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特別節目

電視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是指在廣播電視媒體常設欄目以外,為報導某一重大事件、重要活動、人物、紀念日、節日、慶典,或介紹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文物、名山大川等專門製作的節目。大體分為文藝晚會,新聞直播節目,專題大片等。

(圖)四川,抗震救災,特別節目四川,抗震救災,特別節目

特點

電視特別節目一般都是題材重大,主題集中,形式新穎,傳播範圍廣,社會反響大,社會關注高。

製作方式

電視特別節目製作方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電視台獨立攝製完成,
一種是社會參與,由電視台和其他單位合作完成。

表現形式

(圖)抗災賑災電視特別節目抗災賑災電視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的表現形式不限,大型綜合性節目、戰役性報導、益智節目、知識競賽,以及非新聞、非文藝類的現場直播均可視為特別節目。

作用

(圖)文藝工作者特別節目文藝工作者特別節目

首先,特別節目能拓展電視節目容量。目前電視台各欄目播出的節目很豐富,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節日和民眾活動很多,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也很快,不時會出現新的重大新聞事件,單靠常規節目無法去全面報導和表現,這就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大的特別節目,來紀念、記錄和反映這些內容。其實就是在相對平靜的年代,常規節目也不足以承載人類的全部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所以,有條件、有遠見的電視台,一年之中一般都要推出幾個特別節目,以彌補欄目內容的不足。在這一方面,中央電視台堪稱楷模。

特別節目還能吸引不同的收視群體。目前各地電視台時興專業頻道、特色頻道,都是出於這一思路。但是欄目的“特色”也是局限,用資訊理論的話來講,觀眾對你的“特色”看多了、看久了,會處於一種信息飽和狀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就要求電視欄目不斷地更新內容與形式,以刺激觀眾新的收視欲望。而特別節目的推出,就是為了這一目的。特別節目一般都比常規節目投資多,容量大,內容和形式更是與眾不同,所以更能刺激觀眾的收視胃口;再加上播出前常常反覆宣傳,對觀眾設定懸念,即使平時不常看電視的人,到時候也想看一眼。

(圖)迎奧運特別節目迎奧運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能刺激廣告創收。有這樣一個現象:電視台的常規節目去拉廣告,並不容易,但為特別節目去拉贊助,卻相對容易得多。這是為什麼?收視率在其中起到了槓桿作用。舉兩個具體的例子:2001年上半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九屆人大四次會議特別報導》,收視率高達16.09%,已經超過了 《綜藝大觀》《曲苑雜壇》 、《東西南北中》等熱點欄目;往前回溯十八年,當時的25集系列片 《話說長江》 在中央台播出時,“在觀眾中掀起狂波巨瀾”,①先後收到觀眾來信一萬多封。新華社向國外播出的英文電訊稿說:“每到星期天晚上,數百萬中國人便坐到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②“數百萬”觀眾,在今天不算多,但十八年前電視機尚未在中國人家庭普及,這個數字就相當可觀了。由此看來,特別節目在社會上的影響,不是一般欄目所能企及,所以容易被精明的商家看中。正是這個原因,在一個特別節目的片尾字幕中,“贊助”或“特約播出”的廠商名單,往往會有長長一串。除了廣告創收,有些特別節目還可以作為商品,推向市場。目前商店出售的電視作品光碟,除電視劇外,有不少就是曾經播出的特別節目。有些特別節目甚至行銷到國外。1997年初,12集系列片《鄧小平》 剛剛播出,“許多國家都爭相購買此片。”③這似乎為我們電視台提了個醒:“要想富,特別節目是條路。”雖是一句戲言,裡面卻包含了幾分道理。

(圖)電視特別節目電視特別節目

特別節目能為電視欄目的創新,探索出一條新路。一般來說,特別節目較之常規節目,更容易創新。常規節目往往受欄目定位限制,內容和形式都規範得很死,還要照顧觀眾的收看習慣,所以不能頻繁地對其改進。特別節目沒有這些條條框框。不斷地進行創新,力爭使每一個作品都能給觀眾新的感受、新的驚喜,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它既可以彌補常規節目的不足,也能為欄目的改進提供借鑑,起到示範作用。有些耳目一新、社會反響強烈的特別節目,還會衍變成一檔新的欄目。比如中央電視台的 《同一首歌》 ,當初是作為特別節目推出的,由於受到海內外觀眾的喜愛,社會評價較好,不久就成為一檔新的固定欄目了。

