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驛

雲南驛

雲南驛位於滇西高原與滇西橫斷山脈相交的雲南省祥雲縣,是雲南之源,被稱為"古雲南"和"小雲南"。境內的雲南驛,至今仍保存著雲南省中"雲南"的原稱。祥雲是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橋頭堡,也稱古雲南,境內有一顆鑲嵌在西南古絲綢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雲南驛。保留了二千一百一十二年的歷史,盛有"彩雲之鄉"的美譽,也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

基本信息

簡介

雲南驛雲南驛
雲南驛這裡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

歷史沿革:公元前109年由於該地是古道的咽喉要地,因此雲南縣的縣城設在雲南驛。從此該地進入西漢版圖。蜀漢時增設雲南郡,郡址仍在雲南驛;唐代時此地,南昭國與唐朝對峙的前沿軍事要害,南昭在此設定了第一個節度使;宋代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王段氏在大理境內設十贖,雲南驛為雲南賧;元代,元朝政府設定地中書省,從此“雲南”成為一省之稱並延續至今,當時在雲南驛設雲南州,又在此地設“馬站”,有驛馬五十匹;明代雲南縣城從雲南驛遷往今天的祥雲縣城,從此結束了雲南驛從西漢到明朝初期長達1500年作為縣、郡、州、賧和節度使度土地的歷史。雲南驛僅僅作為驛站保留下來,該地的名稱也由此而來並一直沿長至今;清代,雲南驛成為茶馬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繁華的集散地。每天從雲南驛經過的大遊目騁懷幫十三十起,大的馬幫有三百多匹馬,最小的馬幫也有五六匹馬。這些東來西往的馬幫往不馱運皮革和藥材,往西馱運茶葉,布匹、食鹽和百貨等;近代,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雲南驛成為中緬占區的重要軍事基地,興世聞名的滇緬公路由此通過。雲南驛機場是著名的駝峰航線的航空轉運站。是國民黨空軍第38站駐地和從杭州遷來的國民黨中央航空軍官學校校址。當時駐雲南驛美軍最高長官為上校,因此這裡也雲集了美軍軍人、盟軍軍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

歷史價值

雲南驛雲南驛
雲南驛是當今唯一集中了馬幫運輸,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與航空運輸等各同時代運輸方式的地方,是人類交通發展史的活化石。雲南驛機場至今還保留著一條60多年前修建的遺產和許多當時美軍飛機停放的機窩以及當年修建機場時使用過的大石碾子。這裡長達1公里的青石板鋪就的古驛道仍保存完好,古驛兩邊的古老心甘情願仍為今天已不多見的雲南漢族傳統的一門一窗一鋪台的式樣。

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雲南驛於2003年12月1日被處人政府命名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又被祥雲縣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現在的雲南驛在古驛道上創於清初的最大馬店舊址里建立了《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和《二站中緬戰區交通史紀念館》,豐富的展品和再現的歷史場景使人們親身體驗從古至今交通發展的歷程。

雲南驛鎮

歷史沿革

雲南驛鎮,原前所鄉,鎮政府所在地前所距縣城21公里。雲南驛一直為郡、縣、州、等治駐地。中華民國時期設前所、雲南驛兩鎮,屬第三區。1950年屬南區。1953年屬第二區。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又改區。1970年改稱公社。1984年恢復區。1988年改建為前所鄉。2000年改為雲南驛鎮。2005年12月原馬街鄉整體併入雲南驛鎮。全鎮轄27個村民委員會(行政村),108個自然村,204個村民小組。

地理地貌

雲南驛鎮位於祥雲縣下川壩,東接下莊、南連鹿鳴、西毗彌渡、北鄰禾甸。總面積218.76平方公里。地處下川壩西部,南北為山區、半山區,中部為壩區。最高桂花村,海拔2658米,最低馮家河,海拔1758米,2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中河東西貫穿壩區。

