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縣岩群

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和山西省地質局213隊於1973年共同命名。命名地點為霍縣金溝—大河灘、義城—古縣大南坪以及古縣下冶棚溝。1973年命名以後,1984年山西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在編寫“山西省變質地質圖編制與研究報告”和1989年山西省地質礦產局編著《山西省區域地質志》時,均沿用了原來的方案岩層中發育有一系列卵形穹狀構造。迄今為止,本群尚未獲得同位素年齡數據,前人將其歸入下太古界,缺乏足夠依據。從岩性特徵看,很可能屬新太古代產物。

地層名稱: 霍縣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Huoxian Gr

階代碼: Ar3

地區代碼: 7

命名:

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和山西省地質局213隊於1973年共同命名。命名地點為霍縣金溝—大河灘、義城—古縣大南坪以及古縣下冶棚溝。

沿革:

1973年命名以後,1984年山西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在編寫“山西省變質地質圖編制與研究報告”和1989年山西省地質礦產局編著《山西省區域地質志》時,均沿用了原來的方案。

特徵: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霍縣社溝—金溝一線以南,出露面積350km2。岩性主要是各類片麻岩、變粒岩,夾有少量石英岩、淺粒岩、長石石英岩、斜長角閃岩及少量的片岩,以含石榴石、夕線石和石墨為特徵。自下而上可分為棚棚溝組、小南坪組、安子坪組、黃梁組和正南溝組等五個組。1.棚棚溝組下部為角閃黑雲(或黑雲角閃)變粒岩;中上部為混合質角閃斜長片麻岩夾混合質黑雲變粒岩和淺粒岩,厚550餘米。2.小南坪組下部為含石榴石英岩和石英岩,夾含石榴(角閃)黑雲變粒岩和含夕線石黑雲斜長片麻岩;上部為含石榴石黑雲變粒岩、混合質淺粒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等。厚760餘米。3.安子坪組底部為含石榴石英岩夾混合質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下部為含石墨石榴(夕線)黑雲(石英)片岩、混合質夕線石榴淺粒岩,夾鐵英岩;上部以混合質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頂部見有鈣質綠泥片岩和絹雲綠泥片岩。厚1059m。4.黃梁組下部為條痕狀和眼球狀混合岩夾薄層黑雲片岩;上部為混合岩化(含石榴石)角閃黑雲(或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夾角閃石英岩。厚2677m。5.正南溝組底部為含石榴角閃變粒岩、下部為混合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夾斑點狀斜長角閃岩;上部為混合質角閃黑雲(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厚928m。本岩群原岩性質以粘土質、半粘土質碎屑沉積岩為主,形成於大陸邊緣淺水盆地環境。安子坪岩組中有石墨礦化和夕線石礦化。變質作用屬高、中溫區域變質的高角閃岩相,混合岩化作用一般較強,分布不均勻。變形程度中等至強。岩層中發育有一系列卵形穹狀構造。迄今為止,本群尚未獲得同位素年齡數據,前人將其歸入下太古界,缺乏足夠依據。從岩性特徵看,很可能屬新太古代產物。

備考:

從岩性和岩石組合看,部分岩層相當孔茲岩系。岩組劃分和時代比尚需進一步研究。

編撰者: 沈其韓

作者1: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1: 1989

系名: 太古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