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又稱《電影手冊》集團。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誌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簡介

電影手冊派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的成員都是戰後成長的一代,他們有相似的意識形態觀念:不信任權威,也不相信政治或者愛情的承諾。由於受到當時法國社會盛行的存在主義影響,他們對人生有一種理想幻滅的虛無感。
他們大都供職於《電影手冊》,在撰稿期間他們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等人都是如此。他們在電影資料館裡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在那年輕得不可一世的時光里累積了完備的電影經驗和資料。對於他們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滋生靈感的後花園和溫床,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
以長期的觀影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基礎為依託,這幾位悍將先出手攻擊主流電影中的故事和情節的僵硬。他們認為傳統電影是編劇的電影而非人的電影,強調電影應該是導演的獨立創作,不應該一味根據電影劇本或文學名著改編。他們欣賞自然即興的表演方式和電影結尾的開放形式,而不是片場布景、工整的構圖、複雜的布光等太過雕琢的場面調度;他們倡導注重創作者的個性,而不是極力討好觀眾、仰賴類型和明星。
這些激進先鋒們有著獨樹一幟的美學觀念,提出“作者論”,認為創作者應該拿起“攝影機筆”撰寫自己的風格。他們渴望“存在”式的自我表達,提倡以個人化的浪漫方式對抗傳統工業;他們強調個人視野,均視寫影評為拍電影的必要過程;他們用各種方法在電影中加注電影史的部分,使電影文本變得複雜多義。

製作者

“電影手冊派”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誌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誌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幹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誕生時間

“電影手冊派”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8年為誕生的日期。

人物年齡

1958年“電影手冊派”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伙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

特點

電影手冊派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由於“電影手冊派”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範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美學追求

“電影手冊派”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

製作周期

“電影手冊派”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

代表人物

電影手冊派電影手冊派

“電影手冊派”的戈達爾, 在一九六八年五月風暴後,捲入政治、思想、社會的浪潮中,拍攝了《中國姑娘》、《美國造》、《一加一》、《東風》等意識形態性鮮明的極左無政府主義的影片,標榜“破壞的美學”,運用漫畫,卡通片技術、插入字幕、風景明信片,多畫面鏡頭、大量引文、啞劇場面,作者插述,單色彩象徵,畫面與聲音的故意脫節等表現手段,打破完整的情節,打破連貫的敘事結構,打破規則的剪輯形式,打破故事與影像的合拍,打破人物心理性格刻畫常規,宣揚非格化和反英雄,從而打破了經典主義影片方程式。

六十年代末,戈達爾宣稱: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為電影的電影,沒有超階級的電影,沒有超階級鬥爭的電影。我的綱領非常簡單——從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立場來觀察並表現世界。當時,戈達爾拒絕以任何方式與“敵對的資本主義工業代表”合作,只關心自己的影片在學府、電影俱樂部和小電影節上放映。這也是一種先鋒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