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衛

靈山衛

靈山衛是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核心區、朝陽山CBD中央商務中心、全國百強示範街道,位於黃島區東部。十年內將建成一座現代化國際海港新城,規劃人口22萬。作為青島最活躍投資沃土,高端社區、品牌項目接踵而至,億萬資本在此匯聚。世界最大影視城-東方影都及其配套萬達茂商業、展覽、星際酒店群落戶於此。世界第一海底隧道膠州灣海底隧道樞紐站也坐落在靈山衛,靈山衛為青島開發區、黃島及青島老城區三地樞紐,區域位置優勢明顯。街道區域輕軌R3、捷運M1號線、M6號線即將開通,陸空立體交通搭建完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靈山衛靈山衛
1372年(洪武5年)明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修建靈山衛,以防倭寇。
1734(清雍正十二年)撤衛劃歸即墨,降為靈山巡檢分司。
1946年設立靈山衛區。
1958年改靈山衛公社。
1983年改靈山衛鄉。
1984年設靈山衛鎮。
2001年,撤銷靈山島鄉,併入積米崖。靈山島鄉面積7.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4.3千米,人口0.3萬,鄉府駐城口子村,轄城口子、毛家溝、李家村3個行政村。
2004年底,靈山衛鎮面積36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人口2.3萬人;
積米崖港區陸、島總面積9.53平方千米,轄積米崖港和靈山島管區、4500餘人。
2001年,撤銷靈山島鄉,併入靈山衛積米崖港區。
2005年,撤銷靈山衛鎮,在原行政區域設立靈山衛街道辦事處,成為原膠南市首批4成立的個街道辦事處之一,12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2012年,青島區劃調整,原膠南市與黃島區合併成立新的黃島區,隱珠十個行政村劃歸靈山衛管理。
2013年,靈山衛街道辦事處(含隱珠新劃入的十個行政村)、王台鎮、黃山經濟區及積米崖港區由黃島區正式移交青島開發區管理,依託開發區優勢條件打造朝陽山CBD。

地理位置

靈山衛位於黃島西部,北倚小珠山,與辛安毗連;南瀕黃海,與靈山島隔海相望;西與隱珠相鄰。面積3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轄29個行政村,戶籍人口2.8萬人。辦事處駐地西南距膠南市政府10公里,東離開發區管委3公里,省道泰(安)-薛(家島)公路、濱海大道橫越靈山衛南部,辛(安)-積(米崖)路縱穿辦事處東部,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行政區劃

行政區域:東門外、西街、南街、東街、鄭戈莊、靈山衛北門裡、靈山衛北街、靈山衛西南園、靈山衛西街、靈山衛東街、靈山衛南街、靈山衛南門裡、靈山衛西南村、趙家廟、開山口、大樓村、蔡家莊、小窪、柏果樹、張家莊、毛家山、西門外、北街、北門外、朱戈莊、黃石圈、西南、大灣、窩洛子村、北窯村、楊七嶺、山子西、李家河、東趙家、積米崖(積米崖港區)、大岔口、城口子、李家、毛家溝。

2013年由隱珠劃入靈山衛10個村:長城村、東山馮村、西山馮村、東大窪村、趙家河村、崮上村、陡崖子村、北山村、東山村、卜落林村。

歷史文化

靈山衛靈山衛
靈山衛是明代開始的海防工程,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當初是為了抵禦倭寇襲擾而修建的沿海軍事重鎮。它起源於明代特有的軍民合一的管理體制。衛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種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靈山衛由當時的萊州府管轄,浮山所、雄崖所屬於鰲山衛,靈山衛下轄後所在膠州,前所位於現琅邪鎮夏河所,左所在靈山衛城內。往南就是青州府所轄的安東衛,下轄左所石臼所、後所濤雒所,右所安東衛本所。沿著中國東部沿海,東到鴨綠江口的丹東衛,南到廣東的番禹衛,最盛時有58衛、89所,綿延4000餘公里,構成了東南沿海的防禦鏈條。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沿海各地殘留的衛所仍有很多,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仍有許多遺址存世。