特別節目的攝製,也能向社會展示電視台的創作實力。俗話說,“常規欄目看規模,特別節目看實力”。意思是說,一個電視台的欄目辦得多與少,與這個電視台的規模大小有關。只要有人有器材,再加上管理機制跟得上,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你就能辦許多欄目。現在,發達城市一些學校、單位和社區的閉路電視都能“自辦”欄目了,何況電視台?不過,有欄目不代表有真正的實力,因為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從特別節目的創作及其在社會上的影響中體現出來的。打一個比方:欄目每天做,是“家常飯”,做得好的是巧婦;特別節目偶爾做一次,是“大餐”,做得好的是廚師。巧婦好找,大廚難尋,因為廚師的手藝和功底,巧婦難以相比。中央電視台每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其特色之鮮明、規模之宏大、攝製效果之精良、文化底蘊之深厚,遠非一般電視台編導所能為。而十多年來,央視已經湧現出幾代能幹這類活兒的主創人員。晚會如此,八十年代至今陸續播出的在海內外產生影響的大型紀錄片、文獻片,如 《絲綢之路》 、《話說長江》、 《毛澤東》 、《鄧小平》、《孫子兵法》 等,也說明中央電視台有創作這類鴻篇巨製的人才。這就是實力。當然除了中央台,全國各省、市電視台,近年來也創作了不少特別節目(以晚會和系列專題片居多),雖然沒有普遍產生影響,但也有不少佳作,以此展示了他們的實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些城市台規模雖小,在特別節目的攝製上也不甘落後。比如蘇州有線電視台,曾經推出過系列片 《蘇園六紀》 ,一經中央台播出,《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文匯報》等都刊文盛讚。儘管蘇州有線台創作這部作品使用了“外援”(浙江電視台著名編導劉郎),但絕大部分主創人員,還是他們自己的。借《蘇園六紀》這個特別節目,他們向中國電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擴大了影響。

(圖)《絲綢之路》《絲綢之路》

特別節目還能為電視台拓寬獲獎渠道。對於電視台來說,獲獎不難,因為每年各類新聞或電視評獎活動,多如牛毛。難的是捧回大獎。回頭看看這一二十年的電視評獎歷程,我們就會發現,不少特別節目都是國內國際大獎的得主。上述諸多大片,幾乎都在其中。單以《蘇園六紀》為例,在2000年度全國電視文藝 “星光獎” 評選中,它不但獲得了一等獎,還同時奪得其中的優秀撰稿和優秀攝像兩個單項獎。三個國家獎一起攬入蘇州有線台這個規模不大的城市台的懷抱,其份量應該是沉甸甸的。對地方台的常規節目來說,就很難獲得這樣高的榮譽。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攀登榮譽的峰巔,對於地方台來說既難也易,關鍵要找到捷徑。也許在辦好常規節目的基礎上,力爭做幾個特別節目,是個好辦法。

如何做好電視特別節目

(圖)載人航天載人航天

一、抓住傳媒熱點,精製特別節目
社會上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熱點,對於題材重大,有深刻影響力的熱點,精心策劃,重拳出擊,無疑會放大熱點,有效引導輿論。熱點、焦點本來就吸引客群眼球,媒體的介入既是對客群需求的滿足,也是對自身職責的踐行,從而引領客群在更加理性的層面看待熱點和焦點。正因為如此,載人航天、抗擊非典、“3·15”行動等才成為越來越多的媒體策劃特別節目的選題方向。這也是我國媒體面對市場,製造賣點,行銷自身,所做出的有益嘗試。

二、挖掘核心資源,創造傳播聲勢

不同的媒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品牌,要經營出特色,必須有自己的核心資源。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無特色者將無法生存。中央電視台的優勢是從全國視野中找題材,從而使他們選題的分量令地方媒體難以啟及。在2003年11月8日記者節這一天,他們從中國記者年度風雲人物中,精選出8位具有號召力的記者,講述自己職業生涯的故事。特別節目《2003年度中國記者風雲人物——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以客群興趣點結構全篇,一個個動人心撼的小故事,既表現了記者的艱辛,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又反映了對人生、對民族、對社會的徹悟。

