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氣候

非洲的氣候特徵

非洲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乾燥地區廣,氣候帶呈明顯對稱分布。有“熱帶大陸”之稱。

北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年降水多在200毫米以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為主的氣候,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在1000毫米以上。
非洲的氣候類型呈明顯的帶狀分布,而且南北大致對稱。

非洲氣候圖非洲氣候圖

名稱:阿非利加洲,簡稱非洲
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
範圍 :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維德角(西經17°33′、北緯14°45′),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
面積:約3 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氣候: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占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吉力馬札羅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
非洲降水量從赤道向南北兩側減少,降水分布極不平衡,有的地區終年幾乎無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達10 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南部、幾內亞灣沿岸及山地的向風坡降水較多。

非洲氣候概況

赤道橫貫非洲大陸中部,3/4面積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從地帶性位置看,整個非洲處在赤道氣候帶熱帶氣候帶亞熱帶氣候帶。炎熱、乾旱是非洲氣候的突出特徵。
氣候炎熱 非洲熱帶氣候面積之廣和平均氣溫、絕對氣溫之高,均居各洲之首,故有“熱帶大陸”之稱。除南北兩端及局部山地外,95%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最冷月(赤道以北為1月,赤道以南為7月)15℃等溫線大致與南北緯20°線基本吻合。最熱月非洲大陸幾乎都在20℃以上,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則高達30~40℃以上。北部阿齊齊耶57.8℃的高溫記錄和東部達納基勒低地達洛爾34.5℃的年平均氣溫記錄,是迄今世界最高的氣溫記錄。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日較差大於年較差,具有明顯的熱帶大陸氣候特色。

非洲氣候與天氣非洲氣候與天氣

乾旱地區面積廣大 非洲是世界乾燥氣候面積最廣的一洲。全洲約有3/5的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納米布沙漠索馬里半島等地區是著名於世的乾燥區。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5,其中撒哈拉沙漠廣大地區年雨量不足5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多年不雨。年降水量250~500毫米的半乾旱地區約占全洲總面積的1/5。乾旱、半乾旱氣候區比率之大,居各洲之首。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非洲有世界著名的多雨區和少雨區。赤道帶及幾內亞灣沿岸迎風坡年雨量2000~5000毫米,喀麥隆火山西南迎風坡年雨量多達1萬多毫米,為世界著名多雨區之一。而撒哈拉沙漠和納米布沙漠中的廣大地區年雨量尚不到10毫米,甚至出現大面積的無雨區。馬達加斯加島東面留尼旺島的迎風坡年雨量達8800毫米,背風坡年雨量僅有731毫米,是雨量分布不均的典型。
氣候類型呈帶狀南北對稱分布 赤道橫貫大陸中部,氣候類型呈帶狀沿緯線東西延伸、南北對稱、依次更替的遞變規律十分明顯,充分表現出非洲氣候的獨特性。以赤道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中軸(因地勢東非高原影響,未及大陸東岸),向南、向北依次遞變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而且北非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荒漠、半荒漠氣候區呈帶狀自大西洋沿岸直抵紅海和印度洋沿岸。

氣候變暖 非洲最遭殃

綜合報導

面臨氣候變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收效甚微的問題,6日,來自世界各國的六千多名政府官員、科學家和環保分子齊聚肯亞首都奈洛比,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2次締約方大會,商討人類抵禦溫室效應負面影響的下一步策略。聯合國在會議開幕前夕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氣候變暖給非洲帶來的災難將比其他地區更嚴重。
肯亞副總統阿沃里在開幕式上表示:“我們今天代表全人類聚集在一起因為我們意識到氣候正在迅速改變給人類帶來最嚴重的挑戰。”

非洲是受溫室效應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圖為一名深受旱災之苦的厄利垂亞婦女非洲是受溫室效應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圖為一名深受旱災之苦的厄利垂亞婦女

本報綜合報導 這是聯合國會議首次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舉行。非洲被視為首當其衝承受溫室效應危害的地方,而肯亞目前也正經歷著嚴重的乾旱。
非洲首當其衝
聯合國在5日發布了名為《非洲的弱點和改進》的最新報告。這份報告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署、世界氣象地理組織和其他聯合國機構提供的數據撰寫而成。報告指出,氣候變暖給非洲帶來的災害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
——報告預測,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到了2085年,由於海平面上升15厘米~95厘米,三成的沿海建築將會被海水淹沒,其中包括幾內亞灣內加爾甘比亞埃及的基礎設施,以及南非的開普敦坦尚尼亞三蘭港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等大城市。面臨洪水威脅的非洲沿海居民將從1900年的一百萬人上升到2085年的七千萬人。氣候變暖還將導致魚類減少、珊瑚白化、鹹水倒灌、旅遊設施遭破壞和旅遊收入減少等問題。
——在非洲這塊全球最飢餓的陸地,糧食作物產量在2080年將會進一步減少5%。糧食的減產最令人擔憂,因為農業產值占非洲GDP的20%~30%,以及非洲出口產值的55%。
——報告稱,由於氣溫上升,肯亞山、吉力馬札羅山和魯文佐里山山頂的冰蓋不斷地縮小。以吉力馬札羅山為例,山頂的冰蓋面積比起1912年縮小了82%,在未來15年內甚至會完全消失。
——非洲大陸三分之一的生物種類將會滅絕。在非洲5000多種植物當中,有80%甚至到90%的植物的生長地將會因為氣候變暖而退化。到了2085年,大約有25%~40%的植物生長地將會消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地球變暖)問題不是由非洲產生,但是危害卻要由非洲承受。”
施泰納表示,氣候變化正在繼續,國際社會應行動起來為那些直接面臨嚴重乾旱、洪水、海平面上漲等威脅的國家提供針對性援助。他還說,國際社會應該設法幫助非洲提高監測氣候變化的能力。
與會人士關注美國