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建造土城,以防倭寇。歷史上曾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它東接即墨的鰲山衛,南聯日照市的安東衛。在山東設立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安東衛(日照)。構成了明代沿海防衛的鏈條。建成後,城周為三里,圍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護城河深為二丈五尺,寬二丈。

第二次於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又大興土木,城池周長擴建為五里,外包以青磚,四門加城門樓,增鋪所十餘所。
第三次於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令檄指揮使再次重修,,四方設門,四門加樓,東曰朝陽,西曰閱武,南曰鎮海,北曰承恩。

歷經三次建設,靈山衛城城池整齊,規模宏大。呈正方形,城牆兩面轉砌,中間以黃土夯實。城開四門,門洞上方皆有門樓。城中的十字大街貫穿所城東西南北,街面寬敞,形若棋盤,布局對稱,因南面海上有靈山,衛以山得名,故叫靈山衛。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在衛城外又有了東街、西街、北街居住區。《靈山衛志.建置志》載:“四門洞達,街為十字,均齊方正,形若棋盤,巷口有石若棋子,中有界河自北水門入,由南水門出,匯於城南,漸次歸海。”城中分東、西、南、北四街,建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等。城東有演武場,建有將台、廳堂。城外還有社稷壇、風壇、雲壇、雷壇、雨壇、先農壇、城隍廟、關帝廟、玄武廟、三官廟、三司廟、馬神廟、觀音閣、福壽寺、朝陽寺等宗教教建築;有文林坊、柱史坊等坊表建築;有通濟橋、長平橋、迎鶴橋、小石橋等橋樑建築。

靈山衛是一座海防城市,它集軍、政、民於一身,既是沿海國防的重要衛城,又是沿海軍政要地,按照當時的話說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地位非常重要,品級也很高,衛指揮使為正三品職級,相當于軍隊的師職,地方的地級市。不僅各種軍事職能齊備,而且民事管理職能也很完善,管轄的行政區域遠大於今天的地級市,而且它還具備軍屯、民屯制度,財政職能直屬於兵部、戶部管轄,建制上早於青島開埠近三百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才降格成為靈山巡檢分司,但職級上仍和當時的膠州平級。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大山(現歸海陽市管轄)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這樣在明初山東半島東部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在當時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各營能就近快速地傳達軍令,便於各衛、所及時策應,以應對海上的突發侵擾事件。

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衛劃歸即墨,裁併後,古城日漸荒廢。衛城於道光年間開始倒塌,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只留下四門和部分城牆,上個世紀60年代年代初期還保留有西閱武門和部分殘牆,文化大革命中幾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南還留有烽火台遺蹟。

氣候條件

靈山衛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大風日50天,多集中在冬、春季。年平均霧日34天,一般在6~8月。

獲得榮譽

已連續保持山東省文明單位,先後獲得全國百強街道、山東省綠化模範街道、山東省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先進街道、青島市生態文明街道建設先進單位、青島市創建文明城—迎辦世園會市容環境十大整治行動優秀單位、青島市維護穩定工作先進集體、青島市統戰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創先爭優先進黨組織、創先爭優實施“先鋒工程”黨委等榮譽稱號。

未來規劃

靈山衛靈山衛
根據青島市西海岸經濟新區的總體規劃,靈山衛未來的發展目標,將立足西海岸經濟新區核心功能區定位。利用3至5年時間,全面實施老城區改造開發。規劃到2020年底人口規模達到12萬人,2030年底人口規模達到22萬人。

體現生態宜居的魅力之城、作為國際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的休閒之城、展示衛城文化及聚集高教科研的人文之城,完成世茂項目二期土地清理工作,確保五星級悅榕莊酒店動工,加快康大五星級酒店、遊艇會展中心、小珠山休閒度假、老城區改造、未來星國際文化發展等項目進度。

澳大利亞吉好地諮詢(北京)有限公司、清華保護與更新研究中心黃靖聯合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對古城重建項目設計方案,在11位國家級的規劃設計專家對方案設計進行評審的基礎上,靈山衛街道將進一步最佳化深化後實施街道辦駐地範圍內的拆遷改造任務,最佳化提升民眾居住環境。深化社區管理服務模式,按照機構“八有”、服務“十進”建設標準。靈山衛總共分九片發展,分別為:小珠山山嶽度假片區、教育和療養片區、柏果樹河東岸居住片區、黃海學院及南側居住片區、公共配套核心片區、衛城及周邊居住片區、東部居住片區、月亮灣西岸濱海休閒娛樂片區、月亮灣東岸濱海度假商貿片區。

