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思維

靈感思維

唯物主義認為,所謂靈感思維,即長期思考的問題,受到某些事物的啟發,忽然得到解決的心理過程。靈感是人腦的機能,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靈感思維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潛意識與顯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理性思維認識的整體性創造過程。在人類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和傑出的文藝創作,往往是靈感這種智慧之花閃現的結果。靈感直覺思維作為高級複雜的創造性思維理性活動形式,它不是一種簡單邏輯或非邏輯的單向思維運動,而是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相統一的理性思維整體過程。靈感與創新可以說是休戚相關的。靈感不是神秘莫測的,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人在思維過程中帶有突發性的思維形式長期積累、艱苦探索的一種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基本信息

特點

靈感思維靈感思維書籍

1、突發性和模糊性

由於是沒有在顯意識領域單純地遵循常規邏輯過程所形成,所以靈感直覺思維產生的程式、規則以及思維的要素與過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識能清晰地意識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2、獨創性

獨創性是定義靈感思維的必要特徵。不具有獨創性,就不能叫靈感思維。

3、非自覺性

其他的思維活動,都是一種自覺思維活動,靈感直覺思維的突出性,必然帶來它的非自覺性

4、思維靈活活動的意象性

在靈感直覺思維活動過程中,潛意識領域或顯意識領域總伴有思維意象運動的存在。沒有意象的暗示與啟迪就沒有思維的頓悟。

5、思維高度靈活的互補綜合性

思維高度靈活的綜合互補性是其思維的重要特徵,如潛意識與顯意識的互補綜合,邏輯與非邏輯的互補綜合,抽象與形象的互補綜合等等。

運用

靈感思維靈感思維方法

1、久思而至

久思而至指思維主體在長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況下,暫將課題擱置,轉而進行與該研究無關的活動。恰好是在這個“不思索”的過程中,無意中找到答案或線索,完成久思未決的研究項目。

2、夢中驚成

夢是以被動的想像和意念表現出來的思維主體對客體現實的特殊反映,是大腦皮層整體抑制狀態中,少數神經細胞興奮進行隨機活動而形成的戲劇性結果。並不是所有人的夢都具有創造性的內容。夢中驚成,同樣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科學頭腦”。

3、自由遐想

科學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覺放棄僵化的、保守的思維習慣,圍繞科研主題,依照一定的隨機程式對自身記憶體的大量信息進行自由組合與任意拼接。經過數次、乃至數月、數年的意境馳騁和間或的邏輯推理,完成一項或一系列課題的研究。

4、急中生智

利用此種方法的例子,在社會活動中數不勝數。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為,結果證明,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5、另闢新徑

思維主體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課題內容興奮中心都沒有發生變化,但尋解定勢卻由於研究者靈機一動而轉移到與原來解題思路相異的方向。

6、原型啟示

在觸發因素與研究對象的構造或外形幾乎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已經有充分準備的研究者一旦接觸到這些事物,就能產生聯想,直接從客觀原型推導出新發明的設計構型。

7、觸類旁通

人們偶然從其他領域的既有事實中受到啟發,進行類比聯想辯證升華而獲得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往往需要思維主體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溝通起來,進行內在功能或機制上的類比分析。

8、豁然開朗

這種頓悟的誘因來自外界的思想點化。主要是通過語言表達的一些明示或隱喻獲得。豁然開朗這種方法中的思想點化,一般來說要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點”,四是“巧破”。

9、見微知著

從別人不覺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銳地發現新生事物的苗頭,並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創建為止。見微知著必須獨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時,配合敏捷的思維。

10、巧遇新跡

由靈感而得到的創新成果與預想目標不一致,屬意外所得。許多研究者把這種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賜良機”,也有的稱之為“正打歪著”或“歪打正著”。

訓練

1、靈感的捕獲

(1)長期的思想活動準備。靈感是人腦進行創造活動的產物,所以長期思考是基本條件。

(2)興趣和知識的準備。廣泛的興趣、豐富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借鑑,容易得到啟示,是捕獲靈感的另一個基本條件。

(3)智力的準備。主要包括觀察聯想想像

(4)樂觀鎮靜的情緒。愉快的情緒,能增強大腦的感受能力。

(5)注意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

(6)珍惜最佳時機和環境。

(7)要有及時抓住靈感的精神準備和及時記錄下靈感的物質準備。許多有創造性精神的人,都曾體驗過獲得靈感的滋味。但因為事先沒有準備,而沒有及時記下這些靈感,事過境遷就再也記不起來了當然並不是頭腦里出現的靈感就都有價值,但記錄下來以後再慢慢琢磨,決定取捨。

2、靈感的誘發

外部機遇誘發

(1)思想點化 。一般在閱讀或交流中發生。如達爾文馬爾薩斯人口論中讀到“繁殖過剩而引起競爭生存”時,大腦里突然想到,在生存競爭的條件下,有利的變異會得到保存,不利的變異則被淘汰。由此促進了生物進化論的思考。這就是思想點化。

