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竇山

雪竇山

雪竇山(Mount Xuedou),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四明第一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彌勒佛的道場。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萊,陸上天台”之美譽。雪竇山因北宋仁宗皇帝夢中到此一游而得名“應夢名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稱,標誌性景點包括千丈岩、雪竇寺、三隱潭、徐鳧岩、妙高台以及全球最高的銅質坐姿彌勒佛造像。位於雪竇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高僧輩出,與杭州中天竺永祚寺、南京蔣山太平興國寺等9寺並稱“天下禪宗十剎”,是彌勒的根本道場。浙江寧波雪竇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基本信息

簡介

雪竇山雪竇山

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西北。海拔800米,山頂寬曠,四周群山,一峰居中名乳峰。相傳乳峰有竇(洞),有飛泉從竇中噴激而出,色白如乳,濺噴如雪,故稱乳峰。竇稱雪竇。山稱雪竇山。雪竇山有著名景點雪竇寺,千丈岩,秒高台,三隱潭等,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點簡介

徐鳧岩

徐鳧岩瀑布位於雪竇寺西,徐鳧岩村附近。岩頂海拔4 7 6 米。崖石有巨石外突,傳為仙人騎鳧徐徐升天外,故名。遠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猴岩,以鞠猴岩為中心,兩邊絕壁呈放射狀亘延數百米,其形如斧鑿刀削,其色黛赭相雜。崖頂松木蒼翠,虬影亂舞,崖下草木叢生,成簇弄影。其壯觀、秀麗,勝於千丈岩。宋寶慶《四明志》載,絕壁鑿有“鞠猴岩”三大字。崖頂澗間,有古樸洞橋橫跨,澗水自躊躇嶺林間潺潺流來,漸而湍急澎湃,過橋後飛流直掛,聲震山谷。瀑布落差116 米,無岩石阻斷,一流至底。絕壁下部,水簾與岩壁相隔成一寬綽空間,置身其間,如坐輕羅帳中,細沫澗面,趣不勝述。瀑下有潭,煙雲瀰漫,令人沉醉。水自潭流出,成溪流沿谷底逶迤而去。宋代陳著《徐鳧皎瀑》詩:“一流瀑瀉九重天,長掛如虹引洞仙。岩壁鳧飛延歲月,石樑龍滾飛雲煙。滿山藥味增新色,夾岩桃花勝舊年。”20世紀30年代,從崖頂至岩下築有山徑。60年代後,電影《難忘的戰鬥》、《曙光 》等曾在此拍攝外景。

千丈岩

從御書亭經百步階,可至千丈岩底,水擊成潭,潭水碧透,寒氣襲人。1 8 9 4年(清光緒二十年)潭旁築仰止橋、午雷亭。2 0 年代重修,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1 9 8 6 年復修。佇立橋上,水氣瀰漫,余沫撲人,仰望飛瀑,驚心動魄,宋樓鑰《千丈岩詩》:“驚見銀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只向懸崖頂上看。” 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煙聲”兩字,為1 6 4 2 年(明崇禎十五年)縣令胡夢泰所書。飛瀑對面崖壁上,“樂不”兩字,1 9 1 6 年(民國五年)亭下人沈皆城書。1 9 3 7年 4 月,馮玉祥到此,曾賦詩:“來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發水電,更能開我懷。”

雪竇寺

雪竇寺始建於唐代,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高僧輩出,在我國佛教界將它與杭州中

雪竇山雪竇山

天竺天寧萬壽永祚寺、南京蔣山太平興國寺等9寺並稱“天下禪宗十剎”,有極高地位,據《寺志》記載:在唐宋時期,雪竇寺先後受幾代皇帝的41道敕諭,至今寺內尚存“欽賜龍藏”的經書5760本、玉印、龍袍、龍缽、玉佛等。宋宗賜“雪竇資聖禪寺”額匾,理宗追書“應夢名山”。寺屢興屢廢,最後一次毀於1968年,現存清順治年間所建廂房7間。

