,弘揚科學精神,激發科技工作者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強國之行,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

1.開展“智慧黨建”行動。推進科協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利用“智慧黨建”平台,持續推進“網際網路+黨建”深度融合。健全學會理事會、分支機構、辦事機構黨組織,穩步提高學會黨建工作隊伍專業化水平,持續實施“黨建強會計畫”,充分發揮學會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

2.開展民眾組織力提升行動。舉辦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選樹一批科技楷模。開展提升基層科協組織力“3+1”試點,吸納醫院院長、中國小校長、農技站站長等進入縣鄉鎮科協兼職掛職。開展全國學會綜合能力評估,引導學會完善最佳化服務創新發展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企業(園區)、科研院所、鄉鎮(街道)科協組織建設,推動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建立科協組織。開展中國科協與省級政府、中央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等省會、部會、院會合作,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發展,與省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建立緊密協同的合作機制。

3.開展科協獎勵提升行動。加強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成長規律研究。評頒全國傑出工程師獎,聯合科技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資委共同開展評頒全國創新爭先獎。調整中國青年科技獎定位、內容,著力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頒發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推薦優秀女性科技工作者參與“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評選,推薦未來女科學家計畫入選者參與“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評選。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選拔32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穩定資助培養。擴大實施優秀中外青年科技人才短期交流項目,舉辦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會。

4.開展科學精神弘揚行動。推動出台並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為載體,在科技界全面興起“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熱潮,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愛國奮鬥精神。編印《愛國奮鬥精神學習讀本》,講好領袖關心關愛知識分子的故事,講好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的故事,激勵廣大知識分子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與北京大學聯合成立科學文化研究院,推動科技與文化交叉融合。擴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引、藏、展、研、宣”綜合功能,打造一批科技人物宣傳精品力作,推進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深入實施“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探索開展“追夢身影”——新時代創新先鋒宣傳工程,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名片,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謳歌新時代最美科技人物,潤物無聲強化宣傳時、度、效。建設科技人物宣傳資料庫和宣傳產品“中央廚房”,面向社會開放中國科協會史展陳。

5.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行動。統籌指導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體系建設,每年舉辦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專題研究班、研究生導師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專題培訓活動等,舉辦新當選院士研修班專題交流活動。編制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系列教材和動漫產品,為推進宣講教育納入學生培養體系和教師、科技工作者職業培訓體系提供教材保障。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國際交流合作,展示我國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成果,積極參與國際科研行為規範和科研誠信規範的研究制定。

四、實施學術引領工程

深化學會改革,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倡導學術民主,促進創新協同,促進經濟技術融合,引領科技創新和學科發展。

6.打造高端學術產品和品牌。發起或聯合舉辦生命科學、機器人、交通運輸等世界系列學術大會,在前沿大學科交叉融合領域以及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技術領域形成示範品牌。進一步將中國科協年會打造成為中國科協“發聲、發力、發布”的高端國際平台。推出百個特色鮮明的學會示範性會議,建立中國科協學術會議質量評估制度,擴大中國科協學術會議品牌核心競爭力。組織年度科技前沿熱點綜述,發布學科進展,面向2050年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持續發布“引領世界科學的前沿科學問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工程技術難題”。

7.推動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畫”為牽引,推動完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支撐體系,分梯次建設優秀科技期刊,重點支持有潛力的優秀期刊進入世界同領域頂級期刊行列,形成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方陣。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建設科技期刊基礎數據集成平台。

8.推動建設國際一流科技社團。深入推進全國學會改革,加強服務能力建設。開展全國學會綜合能力評估,搭建國際化學術交流平台,培育世界頂級科技期刊,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會獎勵品牌,制定國際化的技術標準,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創新產學研服務模式,提供高質量社會化公共服務產品等。