(2)原型啟發。這是根據自己要研究的對象的模型啟發,而產生的靈感。例如英國工人哈格里沃斯發明紡紗機的經過,就是受到原來水平放置的紡車,偶然被他踢翻變成垂直狀態的啟發才研製成功的。

(3)形象發現。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拉斐爾,想構思一幅新的聖母像,但很久難以成形,在一次偶然的散步中,看到一位健康、淳樸、美麗、溫柔的姑娘在花叢中剪花,這一富有魅力的形象吸引了他,立刻拿起畫筆創作了“花園中的聖母”。

(4)情景激發。作家柳青經過農村生活的體驗寫出了“創業史”,但七年後,當他想改寫時卻找不到感覺。只是又回到長安縣後,那些農民的語言、感情及對農村生活的衝動,才一起被激活,產生了創作靈感。

內部積澱意識引發

(1)無意遐想。這種遐想式的靈感在創造中是很常見的。

(2)潛意識。這種靈感的誘發,情況更為複雜,有的是潛知的閃現,有的是潛能激發,有的是創造性夢境活動,有的是下意識的信息處理活動。

發展

靈感思維靈感思維書籍

靈感思維是歷史學者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源泉。由於歷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不可能將其本來面目完整地呈現給人們。因此,人們認識歷史,僅僅依靠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難以把握歷史全貌和潛在的規律性。歷史靈感思維往往便是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活動似已山窮水盡,秘密尚未解開,因而形成巨大精神壓力之時,歷史認識者的潛在認識能力和歷史實際相互撞擊而釋放出來的一種新的認識能力;在歷史教學與研究中,有些歷史材料的潛在信息與客觀歷史實際若即若離,要真正揭開它的奧秘也必須依靠靈感和頓悟;一個歷史問題從這個角度這個側面看是一種說法,而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側面看則是另一種說法,在多種說法中如何擇取一種最接近真理的說法,或在多種假說中另立新的假說,這都需要用歷史靈感思維來構思新知;在用文字來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場面時,語句的飛動,表述的新意,更得求索於靈感的啟迪;靈感也是穿透歷史深沉感和時代鮮活感的觸媒,古今神交的歷史學會帶給人們更多的認同。歷史教師作為歷史的認識者,他本身就應養成直覺思維的習性,在靈感頓悟中,形成創造性思維。作為歷史教育者,他又肩負培養學生靈感思維能力的任務,特別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是實施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必須打破應試教育培養人才的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打破常規思維模式的束縛,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靈感思維,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趨勢。

靈感思維在科學研究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許多科學家取得創新成果並不一定是運用了邏輯思維的結果,而是得益於頓悟與靈感。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月牙上的弧形陰影,用直覺聯想全形才獲得地球可能是圓形的天才預見。英國著名史學家吉本年輕時立志編史,但苦苦思索卻一直定不下題目,有一天在羅馬憑弔古蹟時,觸發靈感,才決意寫一部羅馬史。他自己這樣敘述說:“1764年10月15日,就是在羅馬,佇立在這座古都的廢墟里,在夕陽殘照中緬懷往事,陷於沉思時,看到那些赤著腳的修道士在朱庇特神廟裡唱晚禱詩,於是腦海里第一次閃過一個念頭:要寫一部羅馬帝國衰亡史。”[3](p.358)之後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吉本果然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一體大思精的煌煌巨著。

科學家們都十分強調靈感思維在創造過程中的重要價值。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指出,科學創造首先是直覺,而不是邏輯。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認為,邏輯思維只能用新的說法敘述一些在某些程度上早已為人們所知的東西,而靈感思維卻恰恰相反,它常常導致“智力上的躍進”,放射出創造性的火花。現代教育理論也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師生靈感思維能力的提高。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講:直覺思維的發展是教師們的一個追求目標,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邏輯思維幾乎扮演著惟一的主角。但在發現學習中,直覺思維和它是並駕齊驅的兩部馬車。

靈感思維的訓練培養。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證實,不僅傑出的天才人物有靈感,普通人也有靈感,日常生活中贊成某人有靈氣、悟性高,某篇文章是“神來之筆”,實際上就是談靈感問題的,只是未曾意識到罷了。因此,一定要破除對靈感思維的神秘感,幫助學生樹立“我也有靈感”的堅定信念。那么,歷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形成歷史靈感思維呢?