聯合國氣候會議在肯亞首都奈洛比開幕聯合國氣候會議在肯亞首都奈洛比開幕

據報導,六千多名與會代表將在未來兩周內,討論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有效期過後,人類對付氣候變化的策略、目標和時間表。目前,全球只有35個國家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主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產生最多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1%)的國家——美國則一直拒絕簽署協定。
與會人士將會觀望美國是否在其反對強制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立場上有所軟化。但是,很少人相信美國在布希政府任內會出現大的政策調整。
此外,與會代表將召開閉門會議,研究科學家有關地球變暖的最新研究成果。氣候會議還將重點討論一些技術性議題,包括組建“適應基金會”,幫助貧窮國家對付氣候變化。“適應基金會”將籌集資金,幫助貧窮國家在沿海地區建築防水牆,以及改種抗乾旱糧食作物等。
三大怪招給地球降溫
怪招之一:大傘遮陽
第一個主意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世界光學權威羅傑·安傑爾想出來的。他提出在太空為地球支起一把巨大的遮陽傘。這把遮陽傘將使地球吸收的太陽能減少2%。
怪招之二:顆粒降溫
第二個主意是由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荷蘭人保羅·克魯岑提出的。他建議將二氧化硫微粒釋放到大氣層的平流層中,在空中,這些漂浮的顆粒通過反射陽光,阻擋一部分熱量。
怪招之三:海中加鐵
科學家還提出了第三個有趣的主意:往海水中添加鐵微粒,催生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環境災難大片
2060年,海嘯吞沒倫敦
本報綜合報導 全球氣候的變化正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英國《獨立報》的一篇文章以幻想的形式,為讀者描繪了未來50年地球可能發生的“環境災難大片”,其中包括北極熊在2030年滅絕、亞馬遜雨林在2040年燒毀、雨水在2040年的印度消失以及海嘯在2060年襲擊英國,包括倫敦在內的許多城市則被洪水所淹沒。
2030年:最後一隻野生北極熊咽下最後一口氣。
(幻想)2030年的一天,北極上空陽光普照,全世界主要的新聞機構都來到加拿大北部,他們來到這裡見證世界上最後一隻北極熊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一個生物物種的滅絕。
這隻野生北極熊被新聞記者命名為“示巴”,生物學家將它確認為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北極熊。此前,示巴在北極最後一快冰川上捕食海豹,但它現在正在慢慢失去這塊立足之“冰”。或許已經意識到末日的來臨,示巴走下最後一塊正在慢慢融化的冰川碎片,它在北極溫暖的陽光下游向生命的終點。
點評: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正在發生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更迅速的變化。這是因為每年夏季都有越來越多的冰川在融化,而且,由於海洋吸收的熱量越來越多,這種融化正在呈現加速的態勢。
2040年:亞馬遜雨林變成灰燼
(幻想)2040年的一天,在大火持續了幾周之後,亞馬遜雨林消失了,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為保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和阻止氣候變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片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雨林現在成為了一片廢墟。
點評:此前,幾乎沒有人意識到亞馬遜雨林正在以怎樣的速度消亡。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當地政府採取了眾多的措施來保護它,讓它免於被砍伐和變成耕地的命運。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氣候的變化還是讓它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約翰·哈明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前任主任,他同時還是一名研究亞馬遜河的專家。他說:“亞馬遜雨林里有占世界一半上的生物物種,這裡可能有用來治療癌症等疾病的藥材,我們或許永遠也不能看見它們了。我擔心,人類的貪慾正在給自身帶來滅亡。”
2050:最後一滴雨落在印度
(幻想)這一年,季風雨基本消失了,而農業對自然的依賴過大,人類所能獲得的糧食越來越少。
本周一項關於剩餘糧食的世界性調查表明,大多數印度季風雨已經完全消失。由於糧食得不到充足的雨水澆灌,印度次大陸的20億居民不久將處於飢餓的狀態境地。
點評:19世紀,季風雨也曾經消失過一些年,數百萬人因此喪生。這一次,如果沒有世界上的援助,印度的死亡人數將可能達到數千萬。
至於季風雨消失的原因,目前普遍認為是墨西哥暖流的降弱。據一名印度的氣候專家透露,“許多年來,歐洲人一直擔心墨西哥暖流的消失將會使他們進入冰河世紀。事實上,這只是讓他們回到了多年前的氣溫狀態當中。真正受到危害的是亞洲,這比愛滋病還要可怕。”
2060年,海嘯將襲擊英國,倫敦被洪水所淹沒
(幻想)今天是2060年11月5日,昨天夜裡,北海因為海床坍塌而引起了巨大的海嘯。英國蘇格蘭的東海岸基本上都被淹沒了,而英格蘭東海岸的許多房屋也被衝垮了。數萬人因此失蹤,據推測,這些人的生還希望極其渺茫。
全球氣溫變暖是這次海嘯發生的真正原因。由於全球氣溫的變暖,數十噸原本處於凝固狀態的甲烷融化了,這些甲烷都位於挪威附近的大陸架邊緣的海床底下。地理學家表示,當甲烷變成氣體的時候,其體積將成百倍地增加。氣體衝破海床,引起了400公里範圍內海床的坍塌,這在一分鐘之內就在北海製造了20米高的海嘯。
點評:科學家認為,海床的爆裂將加速甲烷的融化。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一名女發言人說:“在海床下面有凝固的甲烷。由於氣溫的升高,海嘯的發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