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古堡

雙龍古堡

雙龍古堡,又名二仙洞,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北山雙龍洞西側,由三層溶洞,二層地下河及五條廊道,五座大廳等組成。洞內石花、石筍、石鐘乳、石幔、瀑布、大峽谷等國內罕見。洞口湮沒久遠,直至上世紀70年代才重現於世,即天門石室。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雙龍古堡 溶洞 雙龍古堡 溶洞

雙龍風景名勝區的文字記載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遊歷金華山,對著名的“金華三洞”作了如下概括:“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廳,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雙龍風景名勝區所處的金華山算不上險峻奇絕,但由於早在東漢時期道教文化鼎盛,被稱為“江東名山”,與“五嶽”齊名,尤其是黃初平經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寫進《神仙傳》被尊為黃大仙后,“叱石成羊”的故事廣為傳播,金華山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成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和道教聖地。水石奇觀、洞中有洞臥船溯入的雙龍洞,銀瀑飛瀉、全國最大洞中瀑布的冰壺洞,深穹神異、一線幻天百禽朝聚的朝真洞及叱石成羊、福佑仙鄉、護宅生財的黃大仙,此“三洞一仙”被譽為“雙龍四絕”。 從梁武帝蕭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十六位帝王為金華山寺觀及高僧、道長、隱士賜匾額、領封誥或避難、駐蹕。古往今來,李白、王安石、蘇軾、陸游、郁達夫、黃賓虹等名人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朱鎔基、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雙龍留下足跡。

主要景點

冰壺洞 冰壺洞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雙龍洞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浙江省十佳美景樂園,地處金華市北郊,距城八公里。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北郊的金華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氣溫比城區低 6 ℃,是一處以山嶽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旅遊、康體休閒、避暑納涼、海外朝聖為主要功能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 AAAA 級旅遊區。

古堡洞口海拔高程373米,與雙龍洞同為雙龍溶洞群中最低一層溶洞。發育在距今2.8億年前二迭紀的石灰岩地層中。為一座地下河溶蝕侵蝕型多層溶洞系統。洞中有三層溶洞,二層地下河及五條廊道,五座大廳等組成,岩洞特徵嘆為觀止。該洞是一個廊道與洞廳混合式的大型溶洞,全長600多米。

洞內結構奇特,通道崎嶇迴旋,上下重疊,空間時窄時寬,變化莫測,時時給遊客神秘之感。洞中多鐘乳石奇觀,主要有"皇帝蓋傘"、"冰雪流淌"、"石縫晶花"、"峭壁冰凌"、"壁立千仞"、"黃土丘陵"、"大寨梯田"、"泥螺啃金山"、"高原水庫"、"龍宮聽潮"、"璀璨晶光"、"霞光遍壁"、"凌空飛瀑"、"佛手輕垂"、"松鼠窺仙"等溶洞奇觀。洞群姿態各異,絢麗多彩,既有南方的柔媚,又有北國的豪放。特別是"黃土丘陵"、"大寨梯田"、"泥螺啃金山"、"高原水庫"等洞景,由於都是由金黃色鐘乳石灰化澱積形成,紋理細膩清晰,色澤純黃,造型逼真如雕琢而成,造就了如詩如畫的"塞外風光"之美。還有"龍宮聽潮"景觀,滿耳水聲迴響,滿目珠光閃耀,使人有身處龍宮之感。

朝真洞口 朝真洞口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盤天和家園裡六大景區,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以洞奇石怪山清水秀及黃大仙文化聞名於世,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避暑休閒和修學朝聖勝地。葉聖陶先生所著的《記金華的雙龍洞》自50年代至今選入國小教材,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雙龍留下的美麗傳說和豐富的人文文化,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林海莽莽,湖泊如鏡。坐看旭日夕陽,聞聽鳥鳴仙鍾,欣賞玉樹秀松,其樂融融。雙龍風景區共分:雙龍洞景區、黃大仙景區、尖峰山景區、優遊園景區、大盤山景區、仙鶴妍景區六大景區。雙龍洞景區主要有五大景點:雙龍洞、冰壺洞、桃源洞、雙龍古堡、金華觀黃大仙景區有:朝真洞、黃大仙祖宮、仙瀑洞、鹿田湖、鹿田書院尖峰山景區:尖峰山

雙龍洞天

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洞前村附近,海拔約520米。雙龍洞是風景區的代表性景點,由內外兩個大洞及一個耳洞組成。外洞洞廳高達7~10米,面積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軒曠,可容千人,氣溫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遊人休息乘涼的最佳之處。外洞與內洞相距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僅留長10米,寬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離地下河頂灰岩僅有0.30米左右的間隙,進內洞須仰臥小舟而入。宋代葉芳的詩句“一水穿開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詩句“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舠仰臥入回溪”,都是這進洞情景的真實寫照。如此進洞方式為國內外所罕見。內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積約2000-2200平方米。洞內地下河由冰壺洞至雙龍洞的通道而下,沿內洞北側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積平台上,鍾乳縱橫,千姿百態。有“雙龍蟠頂”、“仙人帷帳”、“五百羅漢”、“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數十處景觀。

摩崖石刻

雙龍洞外洞與內洞中的歷代摩崖石刻無數。現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為五代後晉非丘子的題詩《金華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早在宋代之前,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三十六洞天》中被稱為“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秋天,這三個洞才正式分別命名。據明嘉靖《金華縣誌》載:“元祐六年秋八月,太守張壽偕僚屬樓雨於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壺,下曰雙龍。衢州從事金安世書為三碑。”明萬曆《金華府志》亦載:“金華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擊鼙之聲者,曰冰壺;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龍之升降者,曰雙龍。”至於“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現代作家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洞口兩側分懸鐘乳石,形似龍頭,故名。”

傳說

傳說北山出了兩位仙人,一位是黃初平,一位是黃初起。東晉真人黃初平,“驅羊於金華山”,長達四十年在天門石室內閉關修煉,依據天地星象的變幻和禽飛獸走的形狀,潛心研究武功絕學,並領悟鬼斧神工的自然勝景與武功招式絕學之關聯,獨成一派,將許多心得和感悟以各種符號形式刻留在金華山天門石室內壁上。數百年後,遇有緣者發現,領悟了圖形符號所隱示的奧秘,煉就玄功。依煉功所得,對神秘圖形加以說明,著寫了《天門武功內外篇》兩本秘笈。由於天門武功玄妙無比,無敵於天下,為預防武學為惡人所用,禍害武林。天門派武學每代只傳一人,而且永不在江湖稱霸。上千年來被武林界稱譽為“天門仙跡”。當傳至第十三代時,當時的傳人在研煉武功時不慎被一野心勃勃的胞弟建德人段氏偷學了天門外篇的八式武學。他下迷藥偷襲兄長成功,將兄長囚禁在天門石室內的水牢中。禍害武林達三年之久的“雙龍堡”就因此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