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圖卷

雅集圖卷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善畫人物,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與崔子忠齊名,稱南陳北崔。

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8-1652),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明代末年傑出的畫家。入清後,又自號悔遲。擅畫山水、花鳥、人物,尤以人物故事畫稱著,能一變明代傳統的表現形式,以誇張之法,塑造奇崛不凡的形象,開創了孤傲倔強的獨特風貌。他晚年所作人物,造型益趨誇張,面寵方中帶圓,下頜豐滿,粗眉下炯炯的眼神和魁偉的軀幹,顯露了畫中人的胸襟和面貌。他一生處於社會動盪變革時期,入清後又險遭不測,生活貧困,時而落到家中無米為炊的境地。因此,憤世嫉俗,常以畫寓情,寄託他的政治理想。他的傳世畫跡較多,其中不少是歌頌英雄好漢和高人逸士的。如《水滸葉子》中的梁山泊英雄,《楚辭述注》插圖中屈原形象,以及《六逸圖》、《隱居十六觀》中的高士。當時及後來的影響,都很深遠。、

雅集圖卷簡介

這幅《雅集圖》是他的代表作。 圖為橫幅,居中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緻的觀音造像和供佛用的水盂、香爐、花瓶。案前一高士,面對造像,盤坐於獸皮之上,展卷吟讀。從圖中署名可知,即為米萬鍾仲詔。緊挨他右側,趺坐在蒲團之上,對著米仲詔若有所指的,就是愚庵和尚。在愚庵和尚之後,王靜虛雙手微握,鞠身而立。陶幼美扶杖伏案,黃昭素正襟危坐。陶君則背身側首,安坐於樹蔭之下。在米仲詔左側的老樹叢中,依次坐著三位高士。陶周望側身依樹,手指微微拈鬚。袁伯修雙手垂拱,端莊靜穆。而袁中郎則兩手支杖,身體向前微傾。畫中所有人物,雖各具姿態,都沉浸在米仲詔的吟讀聲中。

雅圖卷內容

按史籍記載,圖中人物除愚庵和尚外大多生活於明萬曆年間,曾仕宦明廷。公務之餘,雅好讀詩說文,揮毫弄墨,在當時頗著聲望。其中袁宗道、袁宏道兄弟倆,因力排王陽明、李東陽學說而倡導唐白樂天、宋蘇軾詩體,被世目為公安派。
此圖即是描繪當時的社會藝文名流聚首雅集的情景,他們大多為陳洪綬所熟知,因此全圖用較為寫實之法,以米仲詔為中心,展現了特定環境中各個人物的典型特徵。可以看出,人物形象,都經過精心描繪,在形似基礎上,力求突出名士風度,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和逼真動態。這一形式,與常見陳洪綬誇張畫格,軀幹偉岸形象殊有不同,顯露了陳洪綬精湛深厚的寫實功底。可以斷定,畫家是懷著對這些名士的崇仰感悟,來繪製畫幅的。
畫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線條清圓細勁,有李公麟的筆意。他以吸取趙孟頫把書法融化到畫法上為基礎,熔鑄變化,產生出自己獨特的運筆方法,從而使他的線條即使是淡毫輕墨,也具有濃重的金石味。同時代的崔子忠,雖也以白描人物著稱,並有“南陳北崔”之譽,與陳洪綬相比,則又略遜一籌了。此圖的另一特點是,林木蒼鬱,湖石奇秀,布景優美,力求創造典雅環境。而在技法上,以工帶寫,遠師王蒙,近法藍瑛,取王蒙之蒼潤,去藍瑛之媚俗,融會貫通,達到醇厚拙對的藝術效果。在整個畫面中,情景交融,莊重淡泊,起了重要的陪襯、烘托作用。
陳洪綬能師古,主張博學古人之長。在為林仲青畫《溪山清夏圖》卷的題識中,他寫道:“今人作家,學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帶唐法也;學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則大成矣。”可見,他博覽宋、元名跡,是為了探究傳統正脈,使畫學振興,師古而不泥古。因此認為只有兼唐、宋、元人之長而盡去其短,才可“橫行天下”。這就是他的藝術思想。而《雅集圖》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創作實踐。

其它

《西園雅集圖卷》

作者:馬遠
絹本設色 圖的尺寸29.3 x 302.3厘米,現在藏於美國納爾遜-艾金斯博物館藏
米元章的“西園雅集圖記”記載了這一盛事。記文為: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雲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髮,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之氣。其著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觀者,為王晉卿;幅巾青衣,據方幾而凝佇者,為丹陽蔡天啟;捉椅而視者,為李端叔;後有女奴,雲環翠飾侍立,自然富貴風韻,乃晉卿之家姬也。孤松盤郁,上有凌霄纏絡,紅綠相間。下有大石案,陳設古器瑤琴,芭蕉圍繞。坐於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執卷而觀書者,為蘇子由。團巾繭衣,秉蕉箑而熟視者,為黃魯直。幅巾野褐,據橫卷畫歸去來者,為李伯時。披巾青服,撫肩而立者,為晁無咎。跪而作石觀畫者,為張文潛。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視者,為鄭靖老。後有童子執靈壽杖而立。二人坐於磐根古檜下,幅巾青衣,袖手側聽者,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為陳碧虛。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觀者,為王仲至。前有髯頭頑童捧古硯而立,後有錦石橋、竹徑,繚繞於清溪深處,翠陰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團而說無生論者,為圓通大師。旁有幅巾褐衣而諦聽者,為劉巨濟。二人並坐於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於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嗟呼!洶湧於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耶!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後之覽者,不獨圖畫之可觀,亦足仿佛其人耳!
由於蘇軾、蘇轍、黃魯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難遇的翰苑奇才,後人景仰之餘,紛紛摹繪《西園雅集圖》。著名畫家馬遠、劉松年、趙孟頫、錢舜舉、唐寅、尤求、李士達、原濟、丁觀鵬等,都曾畫過《西園雅集圖》。以致“西園雅集圖”成了人物畫家的一個常見畫題。

《西園雅集圖卷》

作者: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宋代傑出畫家。他善畫人物,尤工畫馬,蘇軾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五馬圖》為其代表作。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一舉一動,極其細緻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徵。
《西園雅集圖卷》是李公麟以白描寫實的方式描繪了他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名流在附馬都尉王詵府中作客聚會的情景。
他還發展了“白描”畫法,創造出“掃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動人”。他的作品,保存下來的不多。除《五馬圖》外,尚有《臨韋偃牧放圖》、《免胄圖》、《維摩詰像》、《十六小馬圖》、《龍眠山莊圖》、《輞川圖》、《九歌圖》、《洛神賦圖》、《草堂圖》、《蓮社圖》、《明皇演樂圖》、《農節圖》、《西園雅集圖》、《明皇醉歸圖》、《維摩演教圖》、《汴橋會盟圖》、《白描羅漢圖》、《海會圖》、《百馬圖》等。

《詞林雅集圖》

作者:吳偉
作品簡介:上海博物館藏吳偉《詞林雅集圖卷》,描繪了弘治十八年(1505)浙江按察僉事龍霓在金陵與友人雅集的場景,雅集者多為其同僚,或同級、同科進士,也有部分詩友。此次雅集兼具送行與雅會的性質,又可堪稱詩社之發軔。是圖創作於雅集之後不久,即弘治十八年。吳偉此圖兼取了送行圖、雅集圖、宴樂圖的創作手法,白描線條輕快簡淡、而不失工謹、細勁,其獨特的風貌創造了雅集圖的新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