首先,在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長期積澱中迸發靈感。靈感即頓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是突發性的,但也不是憑空產生的空中樓閣。它是一個知識和能力長期積澱的過程,博大精深的知識結構是靈感思維產生的深厚底蘊和廣闊背景。歷史學者需要廣泛地汲取知識,積極地參與實踐活動,深入地思考問題,敏銳地觀察事物,以積累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並在大腦中存儲起來。當顯意識和潛意識發生碰撞時,就可以在儲存知識的基礎上形成靈感,產生頓悟,迸發創造的火星。

靈感思維靈感思維

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熟知“辛亥革命失敗論”為學術界所公認。但一日夜間,在睡意朦朧狀態中,竟產生了“辛亥革命沒有失敗,辛亥革命勝利了,只是後來袁世凱竊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這樣的認識。醒後,自己還想就著夢境思路著文闡述此觀點,不期終日瞎忙,一直未曾動手。但不久,就在某刊物上看到了別人論述辛亥革命沒有失敗的文章,該文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對此,只能怨自己沒有抓住這一靈感思維,生髮開來,寫出佳作。以上事實證明,靈感出於勤奮。而要把靈感的火花變成創新的成果,同樣離不開艱辛的勞動。

其次,在多元化的思路中,迅速地捕捉靈感,產生頓悟。靈感來自潛意識,觸發潛意識需要悟性和靈氣,而多元化的思路如八面來風,能吹開人們的心靈之窗。歷史學者學習和研究問題應多思考、勤感悟、常交流,破除思維定勢,激活創新意識。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才能頓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見解。在講完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後,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個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突然對中國近代史上“落後就要挨打”的傳統觀點提出質疑,認為落後不一定挨打。順勢肯定和讚賞了這個學生的靈感思維。引導學生就此開展討論,讓學生們在思維的彼此碰撞和交匯之中,激發悟性和靈氣,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的後續方式去驗證靈感思維的結果。使大家最終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這一傳統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它不能為所有的歷史事實所證實,從而,提高了學生反思問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最後,在類比聯想中自由大膽地質疑求異,以獲取不期而至的靈氣。靈感作為創造性思維不是隨時隨地都會產生的,它往往藉助於同類事物的類比和聯想而產生。尤其是在原型啟發條件下產生的靈感,看似無關的原型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之間的間接相似性和潛在聯合點,必須通過類比和聯想才能發現。靈感有時來自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下的苦思冥想,有時來自緊張思考之後的輕鬆休息之際,有時來自似睡非睡朦朧恍惚之中。但共同之處則往往是由類比聯想而喚起潛意識,並在與潛意識的交融中解開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難問題,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這樣一種意境。

歷史教材上認為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是宣揚剝削有理思想的,而有個學生在學習了社會大分工的理論後,類比聯想,頓生靈感,對此提出質疑,別出心裁地認為這句話反映了古代社會腦體勞動的分工情況,是正確的。又比如傳統觀點認為,董仲舒“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學說在漢武帝時起到了肯定和神化君主專制的作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個學生從自己學過的生物鏈知識中受到啟示,遷移聯想,突發奇感,認為董仲舒“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論,正是一個“上天制約君主,君主制約人民民意(人民意志)影響天意(上天意志)”的循環制約鏈。“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一方面說明君主統治人民是天經地義的;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君權還要受神權的制約,天意還要受人意的影響。這種可貴的朦朧想法,得到教師的讚揚,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相互討論,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董仲舒這一觀點,表面上看,是宣揚君權至上,實際上,是假借天威來曲折表達民意,以約束君主的專制統治,是隱晦地繼承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基本方法

①觀察分析。在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觀察分析。觀察,不是一般的觀看,而是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有選擇地去觀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過深入觀察,可以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可以從表面上貌似無關的東西中發現相似點。在觀察的同時必須時行分析,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才能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②啟發聯想。新認識是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與新或已知與未知的連線是產生新認識的關鍵。因此,要創新,就需要聯想,以便從聯想中受到啟發,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③實踐激發。實踐是創造的陣地,是靈感產生的源泉。在實踐激發中,既包括現實實踐的激發又包括過去實踐體會的升華。各項科技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實踐需要的推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迫切解決問題的需要,就促使人們去積極地思考問題,廢寢忘食地去鑽研探索,科學探索的邏輯起點是問題。因此,在實踐中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引發靈感的一種好方法。

④激情衝動。積極的激情,能夠調動全身心的巨大潛力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激情衝動的情況下,可以增強注意力,豐富想像力,提高記憶力,加深理解力。從而使人產生出一般強烈的、不可遏止的創造衝動,並且表現為自動地按照客觀事物的規律行事。這種自動性,是建立在準備階段里經過反覆探索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說,激情衝動,也可以引發靈感。

⑤判斷推理。判斷與推理有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表現為推理由判斷組成,而判斷的形成又依賴於推理。推理是從現有判斷中獲得新判斷的過程。因此,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中,對於新發現或新產生的物質的判斷,也是引發靈感,形成創造性認識的過程。所以,判斷推理也是引發靈感的一種方法。

上述幾種方法,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在引發靈感的過程中,不是只用一種方法,有時是以一種方法為主,其他方法交叉運用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