9.推動建設賦能創新協同組織。圍繞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建立完善一批創新協同聯盟、跨學科聯合體、跨產業聯合體、跨學會聯合體等賦能創新協同組織,圍繞技術成果轉化,構建創新鏈,對接資本鏈,開展示範套用和引導,搭建眾創空間,參與國際合作,抱團出海,推動建立完善技術創新保障體系。擴大與港澳台青年交流規模,搭建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及學術交流合作平台,推動與港澳台新興產業領域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10.促進技術與經濟深度融合。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創新推動作用,培養企業急需的一線人才,培育企業創新生態,助力企業高端化轉型。促進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繼續承辦好全國雙創活動周和“創響中國”系列巡迴展示,評選“顛覆性創新百強榜”,舉辦“世界創意創新日”和海外雙創周活動。

五、實施智匯中國工程

建設柔性科技智庫網路,搭建決策諮詢平台,服務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及時回應社會關注焦點,參與國際科技治理,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11.加強柔性科技智庫網路建設。依託學會建設一批專業科技智庫,依託地方科協建設一批區域科技智庫研究基地,開展第三方評估,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體系。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科技組織、科技智庫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交流合作機制,開展聯合研究,支持我國科學家與世界高手同台切磋。

12.舉辦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舉辦科學與技術、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文化、青年等系列專題峰會,舉辦全球科技智庫高峰論壇、國際創新戰略與科技政策論壇等,設定科技重大議題,提出促進科技創新、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挑戰、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政策建議。舉辦中國科技戰略委員會系列活動,邀請知名科技戰略專家設定熱點科技議題展開討論,打造致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科技戰略思想平台。

13.開展技術預見研究計畫。圍繞科技產業前沿領域,實施技術預見研究計畫,定期形成面向未來、面向產業的智庫成果,報送科技前沿動態信息,研判典型領域的技術發展演化趨勢和前沿熱點,預測新學科生長點,分析生長機制並提出對策建議。

14.開發和套用科技智庫成果。推進中國科協重大調研課題研究,及時形成重大決策諮詢成果。根據重大決策諮詢成果的內容特點和質量水平,改進和豐富成果上報或公開發布方式。提高《科技界情況》《科技工作者建議》等智庫產品的成果質量,提高報送效率。建立完善新的成果報送渠道。

六、實施科普品牌工程

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形成聯合協作科普格局,促進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協同發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15.深入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落實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和國家總體規劃以及相關工作的銜接,推動與有關部門和各地方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強化政策、經費、人才等保障。加強科普理論研究,建立完善新時代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研究編制面向2035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開展全國科普日等主題科普活動,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的科學熱點問題。推進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加強科普人員繼續教育,加強科普志願者培訓和指導服務。促進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科幻創作和交流活動,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產品交易。

16.開展現代科技館體系創新行動。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依託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實體科技館建設,加強對新建科技館的支持,推動中西部地區和地市級科技館的建設,推動建設和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專題科技館和行業科技館。加強各地科技館的科普展品研發力度、展教活動服務水平和科普影視創作能力,促進實體科技館與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聯動協作。建設智慧科技館,全面提升展覽展品、教育活動、觀眾服務和管理運行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實現場館的智慧型化管理和公眾的個性化服務。重塑中國數字科技館,努力建設成為科技館體系運行管理和資源共享的樞紐以及示範性互動型學習體驗中心。建設完善流動科普設施,加大流動科普設施配發力度和服務範圍,提升流動科普設施專題化和特色化展教資源開發和服務水平。到2020年中國流動科技館的保有量達到300套,科普大篷車的保有量達到1500輛,服務基本覆蓋全國未建科技館地區的所有鄉鎮;農村中學科技館建成1000所。完善科技館建設標準等行業國家標準體系以及相關標準規範,開展科技館評級與分級評估,加強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考核。

17.開展科技後備人才培養促進行動。擴大和提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高校科學營、中學生英才計畫、全國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探索建立科技後備人才發現、培養、跟蹤機制。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等機構面向青少年開放實驗室等教學科研設施,把科協青少年科技活動貫穿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教育各階段,鞏固科學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主要課程的地位。辦好港澳台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做好港澳台學生參加高校科學營的服務工作,做好港澳台學生參加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培養體系、政策、方式、內容等研究,建立一批國家級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培訓基地,推進培訓課程資源建設,完善國家、省級和基層三級培訓體系。