雪竇山風光雪竇山風光

雪竇寺內建築雄偉,引人入勝,寺外古木參天,別有一番古剎風光。兩株漢代銀杏,徑約5人圍,樹葉旺盛,高聳入雲。殿後兩棵挺拔的楠木,為張學良將軍被軟禁於此時手植。歷代文人學士在此留下不少詩詞對聯如: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還有孟郊、梅堯臣、王安石、曾鞏、杜牧、郭沫若等都慕名而來,題詩詠吟。

雪竇寺前邊有處瀑布,名雪竇飛瀑,又名千丈岩瀑布,乳泉之水流入錦鏡池,穿過關山橋,在千丈岩傾瀉而下,自岩頂至深潭,高達186米。半壁有巨石相隔,每逢春夏,大雨滂沱,飛流直下,至半壁為巨石所碰撞,擊碎溪岩飛雪,經日光照耀,便會出現一道長虹,蔚為奇觀。雪竇瀑布早在北宋就聞名全國。王安石有首觀瀑詩,專寫她的妙處:“拔地萬重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

從飛雪亭舊址西北上山,就是妙高台,台下憑臨深谷,上多古松,從台北上山,有三隱潭,分上中下三處,妙高台上接雲天,下臨無地,雖處萬峰之中,登臨卻只見平台不見峰,故有“妙高台上妙高峰”之說。

亭下湖是剡溪上游的大型人工湖景區,面積6平方公里,湖山景觀美不勝收。妙高台別墅,1930年所建,舊時為蔣介石專用。現樓房已修葺一新。雪竇為東南著名風景勝地,四周群山環列,阡陌縱橫、氣候宜人,自然景觀數不勝數,人文景觀隨處可見,可以令人遊興倍增。2008中國雪竇山彌勒文化節暨露天彌勒大佛落成典禮,於11月7日至9日在寧波奉化舉行。蔣氏後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等兩岸三地政界、商界、文化界、演藝界一大批社會名流將前來參加活動.大佛高33米,趺坐於高9米蓮花座上,座蓮之下是三層高14.74米的天壇形圓丘,總高度為56.74米。圓丘上層直徑為36米,下層為88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製造,內部有1000餘噸鋼架支撐,與整個岩體連成一體,穩固堅實,宏偉壯觀,氣勢非凡。

地理氣候

奉化溪口雪竇山地區自距今約1.45億年前第一次火山爆發始,在以後的一千萬年中,又發生了三次火山噴發和四次海進海退。大自然鬼斧神工,雪竇山的上隱潭、中隱潭、徐鳧岩,溪口至江口的雪竇山余脈,較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基本定型,如今在千丈岩和下隱潭仍能看到岩層流動狀痕跡。又歷經一億多年,雪竇山進入紀元時代,這一代開始呈現森林茂密、動物繁多、危崖聳立、幽谷飛瀑的景象。
大自然億萬年的演化嬗變,使得雪竇山山深林密,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元代雪竇山一帶“日出不見人,林深但多虎”,清光緒年間,仍見鹿群出沒。上世紀50年代初,尚有雲豹活動。現有野生動物1600餘種,尚棲息著2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雪竇山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其植物品類也很繁多。它擁有野生高等植物180餘科,1500餘種,是浙東地區野生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珍稀植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杜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浙江楠、凹葉厚朴、青檀等,至今仍在雪竇山有零星分布。

佛教淵源

雪竇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佛教名山,位於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朝、盛於宋朝,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宋朝時名列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明朝時位居“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在佛教史上居於重要地位。據《寺志》記載:在唐宋時期,雪竇寺先後受幾代皇帝的41道敕諭,至今寺內尚存“欽賜龍藏”的經書5760本、玉印、龍袍、龍缽、玉佛等。宋宗賜“雪竇資聖禪寺”額匾,理宗追書“應夢名山”。

