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性腎小球疾病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

隱匿性腎炎或者稱做隱匿性腎小球疾病絕大部分起病隱匿,病因不明,一般無浮腫、高血壓、腎功能也無改變,只有尿的異常變化,多數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而確診。

中醫概述

中醫病名
溺血,尿濁。
定義及釋義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過去稱隱匿性 腎炎 ,現在也稱為單純性蛋白尿或血尿,是一組腎小球疾病的臨床診斷。其特點為症狀及體徵不明顯;尿檢查有(間斷或持續性)微量蛋白和(或)血尿,甚至可有反覆發作性肉眼血尿;一般無水腫、 高血壓 、血液化學和腎功能改變;患者病程很長但預後好,甚至可以自愈。由於本病一般無特殊症狀及體徵,大部分患者是在體檢或偶然情況下被發現。
病 因
中醫病因
本病臨床上以血尿和蛋白尿為主要特徵。對於蛋白尿,現在不少學者認為是脾腎虛損、精微物質下注而成,屬於中醫“尿濁”等範疇。歸納本病的病因,有虛實兩個方面:虛證多因房室不節,腎精暗耗或因憂勞過度而傷腎陰,陰精不足導致虛火上炎,抑或因思慮勞累過度耗傷心脾或病久傷及於腎,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實證則以心火亢盛或膀胱濕熱為多見。
西醫病因
本病大多數患者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於上呼吸道炎症後很快出現血尿,有的甚至為肉眼血尿。據此推測,這部分患者可能與鏈球菌感染有關。
流行病學
臨床上發病年齡以20~30歲為多,男性多於女性。
病機探微
隱匿性腎炎的中醫病因有虛實兩個方面,其涉及臟腑主要與心、脾、腎、小腸、膀胱有關。現從以下幾方面分述之。
1.心火內盛 因煩勞過度或情志內傷,耗傷心陰,心火亢盛,移熱於小腸,迫血妄行而致尿血。即如《類證治裁·溺血》中所說:“小腸火盛、血滲膀胱”。
2.陰虛火旺 因房室不節,相火妄動或因憂勞過度而傷腎陰,陰虛則生內熱,虛火灼傷脈絡,則血隨尿出。
3.濕熱郁阻 久居濕處或恣食生冷肥甘,濕由內生,阻滯氣機,郁而化熱,濕熱裹結,粘滯纏綿,留連難解。如濕熱影響脾的運化或腎失封藏可以出現蛋白尿,熱傷血絡則見尿血。
4.脾腎氣虛 因思慮勞累過度耗傷心脾或病久傷及於腎,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腎氣不足,下元空虛,封藏失職,不能固澀,既可導致血失統攝而下血,亦可導致水谷精微下泄而出現蛋白尿。
病理生理學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患者的腎臟病理改變多種多樣。現以局灶性腎小球腎炎伴復發性血尿為例介紹如下:
根據腎穿刺活組織檢查,顯示腎小球有輕微增生 性病 變,通常只散在累及腎小球的一個節段,且病變呈局灶性分布。基膜常無病變發現,腎小球系膜細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免疫螢光研究主要在腎小球系膜部分可見有IgA沉積,有時尚同時有IgG和補體C3之沉積。電鏡下可見“駝峰”樣電子緻密物質沉積於上皮或內皮下及系膜中。
診 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1.心火內盛
證候:小便熱赤,尿中帶血,色鮮紅,心煩,夜寐不安,或口渴面赤,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數。
2.陰虛火旺
證候:小便色赤帶血,頭昏目眩, 耳鳴 腰酸,五心煩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3.濕熱郁阻
證候:小便混濁,口苦口粘,胸悶口渴,舌苔黃膩,脈象濡數。
4.脾腎氣虛:
證候:小便或白或赤,日久不愈。神疲納差,面色無華,腰酸腰痛,舌質淡、脈虛無力。
西醫診斷
診 斷:
根據本病的特徵,一般不難診斷。
症 狀:隱匿性腎小球疾病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少部分患者可有腰酸、乏力、肉眼血尿等非典型表現。
體 征: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及體徵。少部分患者可有腰酸、乏力、肉眼血尿等非典型表現。
實驗室診斷:
尿常規檢查可有持續輕度蛋白。定性:微量~++;定量;<1.5g/24小時。尿中紅細胞數量多少不一,為多形性。
鑑別診斷
1. 運動性蛋白尿、血尿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後出現蛋白尿或血尿,大都於休息後的次日晨間消失。無自覺症狀,尿蛋白為高度選擇性,排出量與運動強度呈正相關。
2.直立性蛋白尿 直立性蛋白尿是在一定姿勢下(主要是直立前凸位)持續較長時間後出現蛋白尿,夜間或平臥時尿蛋白消失,起床後尿蛋白逐漸出現。
預 後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的預後良好,病程長者可持續幾十年,而腎功能可無明顯損害。
治 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1.心火內盛治法:清心瀉火,涼血止血。方藥:導赤散合小薊飲子加減,藥用生地、淡竹葉、通草、小薊、生蒲黃、當歸、梔子、滑石、紫草、生側柏、馬鞭草、白茅根等。
2.陰虛火旺治法:養陰清熱。 方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藥用生地、山藥、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瀉澤、知母、黃柏、女貞子、旱蓮草等,腰酸痛明顯者可加川斷、牛膝、杜仲、桑寄生等。
3.濕熱郁阻 治法:清利濕熱。方藥:用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藥用萆薢、石菖蒲、烏藥、甘草梢、益智仁等。尿血明顯者可加益母草、白茅根、仙鶴草等。尿混濁者可加苡米、滑石、通草等。
4.脾腎氣虛:治法:脾虛者健脾益氣,腎虛為主者補腎固精。方藥:脾虛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等;偏於腎虛者可用五子衍宗丸加參芪
西醫治療
本病一般無需特殊藥物治療。多數患者長期處於穩定狀態,預後較好。但須經常隨訪,注意預防感染及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
歷史考證
血尿在中醫古籍中稱“溺血”、“溲血”、“尿血”等,如隋代《諸病源候論·小便血候》認為:“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象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即明確指出了心及小腸有熱與尿血密切相關。《黃帝內經·素問》也有“胞熱移於膀胱,則癃,溺血。”“……水液混濁,皆屬於熱”的記載。

