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林鐵塔

雙林鐵塔

雙林鐵塔現置於浙江義烏塔山雲黃山麓的雙林寺中。它由朱宏基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鐵塔。雙林鐵塔原置於塔山鄉雲黃山下雙林寺內。寺毀後,鐵塔幾經遷移回到重修的雙林寺,鐵塔原有兩座。為8面5層,仿木結構,樓閣式。其中一座毀於戰亂。今留存這座亦僅存2層,殘高2.15米。四周設有8面鑄花卉鐵圍欄。塔身鑄有人物、動物、佛像、共卉、水波等圖案。除局部生鏽外,仍舊烏黑髮亮。

簡介

雙林鐵塔雙林鐵塔
雙林鐵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五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雙林鐵塔位於義烏塔山鄉雲黃山下。據《雙林寺考古記》載,鑄造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原為八面五層仿木構樓閣式鐵塔。現存二層,殘高2.2米。須彌座外有八面鑄花圍欄。須彌座上鑄有神獸佛像、花卉和象徵九山八海的圖案。塔身一層四面設壼門,另四面各鑄9尊佛像,二層共有佛像196尊。各層倚柱上飾盤龍。塔檐舒展平緩,檐下鑄出斗栱、椽子和瓦壠,栱墊板上飾佛像,八面共三十二尊。塔頂置葫蘆。

鐵塔置設於雙林寺內,故名雙林鐵塔。

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朱宏基鑄造於雲黃山下雙林寺內,鐵塔原有兩座,為八面5層,仿木結構,樓閣式,其中一座毀於戰亂。今留存這座僅殘存2層,高2.15米,四周八面鑄鐵圍欄,塔身鑄有人屋、禽獸、佛家、花卉、水波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除局部生鏽外,外表仍烏黑髮亮。

現殘存三檐二層,高約2.20米.一層四面設壺門,另四面各鑄9尊佛像,二層各面鑄12尊佛像。各層倚柱上飾盤龍,基座上鑄有勾欄,製作規整。現存五代時期勾欄實物少見,極為珍貴.塔檐舒展平緩,檐下用單拱素枋斗拱二重,拱墊板上飾佛像,八面共32尊。須彌座上鑄有人物、祥獸、花卉、樓閣和象徵九山八海的山峰浪花。雙林鐵塔是浙江省內唯一的一座鐵塔,有較高的鑄造工藝。

塔檐舒展平緩,檐下用單拱素枋斗拱二重,拱墊板上飾佛像,八面共32尊。須彌座上鑄有人物、祥獸、花卉、樓閣和象徵九山八海的山峰浪花。雙林鐵塔是浙江省內唯一的一座鐵塔,有較高的鑄造工藝。1981年公布為義烏縣文保單位。1989年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鐵塔於1990年初重返雙林寺。

歷史

雙林鐵塔雙林鐵塔
歷史上的雙林寺,始建於“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時代。事情可追溯到嵩頭陀達摩。雙林鐵塔正是雙林寺中的鎮剎之寶。據義烏馮志來先生考證,此達摩即是中國禪宗初祖,西天二十八祖在嵩山面壁九年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達摩在梁普通元年(即公元520年)在稽亭塘下遇見時年24歲的傅翕。二十年後,傅翕已成為四方景仰的名僧,並與梁武帝結下了佛緣,公元550年,梁武帝敕建雙林寺。

雙林寺的奠基人傅大士(公元497-569),義烏佛堂稽亭人,名翕,字玄風,也稱善慧大士。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傳可查的2000多名高僧中少有能被稱為“大士”的人。他還被當成彌勒的應身,是第一個主張三教合一的人,他的“自然智慧,深解大乘”的思想,是後來禪宗等宗派的理論源頭之一。

陳太建元年(569年),傅大士圓寂,囑弟子分其舍利為二份,一在冢上,一在雲黃山頂,兩處分別造塔。太建四年,陳宣帝詔東海徐陵為大士撰寫了碑文,五年,宣帝同意作雙林寺護法。至隋文帝時,開皇十六年(595年),文帝曾向大士弟子彗則法師問安,後又曾三次致書雙林寺。煬帝時雙林寺仍與朝遷書信來往。這大約就是雙林寺在大士及其歷代弟子經營下“自天子以至庶人,一以應機普化”、“度人無量”、“說法皇宮”(傅大士重刻後跋)的鼎盛時期。

五代時,吳越王錢氏尊佛,曾迎大士舍利靈骨於錢塘供養,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賜“寶林禪寺”額,時僧舍猶余千二百楹。宋徽宗大觀二年,皇帝賜田10頃,南宋時,雙林寺被列為五山十剎中的第八剎。至元代,雙林寺還接待過數十位日本高僧。這大約就是雙林寺的中興期,連同前期的興旺,使人們稱“雙林寺者浙東大剎也”,明重修雙林禪寺序雲“烏傷上游,古剎雙林,在震旦國中稱莊嚴第一”。至清代重修雙林鐵塔,仍稱“雙林寺,號稱天下第三,江浙第一”。