建寺歷史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禪宗南嶽五世常通禪師,闢為禪宗十大叢林。
五代之後,禪宗興起,後梁布袋和尚常來寺說法,成為彌勒應跡聖地。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法眼宗第三世智覺延壽禪師入住,撰《宗鏡錄》。
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贈佛經和石刻御書,賜額“雪竇資聖禪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頒敕諭賜寶牌,不許徭役,從此揚名天下。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宋理宗頒賜“應夢名山“。
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
宋時,雪竇寺高僧眾多著作錄入佛教巨著《大藏經》。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列“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
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皇帝賜法器、經籍,至今尤存。
1926年,蔣介石題寫“四明第一山”。
1932年,太虛大師應蔣介石邀請,出任方丈,精研彌勒唯識學,致力於雪竇彌勒應跡道場建設,倡議雪竇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太虛大師在任雪竇寺方丈期間,積極倡導“人生佛教”,重視佛教教育,大力推行佛教革新,對中國現代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多次撥款幫助寺院修復建築。
1968年文化大革命,雪竇寺最後一次遭到慘重破壞,寺僧被遣散。
1984年,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重建意見。
1985年,重建工程開工。
1987年,時任中國佛協會長的趙朴初先生視察雪竇寺時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築應有別於他寺,獨建彌勒殿,”並稱雪竇為五大名山。
1988年寺院對外開放。
90年代持續按規劃繼續修寺工程。
2000年起,建造太虛塔院和華林講寺。
2005年5月,露天彌勒大佛工程獲國宗局批准,啟動建設。
2008年10月,大佛造像落成。
2013年11月,雪竇山彌勒佛學院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正式批准。至此,雪竇寺的規模和盛況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彌勒道場

在印度佛教中,彌勒是寶相莊嚴的天冠菩薩相,而在中國的寺院中,彌勒是身攜布袋袒胸露腹的笑和尚模樣。這個模樣的原型就是五代後梁時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因為一口布袋不離身,被稱為“布袋和尚”。他以坐化之前的禪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被認定為彌勒化身,從此中國佛寺均以袒腹笑口的布袋彌勒形象取代了原來印度佛教中的天冠彌勒形象,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彌勒,實現了彌勒信仰的本土化改造。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跡在奉化形成了完整的彌勒道場體系:成長地長汀村(有彌勒殿),出家和圓寂的根本道場岳林寺,講經的弘法道場雪竇山,築塔埋骨處封山三塔寺,曾經掛單的岳林莊等等。而在眾多的道場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弘法道場雪竇山。布袋彌勒文化與雪竇山璀璨的佛教文化融會貫通,蘊積了浩瀚的中華彌勒典藏,並反過來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彌勒信仰,雪竇山因此被稱為彌勒道場,與普賢道場峨嵋山、文殊道場五台山、觀音道場普陀山、地藏王道場九華山並稱五大名山。
2008年10月,歷經3年建設,由錫青銅鑄造的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造像及其配套設施落成。大佛身高33米,總高56.74米,佛身面積達6600多平方米,為全國最高的坐姿青銅佛像。11月8日,露天彌勒大佛舉行落成盛典,嘉賓雲集,盛況空前。以此為契機,奉化開始一年一度舉辦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如今這個節慶已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先後榮獲“全國節慶活動百強暨2008中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節慶”、“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節慶活動”之一、“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節慶中華獎———最佳文化傳承獎”等榮譽稱號;“布袋和尚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5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將奉化命名為“中國彌勒文化之鄉”。
雪竇山為彌勒道場,在佛教界早有公論。1922年出版的《佛學大辭典》記載: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按照中國的“五行”、“五方”、“五大”、“五菩薩”之說,普陀觀音在南方屬火(表悲屬水大)、峨嵋普賢在西方屬金(表行屬火大)、五台文殊在北方屬水(表智屬風大)、九華地藏在中央屬土(表願屬地大)、雪竇彌勒在東方屬木(表慈屬空大);雪竇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太虛大師住持雪竇山的雪竇寺時,也曾倡議雪竇山為五大名山。1987年,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視察雪竇寺,稱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雪竇山為五大名山,建議重建中的雪竇寺增加一座其他寺院所沒有的彌勒寶殿,以突顯五大名山、彌勒道場的特色,並題寫了“雪竇資聖禪寺”寺額。
雪竇山與其他四大名山之間互動頻繁。2008年11月,普陀山、雪竇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等中國五大佛教名山風景區管委會簽訂旅遊合作協定,並共同簽署《中國佛教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雪竇山宣言》,該份宣言是中國雪竇山正式與中國普遍認可的四大佛教名山結緣。2012中國奉化彌勒文化節策劃“迎請慧燈·點亮心燈”五大名山祈福心靈之旅——“五燈會元”主題活動,得到了各大名山的熱烈回響,活動受到了諸多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和支持。[3]