漁業資源

靈山衛地區近海港闊水深,為規則半日潮,潮差1.2米。近岸海底為沙質,灘頭平緩綿長。海灣內養殖業較發達,有海帶、扇貝等。靈山衛海岸線長12公里,具有物產豐富的海洋資源。沿海沙灘細軟,沙粒均勻,風平浪小,是發展漁業的理想勝地。國家二類對外開放口岸——積米崖港距街道辦駐地1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漁港。街道辦內大灣港是山東省內第一家民營碼頭,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全街道辦共有各類漁船310艘,海水養殖面積8100畝,其中人工增殖海參、鮑魚1080畝,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累計達到32個,2004年,完成海產品總量4003萬噸。

工業經濟

2001年,全街道完成工業銷售收入12.3億元,企業稅收總額2204萬元。全街道各類工業企業已達240多家,就業人員達萬人以上。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5%以上,占全街道辦稅收總額的90%以上。熱電、化工、針紡織、機械、橡膠優勢明顯,已成為全街道工業的支柱,占全街道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以上。

青島市恆光熱電有限公司是由膠南市第二熱電廠改制組建,主要從事發電、供汽業務,現有職工370人,固定資產3500萬元,2台30T鍋爐,1台75T流化床鍋爐,裝機容量1.2萬KW。2001年,共發電6492萬kwh,供汽1061528百萬千焦,2001年,完成銷售收入1.4億元,稅金1018萬元。青島三星針織有限公司組建於1998年3月,是由原合資企業青島鴻靈針織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業。註冊資本100萬元,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主要設備有國外先進圓機30多台,國內外先進的縫紉加工設備100多台和國內先進的染整設備。

主要生產純棉、滌棉織品和加工成衣,年織布1500噸,染整後處理能力1500T,成衣生產能力200萬件,產品80%外銷,出口日本的產品全部免檢,力爭發展成為北方規模較大、設備先進、技術水平較高的專業生產廠家。又投資200多萬元,擴建成衣車間,新建擴幅定型車間共6000平方米,使生產能力提高了20%。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1015萬元,利稅130萬元。膠南市大灣港務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0月,是該街道辦實施“依託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經濟”措施引進的一家內資企業,註冊資本158萬元,主要開展散貨、化工原料、燃料中轉業務。公司在原閒置的街道辦集體企業大灣港的基礎上實現綜合開發,項目計畫總投資3700萬元,全部由企業自籌解決。已投資1200萬元,完成4個千噸級泊位。

貨運業務已擴展到廣東、福建、海口等南方港口,年吞吐量達10萬噸,並計畫投資2500萬元,開闢3個5000噸級泊位,進一步開展石材、糧油、玻璃、陶瓷、化工原料等貨物的運輸,逐步成為一處功能齊全、優勢互補的散貨運輸、中轉碼頭,帶動本地區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創升科技公司在已取ISO9002質量認證的同時,又被列入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考核管理範圍。

旅遊景點

小珠山

小珠山位於靈山衛街道西北部,西越隱珠東北,北跨黃島區辛安西南,總面積35平方公里,主峰大頂海拔724米,是膠南境內最高點。小珠山高峻雄偉,氣象萬千。小珠、大珠互為映襯,被譽為“雙珠嵌雲”。山上奇石和名勝古蹟很多,主峰大頂與白石頂南北對峙,上有天門、天橋。大頂之後有垂背石、船石、直樓,其前面有萬人井、四角石瀑布石、穿心石、紗帽石、尖頂石、仙人跡、朝陽寺,又有龍泉、龍祠。寺、祠僅存遺蹟。大頂之東有臥單石、黃牙石、五頂山,並有兩處天然洞穴。大頂西側的鐘樓,古樸別致。橫額雕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今保存完好。小珠山還有太平庵、白雲寺、陳氏雙烈祠等遺蹟,北麓有蜿蜒的齊長城遺蹟。