(圖)《中國驕傲》《中國驕傲》

地方台則在本地資源上下工夫,他們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重點工作、中心議題,配合攜同出擊,顯示了地方台選題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地域資源是個尚待開採的富礦。比如,福建電視台選送的《對話葉鶯》 ,報導在廈門大學芙蓉湖畔舉辦的一場跨國企業巨子與廈門學子見面會;河北電台選送的《寫給天堂里的警察爸爸》,緬懷因公殉職的公安英烈;以及常德電台《常德會戰六十年祭》 等大型節目都發掘出地域特色,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三、節目融入社會,製造文化熱點

(圖)《金庸華山論劍》 《金庸華山論劍》

特別節目策劃與一般日常節目不同,不能關起門來封閉思考,以精品節目生產方式進行打磨。而應當打開眼界,側重文化視野,側重為社會創造文化價值。因此,如何採取一系列包裝手段,將節目推向社會,使之成為大眾關心的媒體事件,應當成為策劃重點。陝西電視台推出的 《金庸華山論劍》 就是將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成功對接的有益嘗試。該節目將社會關注的諸多話題用電視藝術的形式重新架構,使之產生新的內涵。比如以“金庸一生寫過19部與華山有關的小說,卻從來沒有上過華山,今天將首次登臨”為主要線索,將其擴展成一個時長3小時的電視直播特別節目。其中有“過關斬將”的環節設計,有“舌戰群雄”的巧妙安排。金庸是否能登上華山?他怎樣評點華山?他將和什麼人過招?結果如何?這些懸念對觀眾形成較強的吸引力,隨著直播的進行,所有懸念一一揭曉,創造了較好的收視效果。

區別

(圖)春節特別節目春節特別節目

與普通節目相比電視特別節目,在電視台的所有節目中,特別節目屬於那種不按欄目常規而特別製作的電視節目,一般要比常規節目篇幅長、內容更豐富、在觀眾中反響也更大。

評價

一旦媒體播出的節目成為社會話題時,節目就不再僅僅是個“節目”,它開始發生質的變化,演化成媒體事件,形成輿論,推動社會進步。特別節目因其選題重大,包裝到位,推介有力,常常發揮出創造文化熱點,有效控制輿論的傳播效果。舉凡這些優秀節目,都具備成功的共性:有一個新穎的創意,有一個重要的活動,有一個典型的人物,有一個生動的細節,有一句深刻的語言。將這些元素尋著一條主線組合包裝,就可以產生預期的傳播效果。
現代傳播學研究的成果表明,事件或議題在媒體中出現的頻率是客群評價其重要與否的依據,多元信息引發的是全方位的關注,它帶來的是1+1>2的多贏共榮效果。

央視典型特別節目

(1)2003年,伊拉克局勢曾一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央電台提早準備、周密部署,對戰爭爆發做出多種充分預案,使他們及早開播的大型特別節目 《海灣零距離》 創造了廣播史上的多項第一:首發伊拉克戰爭開戰訊息;全國1/3以上聽眾鎖定中央電台第一套節目,聽眾占有率居於絕對優勢地位;單期節目手機簡訊屢屢突破2萬條。該節目綜合運用新聞播報、戰地留聲、現場連線、專家訪談、聽眾互動等多種形式,迅速、全面、客觀、公正地報導伊拉克戰爭,使廣播在突發事件的新聞競爭中獨領風騷。一時間,中央電台成為國內客群獲取“伊戰”訊息的首選媒體,成功地引導了社會輿論。

(圖)《CCTV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CCTV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