彌勒文化

中國宗教事務管理局前局長、宗教文化研究者葉小文認為,彌勒文化有三個特點:彌勒菩薩是個“人道主義者”。他重視人性人情,主張建立“人間淨土”,弘揚“人間佛教”。可以說,彌勒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彌勒菩薩是個“樂觀主義者”。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容可掬,讓人感受和睦、和樂。包容、大度,和善、和諧,便會生出不盡的幽默和快樂,就會有凡事“先面對它、再處理它、再接受它、再放下它”,然後再拿起和應對新的事情、面對新的挑戰的“勇猛精進”的境界。這是彌勒菩薩總能笑口常開的奧秘。可以說,彌勒文化是樂觀向上的文化。彌勒菩薩還是個“面向未來者”。彌勒著眼未來、看重未來,而且對未來充滿希望。老百姓總認為彌勒是“未來佛”,能帶來未來的光明和希望,因此歡喜他,崇敬他。可以說,彌勒文化是放眼未來的文化。
佛教界的居士聞妙在《彌勒集經選讀》一書中提出,學習彌勒就應該學習彌勒的八種精神:即愛國護生的大悲精神,於佛法無不融攝、無不契合、無不包容的精神,敢於荷擔、勇於承諾的精神,殷護後學、熱情引導的精神,虛心求教、安忍不辯的精神,自我亮短、精進修證的精神,不恥下問、追求智慧的精神,不捨人間、共建人間淨土的精神。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表示,根據他的長期研究,雪竇山已有特定的佛教信仰對象,彌勒的中國化的化身——布袋和尚就出現在奉化,而且早在唐末五代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說明雪竇山具備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這就是它比其他地方有優勢的表現。這個特定信仰對象彌勒的中國化身———布袋和尚身上更多地濃縮了中國老百姓的情感、信仰、智慧、追求。人們在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身上還寄託著一種對美好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蔣氏故里

武嶺門

武嶺門是進入溪口鎮的必經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關於這個名字有兩種闡釋:一說溪口武嶺周遭,山川景貌堪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相類,且兩者為諧音,里人素以武陵自詡,意即世外桃源之地。另一說此名取“武德”之義,蔣介石在《武嶺樂亭記》中解“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

1929年前武嶺門還是個小庵堂,蔣介石的母親篤信佛教,常到這裡念經拜佛。1930年被蔣介石改建為三間兩層的武關式城門建築,門額兩面都鐫“武嶺”題字。為示尊重,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寫鐫於正面,蔣介石自己親筆手書則刻於城門之背。

入武嶺城門,便見煙霞古鎮,只見三里長街與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世外桃源,真仿佛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武陵”景象。武嶺路三里長街就是蔣氏父子從小生活的地方。

文昌閣

文昌閣占地理位置之優勢,成為溪口鎮上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它位居武山南端,剡溪之濱,南望溪南山色,俯視三里長街,八面臨風,一派大好風光。

文昌閣初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因閣內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閣”,有“奎閣凌霄”之稱,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蔣介石回鄉掃墓,見其年久失修、規模狹小,出資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後建成了一座畫梁雕棟、飛檐翹角的兩層樓閣式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蔣介石把它取名為“樂亭”,並作《武嶺樂亭記》來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後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們的私人別墅。文昌閣一樓為會客室,二樓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和起居室。

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1月13日張學良將軍被送到溪口軟禁,最先的落腳點也是文昌閣,住了10天后才移送到雪竇山。1939年12月12日,六架日軍侵華戰機轟炸溪口,文昌閣被夷為平地,現在的建築是1987年按原樣重建的。2006年,它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洋房