靈山島

靈山島位於靈山衛古城正南,距大陸約10公里,島形狹長,南北約5公里,東西約1.5公里,面積約7.2平方公里,靈山島最高峰歪頭山海拔513米,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在全國僅次於台灣島。

靈山島為典型的火山島,火山噴發降落之角礫岩,歷經風化剝蝕,形成鋸齒狀山脊,發育成大小山頭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靈山、歪頭山等。而靈山島東南受到海水侵蝕,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蝕地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

靈山島上漁家村落風情別致,或居於崖邊,或位於海畔,或半藏於山澗。梯田、綠樹、碧海、紅瓦、藍天交相輝映,從海上望去,宛若翡翠浮在海面,故有“靈島浮翠”之美譽,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坐落在城口子村的浮翠亭,為靈山島之標誌性建築;附近的望海樓,相傳為金完顏兀朮之妹出家為尼時所居,如今又在遺址上重建。

靈山島上有“拔母”古樹數株。相傳是明代初年從四川遷來的王姓人家在祖墳上栽種的。如今奇樹形若翠傘,桿若鶴脛,皮若鯨鱗,枝同龍爪,曾引起林學專家的關注。現靈山島的林地覆蓋率已達到70%,成為我國北方水域難得的“海上綠洲”。

靈山衛古城

明清時期,靈山衛為我國北方海域的海防要隘。據《靈山衛志》載:“靈山衛,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立以防海也。”這裡山陡水深,形勢險要。西北群山環抱,東與大海鏇繞,靈山島屏列於前,齊長城帶圍於後,左有二嶗,右有大珠,山路盤曲,有一夫守關、萬夫莫開之勢。時靈山衛轄有前、後、左三所。前所即夏河寨備御千戶所,建有城池,故址在今膠南市琅琊鎮駐地夏河城;後所即膠州守御千戶所,附於膠州城;左所在衛城內。同時還於沿海設烽火墩台30座,臨海城堡12處,軍屯30個。軍戶駐於屯中,烽煙告警則為戰,海上平靜則事農。軍屯耕種收入為軍費,並上繳都督府一部分錢糧,為國家軍餉開支。

鹹豐七年(1857年),靈山衛古城旁出土了“齊國三量”。由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濰縣陳介祺收藏。為左關徵收稅賦的量器,均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之後所鑄(古文田通陳)。一為子禾子釜,又稱丘關釜,銘文9行108字;一為陳純釜,又稱左關釜,銘文6行4字;一為左關,又稱左關,銘4字曰“左關之”。“齊國三量”和靈山衛附近出土的大量青銅劍、戈、矛、镟等,說明當時該地所處的軍事戰略地位。

宋金海戰遺址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大規模南侵,其海軍以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益都尹完顏鄭家奴為副統制,用降人作嚮導,在膠西趕造戰船,伺機南下襲擊宋都臨安。是月,金軍戰船由膠西海口出發,泊於唐島灣。宋將李寶與其子公佐、海州魏勝等率水師至石臼山準備迎戰。時金軍中有數百名漢族水手降宋,李寶從中得知金軍雖眾,但不諳海道。某日夜深,南風驟起,宋軍戰船迅速起錨北上,士兵握刃待戰。

駕駛金船者多為漢人,見李寶水師,遂將金兵騙入船中,金兵對宋師突然來到一無所知。宋戰船乘風疾駛過石臼山,至陳家島逼近敵船,鼓聲振盪,金兵大驚,忙逆風升帆開船,船彌亘數里,被風浪卷集到一處,陣營大亂。宋兵火箭齊發,因金船帆皆以油塗,中箭後大火蔓延,燒毀數百艘。李寶令壯士跳上敵船,短兵相接,殺敵無數。金軍副統制完顏鄭家奴及雄州刺史阿瓦等斃命,3000餘名金兵逃至陳家島後投降。都統制蘇保衡見大勢已去,乘船逃竄。是役,宋兵繳獲詔書、印記、征南行程歷、器甲糧斛等數以萬計,重不能舉者毀之以炬,大火燃燒4晝夜不熄。陳家島海戰為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海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