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油黃

雞油黃

“雞油黃”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種,是古董界對清代瓷器一種黃色釉的稱呼,始於明初,明清兩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基本信息

名稱

雞油黃

相關信息

雞油黃
雞油黃實際上是瓷器釉色名。比“嬌黃’略深,近似雞油的黃色。故稱。
低溫鐵黃釉瓷器始於明初,永樂時即有黃釉綠彩品種。黃釉燒昨最好的是明代弘治一朝,黃色如雞油一般妖艷,習稱為“嬌黃”。其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嬌黃釉成化時已燒製成功,並有少量傳世完整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近年出土過成化黃釉碎片,外底面常見燒成後加刻的“甜”字。清代黃釉都為皇家控制。黃釉是皇家控制最嚴格的一種釉色,金黃是至尊之色,“黃”與“皇”同音,明清兩代黃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代私造黃釉者要殺頭。清代規定里外黃釉為皇貴妃用,黃地綠龍為貴妃用,以下嬪妃、貴人則不許用黃釉瓷器,只準用綠釉紫龍器和綠釉紅龍器。唐英於乾隆時曾奏明皇帝將破損的黃釉器也押運京城,以防技術外傳,由此可知黃釉的身價之高。康熙時開始大量生產,以防宣德和弘治時的為多,且書“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款。康熙黃釉多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有青花款,也有黑醬色釉上款。康熙黃釉追求弘治嬌黃效果,但呈色較弘治偏深。
雍正、乾隆以下各朝,黃釉碗、盤一直不斷生產。清代另有米黃釉一種,也是低溫鐵黃釉,其米黃色十分淡雅,偏銀白色。有些品種還在米黃釉上以金彩、白彩或五彩裝飾,此品種傳世不多,多有官款。清道光時盛行仿竹雕的黃釉器,多為筆筒,釉面無光,底款均為陽文刻款,有官款,也有工匠款。現代新仿有兩種:一是尺寸比例均為新創,只是仿其效果;二是比照真物仿製,尺寸、比例、款識都一樣,後者須仔細辨認作舊痕跡。康熙晚期琺瑯彩創燒後,國外以銻為著色劑的低溫黃釉也傳入中國。銻黃釉呈色似檸檬黃,黃色淡雅柔和。此品種十分稀少,均為官窯生產。
現在在淄博等地均有生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