這座三間兩層的小洋房,建於1930年,由於結構小巧,所用建築材料水泥也稱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又稱“剡溪小築”、“涵齋”。它位於文昌閣東側,有一條露天走廊連線文昌閣,主要是為蔣介石住文昌閣時便於使喚近身幕僚而建。1937年4月,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國,蔣介石把他安排在此住讀,一邊補習中文,研讀曾國藩家書、王陽明全集和“國文遺教”等著述,一邊讓他撰寫《旅俄報告》,反省在蘇聯留學時打下的紅色烙印,給兒子“洗腦”。蔣經國在日記里記敘為“涵齋”,略帶調侃地把它比喻為“修練身心、增加涵養的書齋”。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是臥室,西面是書房,中間是會客廳。小洋房還住過蔣介石的外籍軍事顧問端納,侍從室主任陳布雷等。小洋房一樓里進有一塊“以血洗血”的石碑,講述了蔣經國母親毛福梅遇難的歷史。1939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溪口,毛福梅在豐鎬房後門口不幸被炸塌後牆壓死,蔣經國聞訊後急忙從江西趕來奔喪,悲憤中揮淚寫下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表達誓報殺母之仇的堅定決心。

蔣氏宗祠

入武嶺門後,右側不遠處的建築即是蔣氏宗祠。蔣氏宗祠是溪口蔣姓進行宗族活動的傳統場所,祭祖、慶典、嫁娶、出喪等都在此舉行。這裡供奉著蔣家自元末蔣士傑始祖遷居溪口後的歷代祖宗神位,600多年的家族史在此濃縮。

祠堂門口牌樓上的橫匾“忠孝傳家”四字是蔣介石的親筆所書,寄託了蔣介石對蔣氏晚輩的一種期望,也表露出他自己對儒家傳統的敬慕之情。

宗祠由新老兩座祠堂組合而成,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前進為新祠堂,由蔣介石在1930年出資建造,新祠堂東廂房內陳列了有關蔣氏宗祠的歷史資料,還展出了由國務院台辦、新聞辦、聯合製作的台灣知識圖片,系統地介紹了台灣歷史、兩岸關係、中國共產黨對台的方針政策等內容。

後進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戲台與中門相連,重檐歇山頂,螺鏇藻井,蔣介石曾在這裡祭祀祖宗,宴請族人,翻閱宗譜,觀看演出。蔣介石的胞兄蔣介卿、元配毛福梅的喪事也在此舉行。

玉泰鹽鋪

玉泰鹽鋪地處溪口三里長街武嶺路中段。據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1887年10月31日)農曆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於玉泰鹽鋪樓上,其祖父取其名為瑞元。

自從蔣介石發跡後,玉泰鹽鋪被溪口鄉人視為風水寶地。玉泰鹽鋪為蔣介石祖父蔣斯千1871年開設,以賣鹽為主,兼營大米、酒類、菜餅和石灰等,雇有賬房、夥計,為當年溪口鎮上的大商號。後由蔣介石父親蔣肇聰繼承,蔣肇聰去世後兄弟分家,鹽鋪歸蔣介石的胞兄蔣介卿經營。1919年,蔣介卿外出謀事,鹽鋪關閉。現有樓房三間,平房三間,以及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築。

鹽鋪曾兩次失火,一次遭受白蟻腐蝕。現存建築為蔣介石在1948年改建。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二字,大門西側界牆刻著蔣介石題寫的“玉泰鹽鋪原址”六個大字。

溪口博物館

開館於1988年春節的溪口博物館,以溪口武山廟為館址,在省內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為豐富溪口旅遊的文化內涵,2006年溪口博物館新館籌建,2008年遷入新館。

溪口博物館新館坐落於溪口鎮上玉泰鹽鋪西側,武嶺路中心地段,占地面積225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總投資2500萬元。

溪口博物館新館設定了四大常設展廳:

“仙靈雪竇”展廳是對“四明第一山”的人文品讀,形象展示彌勒聖地、唐宋詩路、應夢名山、經典傳說等千年溪口的人文遺存。

“煙雲武嶺”展廳是對近現代蔣氏父子的史事詮釋,許多鮮為人知的民國往事,在這裡場景重現。

“風情剡源”展廳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國時期溪口乃至浙東紛繁多姿的民俗民風。

“瑰寶遺韻”展廳薈萃了奉化5600年間遺世的文物精品。

此外,新館還布置了一個臨時展廳,引進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

新館的展示手段豐富多樣,除傳統的文物陳列外,大量套用了幻影成像、多媒體、複製品、蠟像、照片和圖表等,成為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公眾教育場所。