自然環境

氣候屬溫暖帶,年平均氣溫15.2℃。年降雨量705.6毫米。

人文風俗

本鎮為縣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2005年末,總戶數26333戶,總人口97295人,其中男49812人,女47483人;農業人口93661人,非農業人口3634 人。人口密度444.76人/平方公里。漢族為主要民族96909人,占99.60%,少數民族人口(回族彝族等)386人,占總人口的0.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7.58‰以內。

經濟發展狀況

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雲南驛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雲南驛
1、農、田、水利

耕地面積65057畝,人均占有耕地0.7畝。主要農作物:大春,水稻、玉米、烤菸;小春,蠶豆、大麥、油菜、亞麻、小麥,以及蠶桑等。年糧食作物種植84871畝,經濟作物種植27382畝。全年糧豆總產量29936噸,人均占有糧食320公斤。農業總產值3097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28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3元。

2、 交通

320國道貫穿中部,楚大高速公路、廣大鐵路從境內經過,鎮內 有雲妙路、雲水路、董前路、馬前路、高前路,舊大路、阮水路、板黃路,交通十分方便,通車村委會100%。有郵電支局和郵電所各一個。前所街為縣內第二大集市,主要街道為混泥土路面。

3、 文、教、衛

鎮內有初級中學4所,國小31所,在校生9919人。中心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30個,床位60張。有文化站、電影院、有線廣播電視站各1個。

4、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狀況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9156萬元, 工業總產值完成30434.7萬元 ,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28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3元,完成本級財政收入658萬元,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節餘;糧食總產量完成299362噸,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7.58‰以內。

支柱產業

雲南驛雲南驛
全鎮緊緊圍繞建設生態農業大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重點實施好"三個一萬"工程。即萬畝烤菸、萬畝蠶桑、萬畝優質米。一是抓牢烤菸支柱不放鬆,認真組織實施科技興煙各項措施。年種植烤菸17200畝以上,完成指令性優質菸葉200萬公斤以上 ,產值2267萬元以上;二是狠抓蠶桑產業,要把蠶桑扶持和培育成繼烤菸之後的又一新興重要支柱產業,2005年桑園面積達18655畝,產鮮繭713噸,產值達1400萬元;三是實施好萬畝優質米示範工程,確保糧食安全生產,解決好吃飯問題。2005年全面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鳳稻17號"10000畝,實現總產量5000噸,產值500萬元;四是大力發展禽蛋和生豬為重點的畜牧養殖業,打造"古雲南"禽蛋品牌,實現小蛋大產業目標。2005年全鎮蛋雞規模養殖迅速發展,蛋雞養殖18萬隻,產量2899多噸,實現產值1600多萬元,成為祥雲縣乃至大理州的禽蛋大鎮。全鎮已形成烤菸、蠶桑、亞麻、禽蛋、生豬、啤大麥、辣椒、油菜、紅白蘿蔔等多種產業並存的多元化產業格局,獲得較好的效益,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企業經濟建設

雲南驛鎮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是祥雲縣的重點產煤鄉鎮之一。 2005年全鎮產煤39萬噸,產值10843萬元。 2005年全鎮鄉鎮企業和非公經濟達2936個,實現營業收入達38952萬元,實現利稅1827萬元,為祥雲縣鄉鎮企業發展第一大鎮。

地方特色

當地政府把發展小城鎮作為大戰略來抓。走出了一條"改善老區、開發新區、新老區結合"的路子。認真研究實施了城鎮管理的新體制,抽調專人成立了祥雲縣鄉鎮首家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出台了"雲南驛鎮村鎮建設管理暫行條例",實施城鎮綜合整治和專項整治,深入開展了街道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的綜合治理,逐步改善了城鎮"髒、亂、差"現象。為充分挖掘"古雲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不斷完善旅遊設施,開闢新景點,已實施開放了馬幫文化博物館,中、印、緬交通史紀念館,白馬寺等新景點,已接待遊客18000人以上。境內有水目山天華山等風景名勝,小康村董友第墓石雕群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