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江浮橋

靈江浮橋

臨海靈江浮橋又名中津橋。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城外的靈江上。這是一座設計、構築均很科學的古老浮橋。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後經多次重修。1964年改建後,橋長280米,寬5米。此橋瀕臨大海,受潮汐影響很大。初建時,人們便採用了活動引橋的辦法,即在橋的兩端,修建了可以伸縮和起落的活動引橋,這樣不論潮漲潮落,橋面通行均不受影響。這是中國浮橋建築中的一件傑作。

基本信息

簡介

靈江浮橋靈江浮橋

“靈江浮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此橋因江而得名,原名為“中津橋”。
座落於浙江省臨海縣南門城外的靈江上,是一座構造形式獨特的水上立體交叉橋,其結構建築與設計都非常科學,是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浮橋。
靈江浮橋是現存歷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橋,是中國浮橋建築中的一件傑作。

歷史

靈江浮橋始建於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後經多次重修。
根據《臨海縣誌》中記載:宋淳熙八年(西元1181年)“中津橋”修築在興善門外的金雞嶺下,由郡守唐仲友
唐仲友唐仲友
建,橋長287米,寬5米餘,具有相當的規模。建造時,以每2艘船組成1節,總共以船50艘,組成25節。然後用纜索、地錨、錨碇等設備,將浮橋的所有船隻串聯,連繫固定成為橋面。
因臨海縣距東海較近,受潮汐影響很大,潮汐使靈江水面,在一日的漲落中,能相差數米之距。當初建造時,為使浮橋能適應潮汐的漲落,唐仲友使“橋不及岸十五尋(每尋為八尺),為六筏,為以柱二十,固以檻,筏隨潮與岸低昂,續以板跳”的方式來修造浮橋。
修築時,先民們採用了“活動引橋”的方法,即在橋的兩端,搭建可以起落伸縮的活動引橋,將一端固定於河岸,另一端,用可隨著水位上下而升降的多孔棧型式橋面,來銜接浮橋與河岸。如此一來,不論漲潮落潮,就能隨著晨昏潮汐的起伏,隨時變換坡度,不受影響而能通行。其原理與形式與現代浮橋的做法已十分近似了。
蘇東坡就以“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的詩句,來描寫浮橋隨著晨昏潮汐的潮水漲落而能升降的特點。
唐仲友所著的《中津橋記》一書中記載:“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樣置水池中,節水以筩,效潮進退,觀者開喻,然後賦役”,對浮橋的設計建造做了詳細的描述。
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唐仲友在建橋之前,先製成了1:100的橋樑模型,在水池中進行反覆試驗,以獲得適當潮水漲落的浮橋型式,並作示範操作,幫助建築工人了解其結構原理,然後再開始動工建造。此注重建築流程的做法,在現代看似平常,但出現在八百年前,實誠屬不易。
1964年“靈江浮橋”改建,橋長280米,寬5米。將浮橋移到縣城西門外上的“津浮橋”原址。為了不拆斷浮橋而讓航船可以通過,便在靠西門一側的浮橋設有“過船孔”,過船孔兩側的木船上,豎有高1.2米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橋面有高2.2米的淨空,可以讓船隻自由通航。如此一來,整體橋型就形成了水上立體交叉式橋樑。

古史中的靈江浮橋記載

自古以來,靈江匯集括蒼天台二山水源於臨海城西,東注于海,也曾波濤洶湧,江橋成為交通的要津。臨海舊有“上中下”三津。上津浮橋,在朝天門外,也就是1992年被拆賣的西門浮橋。中津浮橋在興善門外金雞岩下。下津石橋又名玉帶橋,在靖越門外。上津、中津二橋都為浮橋,也都是地方父母官主持修建。唯有下津是石橋,且是一位僧人主持修建的,這位僧人法號妙真,臨海人,俗姓陳,以他平生所為,尊他為我們臨海的鄉賢並不為過。
下津江面寬闊,五倍於中津,每到夏秋季節水漲,渦鏇流急,由橋船組成的下津橋被衝散,交通也就阻斷,這樣沖了搭,搭了沖,終於經不起折騰,遷到金雞岩下。但畢竟在這一地段沒有橋實在不方便,明朝崇禎年間,郡守閔繼縉再次組船搭橋,名為復盛橋,有復古之意。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由於橋船屢失,無力修補,又一次無奈地遷往金雞岩下。堪輿家認為下津地當正午之方,橋身直衝城腹,木火相攘,坎離失次,所以犯了形家之忌,不宜建橋。康熙年間臨海僧人妙真對江發誓,一定要在下津舊址建一座可以長久解決人們交通問題的石橋。聽說的人都笑他,認為“波濤洶湧,毋徒葬江魚腹中為也”。妙真卻很認真地說:“不然,人患立志不堅耳。後十二年當有石橋可行,橋不成,余誓投身江水,冀來生以畢前願。”這樣他開始了募造石橋,在廣募十方的同時,先建了一座寶臨寺,招了一批僧人,主要是準備讓他們參加代木運石的建橋工程。由於是建石橋,需要石倉,妙真踏勘了古倉故跡,召來石匠開採。這個石倉離下津建橋處十里水路,運輸便利,經測量下津江面計一百一十八丈,要築五十個石橋墩,每墩闊八尺,長三丈六尺。橋身共有十六洞,中十洞,每洞長六丈六尺,南北六洞,每洞長五丈六尺,橋面每洞鋪石五十片,鑲邊石四百塊,欄桿石三十六塊,蓮花柱石十六塊,每墩兩口,築蓮花浮園二座。造橋過程中都是妙真手指口授,井井有條,絲髮不爽。自1662年募集資金開始到1679年石橋建成,果然用了12年時間,如得天助。橋建成後就叫下津石橋。

相關浮橋知識

浮橋浮橋
浮橋的運用,在漢唐時期已日益普遍。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來了解水情、水性,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橋型,做為永久性建築。
中國出現最早的橋樑就是“浮橋”。又稱“州橋’、“浮航”、“浮桁”,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橋樑建築型式,因其架設簡單方便,常運用於軍事用途,所以也稱為“戰橋”。
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不是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目前在中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
浮橋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艘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船艇固定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等設備固定於江底,而兩岸多設柱狀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構件以供系纜索。甚至索錨兼用。船艇連結排列於河面上,上鋪梁板作為橋面,供人馬往來通行。
橋與河岸之間,中小河流一般用“挑板”(古稱栰板)、大河用“棧橋”的方式連線,對於年水位落差大的季節性河流,則採用“拆卸”或”增裝”船節的方式。隨時可以調節,以適應水位漲落的落差。
中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商周時期。《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述,周文王18歲為了娶妻,在渭水上架起一座以舟船為主體的浮橋,距今已有3100年之遙了,比起西方,波斯王大流士遠征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所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要早五百多年。
據考證,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浮橋,用畢就要立即撤除,可見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已不再遵守只準“天子”上浮橋的規矩。
隋大業元年(西元605年)在河南洛陽洛水上建成“天津橋”,此為第一次用鐵鏈聯結船隻架成的浮橋。
浮橋的舟船、橋板與繫船的纜繩,須要經常修葺和更換,所以經過歲月的變遷,很少能保留到現在。許多浮橋崩毀後,都轉向木樑橋石樑橋石拱橋發展。現存歷史最早的的古代浮橋,就屬浙江省臨海縣的靈江浮橋,是中國浮橋建築中的一件傑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