美食特產

灰汁團

灰汁團是溪口的特色小吃,是一種灰灰的半透明狀的小團,吃起來微帶點鹼香和薄荷的味道。溪口農村的地道灰汁團具體做法是:取地里割下的稻草燒成黑灰,然後把黑灰加入溫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瀝去黑灰,只留“灰汁”,然後往“灰汁”里加入適量的糖和鹼,再加入糯米粉,揉成一個個糰子,放入蒸籠里蒸,蒸熟後即可食用了。

寧波湯圓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寧波湯圓亦稱寧波豬油湯糰,其主要作料為糯米、黑芝麻、豬油、白糖、桂花等。做法是先採用吊漿技法,將糯米製成不乾不粘的水磨粉;再將黑芝麻研末,加入豬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餡心;以水磨粉為皮坯,包入餡心搓圓,置沸水鍋內煮熟後,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紅綠絲即成。寧波湯圓色白髮光,糯而不粘,皮滑餡潤,滋味香甜。90年代以來,還新創“麻蓉湯糰”、“速凍湯糰”等新品種,遠銷日本和港澳地區,深受歡迎。

直到今日,溪口人在春節早晨還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而元宵、清明、冬至等節日也都要全家吃湯圓,寓意團圓和美。

青團

青團是溪口清明節節日食品,也是溪口人喜愛的點心之一。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首先準備糯米粉、黏米粉、豆沙餡、艾草等材料。把艾草洗乾淨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去焯苦澀味,如果不加,可多洗幾遍。然後加點水,用家用的攪拌機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麵團,然後加入餡,包成拳頭大小的糰子,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後把青團放涼,就可食用。

六度餅

六度餅是溪口人常食點心之一,也是人們禮佛、供佛時常用的供品。相傳,六度餅是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契此從兜率內院帶到人間來的極品供點。彌勒菩薩當年下生龍華樹下,弘法度眾,以人間六果點化佛法六度之門,以色相之食充法身之飢,自此六度餅成為歷朝歷代善男信女禮佛、供佛之佳品。近年,六度餅經現代工藝改良,純手工製作,口味獨特,更成為廣大信眾供佛、饋贈的嘉禮。

旅遊指南

門票信息

門票有效期:景區票一天,統票兩天

溪口風景區統票——230元/人(溪口風景區統票+雪竇山景區交通票)

溪口風景區統票——200元/人

蔣氏故里景區——120元/人

雪竇山景區——120元/人

雪竇山景區交通票

雪竇山景區旅遊觀光車——30元/人(遊客可以在雪竇山乘坐任何一輛旅遊車上下山)

觀光列車單票45元/人,索道單票35元/人,索道、觀光列車統票50元/人

其它景點票門信息

商量崗風景區——50元/人

民國大雜院——50元/人

交通

航空:寧波櫟社國際機場已開通50多條國內、國際民用航線,可直飛香港、廈門、北京等城市。機場距溪口景區20公里,驅車二十分鐘即可到達。

鐵路:溪口景區至寧波火車站32公里,可通過蕭甬鐵路與全國鐵路聯網,通過中轉可直達全國各地。而新在創建的1小時鐵路交通圈,將寧波至杭州的時間縮短為1小時,並且將寧波到上海的時間也縮短2個半小時。

公路:溪口景區與寧波相距30公里,而寧波通往南部以及福建、廣東地區的甬臨線(省道)、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的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與 溪口景區毗鄰,浙江省東部通往西部以及江南、中原地區的江拔線(省道)、甬金(寧波金華)高速公路(在建中)穿境而過。同三、甬金、滬甬三高邊接線將橫貫溪口景區,給全國各城市來溪口景區旅遊帶來極大便利。

而2008年5月分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南起寧波慈谿,北至嘉興海鹽,將寧波與上海的高速公路距離縮短為1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2008年5月1日開通後,在滬杭甬之間形成一個二小時的“金三角”交通圈。上海至寧波的走杭州灣跨海大橋,路程僅需2小時。

1.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有到溪口的旅遊專線車。每逢星期六上午6:30在虹口足球場發車,7:00在上海體育場發車,星期日下午16:00從溪口返回,旅遊套票含來回車票、景點門票共335元。