(2)中央電視台為報導“元旦經濟”這一概念品牌,由 《中國財經報導》 在2003年元旦推出了《CCTV2002中國經濟年度報告》。這份電視化的年度經濟藍皮書,回答了“中國經濟何以在世界經濟大環境沒有根本好轉前提下,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核心問題。整篇“報告”以探尋精神對中國經濟進行了全面回顧、總結和預測,由尋找中國經濟成長之源,關注百姓生存之本,評點介紹世界貿易規則,憧憬嚮往小康社會等構成節目的四個主要部分。《年度報告》會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進行科學、嚴謹、廣泛的調查,匯集了最知名的112位經濟學家、105家著名企業以及18個城市數以千計的居民對2002年中國經濟的看法與感受。為了彌補評論員專業性強,難以獨自駕馭全局的缺憾,《年度報告》根據各部分所述內容不同,分別引入不同領域的權威專家,使評論更為準確、精闢。
《年度報告》還大膽引入現場觀眾提問部分,直接面對諸如“中國經濟向好,但為何股市不熱?”等焦點問題,使整個節目充滿互動感,為“年度報告”向論壇式、年會式形態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另外,新鮮平實的百姓生活、企業案例,增強了節目的新聞性和可視性。節目中眾多專家學者對2003年中國經濟基本狀況的分析判斷準確,對經濟焦點問題的預測,如“農民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等,都已成為2003年的經濟熱點和焦點。

(圖)抗擊非典抗擊非典

(3)非典肆虐時期的護士節非常特殊。在這個特定的時期,醫務工作者和他們的職業精神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北京電台緊急策劃的《珍重生命,我們與天使同行》直播特別節目,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節目邀請奮戰在非典一線的年輕護士、曾獲南丁格爾獎的老護士以及像王忠誠那樣的知名醫生和正在康復中的非典患者參與,從不同層面講述了護士的感人事跡,頌揚了醫務工作者高尚的敬業精神,堅定了公眾戰勝SARS的信心。當時疫情仍很嚴峻,在時間短、任務緊的情況下,節目組與各醫療單位廣泛聯繫,蒐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克服非典時期聯絡不便等困難,利用熱線電話、手機簡訊等方式與嘉賓交流、與聽眾互動。整個節目內容充實、感人,主持自然、細膩,不僅是護士節獻給醫務工作者的真摯禮物,對號召公眾戰勝非典也是一種巨大鼓舞。

地方台典型特別節目

(圖)城市經營城市經營

(1)2003年11月,湖北電視台舉辦了“東湖論壇2003年會”,主題為“新政企關係 新發展空間”。這是一次全國性的財經論壇,論壇集合了國內頂尖企業代表,權威經濟學者和資深財經媒體,他們共同烹製出武漢區位優勢的年度盛宴!湖北電視台適時推出的特別節目 《城市經營》 ,是該年會在湖北電視台錄製的大型訪談節目。無論是“東湖論壇”,還是《城市經營》節目本身,在湖北均尚屬首次。重量級的嘉賓決定了談話的深度,他們以企業家獨特的視角,闡明城市崛起中政府推動與市場主導的辯證關係,還就區域文化、武漢經濟圈與市場網路等主要議題進行了溝通、交流、思考,並為武漢這座城市獻上最真誠的諫言。

(圖)感動青島十佳人物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2)“感動青島十件事的評選”是由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發起的,配合青島城市精神大討論的一次民眾活動,在全市引起了強烈反響。青島電視台就評選活動的結果製作了特別節目《感動青島》。這期節目通過頒獎典禮的形式,對由青島人自己投票評出的“感動青島十件事”進行現場揭曉,使市民對青島市改革開放20年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能令青島人感動的重大事件進行回顧和梳理,從而加深對青島城市精神的理解。

(圖)電視特別節目電視特別節目

(3)中央作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決定後,遼寧電台從12月5日起推出系列特別節目 《打造新東北》 。節目為中央決定的順利實施鳴鑼開道,在熱線中,每次都吸引大批聽眾參與,為振興東北建言獻策。為避免空泛,每期節目都選取一個新聞由頭。比如, 《觀念篇》 從藍藝的一篇曾經引起爭議的文章《振興東北,先震東北人》談起,話題集中而全面,深入而辯證,有生動的事例、有理性的分析,給人啟示和思考。這組節目從文化的角度、歷史的角度、經濟體制的角度,解剖了目前東北人身上的不足,說明東北人自身的缺點有著歷史與體制的原因,表達了東北的專家、企業家和聽眾對東北的熱愛之情和殷切期望。對目前在東北大地正在進行的振興老工業基地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對東北人起到“洗腦”、“換腦”以及當頭捧喝、振聾發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