18.開展學術資源科普化行動。推動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面向社會公眾及時傳播,依託學會組織引導科技工作者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組織支持優秀科學家、工程師深入基層開展科普活動。加強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舉辦科學傳播權威發布活動,到2020年80%以上全國學會建有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受聘科學傳播專家超過1萬人。推進建立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良性互動機制,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成效和創新主體科普服務評價,推動國家科技計畫項目、重大工程項目等的科普效果評估,推進將科普納入各級科技計畫項目、重大工程項目等的目標任務,推動將科普納入科技人員職稱評定和晉升、科研成果評價指標。

19.開展科普服務鄉村振興計畫。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通過加強鄉村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培訓、農民科學素質網路信息化建設、三農科普資源建設等方式,最佳化政策供給,全方位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加強科普信息員隊伍建設,建設完善科普中國e站等基層科普新陣地,將優質科普信息精準落地傳播。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推動科普資源向科普服務薄弱地區和鄉村傾斜,持續開展科普助力精準扶貧、科普援藏援疆、“智愛媽媽”和“智慧藍領”行動。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技術服務主體合作與聯合,推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由技術示範推廣型向全產業鏈服務型、由封閉粗放的服務方式向協同精準的服務方式、由傳統服務手段向現代信息化服務手段的轉型升級,打造全產業鏈運營模式,推動協會依靠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建立現代化“農技協+企業”發展模式,引領當地農業產業聚合發展。建立健全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培訓、認證、扶持體系,全面提升協會領辦人、技術骨幹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

七、實施科技外交助力工程

開展民間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推動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對外民間科技交流新格局。

20.開展科技人文交流項目。探索推動海外合作設立非實體性科學中心,開展科技創新項目合作研究。支持我國科學家擔任重要國際組織領導職務,推動更廣泛、更高水平地參與國際組織決策和管理。鼓勵在華發起國際組織,吸引國際組織總部及秘書處在華落戶,開拓國際組織聯盟國際項目。配合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工程能力、科技產業、科普共享、人才培訓、智庫建設等方面開展務實的項目合作。搭建國際民間科技交流全球夥伴關係合作平台,開展高層互訪、舉辦雙邊活動、簽署合作協定、設立雙邊項目等。建立完善對話機制,開展雙邊科學家高層對話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帶動項目實施。實施“海外智力為國服務行動計畫”,通過發展和建立海智工作基地,在條件成熟的城市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開展柔性引智工作,打造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促進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平台。

21.開展中國方案共享計畫。建立完善國內工程能力認證評價標準及認證體系,探索解決我國工程技術人員海外從業資格問題及工程師國際流動瓶頸等問題。發揮我國作為華盛頓協定正式會員的作用,在國際工程聯盟中推送我國工程師,拓寬與其他工程教育和工程師資格互認協定的聯繫渠道。開展雙邊互認試點和多邊互認談判工作,促使中國工程能力評價標準與國際主要通行標準實質等效,逐步實現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通過聯合國咨商專委會匯聚科學家在聯合國系統以非政府組織的身份開展活動,主動承辦相關重點領域的分論壇或展覽活動。

22.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拓展計畫。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國際論壇,舉辦“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等活動,建立“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教育交流機制。推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重大競賽活動的國際化,豐富競賽活動內容和形式,完善規則,擴大參賽國家和地區規模,辦成國際青少年科技愛好者和科技教育者的嘉年華。規範全國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監督管理工作,做好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選拔、培訓及組隊參賽工作,辦好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櫻花計畫等重點國際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

23.開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系列活動。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推動形成世界公眾科學素質建設長效合作機制,發布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行動北京宣言,共享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有效模式和經驗,呼籲全球高度重視公眾科學素質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籌劃發起建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組織。推動建立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機制,推動搭建全球科學文化傳播平台、建立全球傳播數字網路,舉辦國際科普作品大賽,組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普場館聯盟、開展科普大篷車等服務活動。

八、實施智慧科協建設工程

適應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趨勢,建設網上群團的智慧科協,接長手臂,增加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節點”,增強智慧服務能力。