2.在寧波火車站旁的汽車南站乘往溪口的汽車, 6分鐘一班,車資 11.5元,車程35公里,半個多小時即到,從早上六點至晚上19點有車。寧波櫟社機場到溪口僅15公里,打的40元能到。此外,溪口與奉化、餘姚、新昌等地有大量中巴流水發車。

3.自駕車從市區出發上高速公路--寧波奉化,按公路指示牌走縣道即到溪口。 內部交通:一到溪口汽車站,您就可以購買一張當日的汽車聯票了,每位50元,這一天的車費全包,然後你可以在景區內坐出票公司的任意一輛車轉向下一景點。

4.可以沿溫福鐵路北上或者從滬杭甬動車南下,至甬台溫鐵路的奉化站下車,然後坐奉化公車至奉化南站,坐奉化至溪口車即可到,到了溪口可以坐三輪車至鎮上參觀蔣氏故居,若要上山可坐溪口雪竇山旅遊公司的大巴上去,車費在聯票內。

傳說

妙高颱風景妙高颱風景

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據1949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雪竇山見妙岑嶺愛之”,“中華民國十六年蔣介石先生建山莊於其地”,自題門楣“妙高台”。山莊為中西合璧,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曬台。天井後3間2層樓房,總建築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樓上洋灰走廊與曬台相連,芳草綠樹環回縈繞,青山碧水擁來眼前,賞心悅目不足言其妙。據說1949年5月蔣氏逃離大陸以前曾來此登臨,風光依舊,山河不再,蔣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時想的已經不再是他的軍國大事,熟翫的鄉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慘澹和背鄉離井的憂傷。堂內吊掛著多幀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舊相片,卻不見這一幅“霸王別姬”似的“倉皇辭廟”窘態。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檯等,均為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蹟。傳說知和每一日五更就在晏坐檯做功課,伏虎洞有兩虎終年聽其誦經,野性漸收。

妙高颱風景妙高颱風景

雪竇之勝獨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嶺、天柱峰,位於飛雪亭西約500米處,海拔396米。峰頂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為絕壁,下臨深淵,煙靄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臨,爽風迎面,松濤盈耳。憑欄四眺,煙靄初開,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波光嵐影,別有風情。

文化大革命時期,妙高台被拆毀,1986年重建復原,但原放在正門入口的石塔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座石塔是清末民剛開始的時候雪竇寺的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蔣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時把它移了過來

妙高台位於雪竇山,是蔣介石的山莊所在處,因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岑嶺”或曰“天柱峰”。上有蔣氏於1927年熬頭次下野時所修一山莊,後下野時也多居於此,遙感時勢。

峰頂有坪如台,工具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這搭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免中暑勝地。

傳說溪口蔣氏的第二代始祖蔣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傳弟子,跟隨布袋和尚雲遊四方,雪竇寺自然是日常駐足之處。及至到了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專心修行、世事不問的地步,連日常維持生計的玉泰鹽鋪也交付兒子蔣肇聰照管了事。蔣介石的媽媽王彩玉一生茹素禮佛,記誦經書。在其前夫去世後,發願出家三年,禮雪竇寺果如禪師為師,住金竹庵。三年後返俗嫁蔣家,生下蔣介石後,常帶年幼的蔣介石來雪竇寺禮佛誦經。這便使年幼的蔣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在其顯赫後,每一次回鄉,必到雪竇寺瞻拜憩留。1927年,蔣介石還為雪竇寺題寫過“四明熬頭山”的匾額。

歷史

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出版的《佛學詞典》“四大名山”條目載:“近有主張四大名山外,加豐化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者。”提出這一主張並非偶然。佛教有五大菩薩,現在佛教有四大名山,各以一尊菩薩作為自己的道場,惟獨彌勒沒有一座名山作為道場。提出雪竇山作為彌勒道場,其理由有二:一是雪竇山是天下名山,早在宋代已為全國所公認。宋仁宗夢遊是山,李宗追書“應夢名山”,從此雪竇稱為名山無人爭議;二是雪竇山中的雪竇寺,是“彌勒應跡勝地”。現在全國寺院天王殿內的彌勒塑像是豐化人後梁高僧契此,即布袋和尚。佛教界公認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因此把雪竇山定為彌勒道場,可謂恰倒好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