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對書俑

青瓷對書俑,我國歷史時期文物,1958年長沙市金盆嶺9號墓出土。

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
1958年長沙市金盆嶺9號墓出土
高17.2厘米
俑是隨葬冥器,由人殉葬的習俗演變而來。俑由各種質材製成,多見陶俑、木俑。這件對書俑是較早的瓷質俑,又出土於西晉紀年墓中,尤為難得的是,這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對書俑。
對書俑由捏制而後雕刻而成,通體施青釉,因胎釉結合不好,釉基本剝落,但俑的神態依然栩栩如生。俑頭戴晉賢冠,身著交領長袍,相對而坐。中間置書案,案上有筆、硯、簡冊及一件手提箱,一人執筆在板狀物上書寫,另一人手執一板,上置簡冊。二人若有所語。根據俑的衣冠特徵、人物神態,以及案上的文具,二俑當是文獻中記載的校書吏,因此稱之為校讎(chóu ) 俑更為貼切。
晉以前文獻皆抄於簡牘、布帛之上,但抄寫過程中,會不時出現錯誤,於是古人非常重視抄寫後的校對工作,以“不誣古人,不惑來者”。是距今約2800年的西周宣王時期正考父(孔子的七世祖)就曾校對過商王朝的《商頌》,並將《那》作為《頌》十二篇之首。孔子整理《詩經》時也曾經過仔細校對。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書的校讎(chóu ) 實踐中,第一次歸納總結了校讎規程。東漢時校對正式成為一種官職,設在中央的圖書藏處為東觀,東觀有秘書監一人,掌宮中圖書管理,其下屬官員有校書郎。古人的校書情形在文物中也有直觀反映,一是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宋摹本〈北齊校書圖卷〉,畫中所記錄的是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人刊校五經諸史的故事。畫面有七個人物或展卷沉思,或執筆書寫,或欲離席,或挽留者,神情畢現。二就是這件青瓷俑。要了解這件俑的姿態,須了解古時校書方法,當時校書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對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為讎。”這件對書俑正是若冤家相對的讎。校對時一旦發現錯誤,便用刮刀將簡牘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寫,所以案上筆、硯就是為重新填寫備置的。
俑額上有白毫相,顯示了西晉時湖南地區已是佛教影響所及。所戴的晉賢冠,是漢代以來文官的通用服,仿古代緇布冠製作而成,前高后低,上有橫樑,橫樑的多少代表其身份等級,俑上的梁只有一根,說明其身份較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