診斷鑑別

對本病的診斷比較困難,應通過長期觀察,細緻檢查,如發現有持續性尿改變或反覆發,作性血尿並能除外其他疾病後,才能作出臨床診斷,要點如下:①間斷或持續性鏡下血尿;②有或無輕度蛋白尿,尿蛋白定量<1.5g/d;③症狀和體徵不明顯,腎功能正常;④病程長,但大多數病人預後良好。除以上檢查外,若有條件早期作腎活檢,不但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方法,而且還可判明病理類型和預後。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隱匿性腎小球疾病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無症狀性蛋白尿"或"單純性血尿",既往無急、慢性腎炎或腎病史,無浮腫、高血壓有功能異常,血液生化亦無變化,診斷基本成立。但需與下列生理性蛋白尿等鑑別。
一、功能性蛋白尿:高熱、劇烈體力活動後由於腎血管痙攣或pH值下降,使腎小球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可引起蛋白尿,但去除病因後消失,在劇烈運動後,部分病人出現肉眼或鏡下血尿,但停止運動後不久即消失。
二、體位性蛋白尿:約5%的青少年,於直立時出現明顯蛋白尿,一般不伴鏡下血尿。臥位時尿蛋白消失,體位性蛋白尿確切機理尚不清楚,部分體位性蛋白尿者腎小球有異常改變。
三、IgA腎病:臨床上多以反覆發作血尿為主要表現,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勞累,受涼後數小時至數日(多數在1-2日)引起血尿加劇或出現肉眼血尿,誘因消除,肉眼血尿亦消失,又恢復到原來水平,無水腫、無高血壓,亦無血液生化及腎功能異常,僅少數患者可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徵、高血壓,最終發展為腎功能異常,但確診仍靠腎活檢組織檢查(IgA廣泛沉積於腎小球系膜區內)。
四、注意與泌尿繫結核、結石、腫瘤等鑑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