24.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推進優質科普內容生產匯聚和傳播服務。運用電視媒體、科普遊戲等手段創新科普內容表達方式,採用新聞導入、科學解讀等方式,圍繞重大科學事件、突發事件等及時發聲。建立科普中國聯盟,匯聚科普產學研用商機構(單位),連結聯盟各成員節點和數據,建立科普中國認證評估機制,探索設立高層次科普中國傳播獎項,推動科普行業政策規劃制定和落地實施。

25.建設學會學術信息化服務系統。搭建開放共享的學術資源服務新平台,構建匯聚各類學會學術資源,集會議、期刊、圖書、教育等為一體的中國學術知識系統。搭建科技工作者網上社交圈平台,構建科研社交、學術成長、參與社會治理的中國學術交流系統。搭建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平台,提供儀器設備共享、創新創意共享、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專家預約等服務,構建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的綠色開源共享平台。搭建科協系統一體化協同工作平台,以數據為核心整合管理流程,構建智慧科協與智慧學會一體化工作格局,構建大學術、數位化、智慧型化的智慧科協學術交流系統,實現學術資源找得到、用得著、智慧精準的服務目標。

26.建設智慧科協“中央廚房”。研究制定完善智慧科協建設標準規範,按照統一標準,橋接科普信息化、學術信息化、科協辦公系統、科協黨建信息化等平台,建設完善大科協大資源大數據的智慧科協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匯聚、融合共享、安全可靠的智慧科協數據中心,加強人才成長、學科發展、智庫建設等數據分析,實現數據資源的有效匯聚和特色服務。基本建成體系完整、安全穩定、智慧型服務的協同工作平台,實現科協系統上下貫通、左右互通、網路暢通、信息聯通。

27.創新智慧科協產品和服務模式。建立完善智慧科協雙引擎驅動的建設運營體制機制,強化信息是科協治理和發展依據的理念,實現從小數據到大數據、從大數據到組織資源的轉變,從小程式起步,直接上套用,逆襲做平台。通過信息化建設提升學術、科普工作軟實力,提升知識交流效率和創造新價值,通過跨界融合挖掘科協系統優勢。採用集中部署、分級套用的方式,用“定製套用+套用商店”的生態服務模式,完善“小程式”與大平台的融合,實現業務套用層面“小程式”式的即插即用、共建共享。堅持智慧科協建設運營公益性與市場化有機結合,實現業務管理部門牽頭建設、提出需求,技術服務單位提供技術支撐、制定標準、安全運維、數據挖掘和服務,企業商業化運維的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網際網路動員機製作用,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網上科協建設,探索智慧科協持續發展的市場運營模式。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國科協系統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對標本行動計畫確定的目標任務,結合各自科協及學會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完善規劃、計畫及工作安排,確保中央對科協組織的各項部署要求落實到位。中國科協將本行動計畫的各項目標任務分解到機關部門和直屬單位,明確責任部門(單位)和進度安排,制定年度和階段實施計畫。

(二)深化科協系統改革。各級科協及學會要深化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紮實推行各項改革,要切實解決重業務活動、輕政治思想引領等問題,強化科協組織黨的建設,增強政治引領政治吸納能力。要切實解決與科技工作者聯繫不親、不緊等問題,擴大組織有效覆蓋,增強聯繫服務能力。要切實解決缺編、缺經費、缺辦公場所、缺工作人員等“四缺”現象,積極爭取黨委和各方支持,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將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要切實解決學會凝聚力不夠、活力不強、組織鬆散等問題,以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現代化為突破口,推進創新組織方式,加大對學會改革工作的支持指導力度,做大做強學會,切實增強對科技工作者組織服務能力。

(三)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最佳化各級科協及學會幹部隊伍結構,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強化作風建設,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建立健全乾部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幹部教育培訓,提高各級科協及學會幹部落實規劃各項任務的執行力。推進學會秘書處實體化、秘書長職業化、學會幹部國際化等改革。

(四)加強條件建設和評估。各級科協組織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充分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政府市場兩種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支撐保障機制。推動制定完善支持學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鼓勵支持承接政府轉移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鼓勵支持興辦社會公益性事業,加強學會的監管和服務,強化規範和自律。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對本行動計畫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和分工,並對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和三年終期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工作績效和幹部評價考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