雙林寺宇巍煥,僧舍繁華(雙林古剎始建於梁代原有僧舍1200間,宋時被方臘焚毀)稱天下第三,江浙第一,誠不虛大士道場也,譜載“家富甲郡邑,至老人時益饒,老人有四子十八孫,晚年樂道好施,於後周廣順(公元951年)年間,見梁木必有壞時,不若鎮以鐵塔,令後人睹塔壞而寺亦因葺之而不廢”“遂於山門內捐資鳩工,鑿兩方池各鑄鐵塔,豎於其中與寶剎而峙,以余鐵冶羅漢像一十八尊”云云。

蒲墟朱氏大宗譜重修鐵塔記敘“地漸陷而塔漸敲,寺僧恐鼓倒傷損,重修不能,曷若拆下再豎為便,第工費浩繁,募化他邦非其主照老人所遺,有羅漢者之裔,務各助銀谷共成勝事”又云:“塔底藏有石匣,間有金冶觀音鐵鑄羅漢……。”

民國時期日寇侵華,義烏相繼淪陷,倭寇於雙林寺發現唐代鐵塔,堪稱一絕,不失為珍寶也,垂涎之甚,覬覦寶塔,兇相必露,搶掠劫持欲竊為已有,拆之運抵義亭車站,時值倭寇戰敗,免於被虜留置站台,十八派朱氏後裔從義亭車站迎回鐵塔原地存放。

特色

雙林鐵塔雙林鐵塔

雙林古剎鎮寺之寶是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鐵塔,這是中國最古老鐵塔,被有關部門列為中華瑰寶,雙林鐵塔為八面五層,高約五米,自下而上逐層收縮,造型精美,別具匠心,由於歷經戰亂,今僅存塔身兩層,塔頂一層,塔座一座,勾欄一座,殘高2.15米。其中一層期待有佛像36尊,另一層鑄有佛像128尊,每層每面塔身上設有額枋、斗拱。斗拱與斗拱之間各置佛像一尊,海波洶湧,蛟龍噴水,天王騰浪,神騰祥雲,角獸左馬等等,呼之欲出,形象生動,鐵塔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雖然一千多年風剝雨蝕,塔身除部分氧化生鏽外,仍然烏黑髮亮,令人嘆為觀止,它是佛教藝術精品,也是研究古代鑄造工藝的珍貴寶物史料。文物專家認為,如此滿布精美紋節而又年代久遠的鐵塔,在全國唯一無二。只有這個千年古塔,在印證了千年古剎。

作為建築物的金屬塔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期,由於鑄造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始終沒有興盛過,僅宋明兩朝鑄造過一定數量的鐵質塔;作為工藝品的金屬塔就相對常見得多了,它們大多以金銀等貴重金屬製成,造型精美建築細部的描摹非常細膩,是中國古代金屬鑄造藝術的代表。因此造於那個時代的雙林鐵塔其文化藝術價值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保護

雙林鐵塔雙林鐵塔
雙林寺建於南梁,歷經15個世紀,以高僧傅大士開創而聞名。雙林寺歷史上規模宏大,北宋時有僧舍1200餘間,僧尼2000餘眾,被譽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稱,宋時被列為天下叢林五山十剎之一。據省文物局記載,雙林寺是浙東建寺早、規模大、影響較廣的寺院,建寺比天台國清寺還早55年。

最能說明雙林寺歷史悠久的,是殘存的雙林鐵塔原置於雲黃山下雙林寺,寺毀後,幾經遷移,終於在1990年重新搬回雙林寺。歷史上,雙林寺高僧輩出。傅大士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傳可查的高僧中倔可數的被冊封為“大士”的僧侶,他是佛學史上“開達摩東渡之先聲”的人,是佛道儒合一的主要創始人。相傳他的形象是“道冠儒履釋袈裟,和合三家作一家”,他的學說體現了中國禪的基本精神。唐宋時期,日本曾有部分僧人慕名而來雙林,元朝以後,來雙林寺的日僧就更多。雙林僧人也有去日本傳教的,最著名的是元高僧明極楚俊。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他應日本佛教界之邀,與竺仙梵一同東渡日本,宣揚中國式的禪風。他擅長詩文,對日本的影響也很大,許多詩文至今仍在流傳。

保護範圍:以雙林鐵塔為圓心,以5米長為半徑的圓形範圍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以雙林鐵塔為圓心,保護範圍外延20米範圍內為建設控制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