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芬之戰

隋芬之戰

隋芬之戰(Ma‘rakah Siffin)657年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與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

概況

隋芬之戰(Ma‘rakahSiffin)657年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與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亦稱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二次內戰。656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刺,阿里擔任哈里發後,將首都遷往庫法開始建立新的制度,他撤換了奧斯曼委任的大部分省的總督,要求各地總督向他宣誓效忠。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拒絕向阿里任命的新總督交出權力,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他提出為其堂兄奧斯曼復仇的口號,並在大馬士革公開展示奧斯曼被害時的血衣,要求阿里懲辦兇手,否則阿里應負縱容罪犯的責任,並宣布他不能接受一個與殺害奧斯曼有明顯牽連的哈里發的命令。

背景

為了爭取敘利亞方面的支持,657年春阿里親往敘利亞邊境幼發拉底河畔的隋芬,同穆阿維葉談判。穆阿維葉提出要阿里交出和懲辦殺害奧斯曼的兇手,不承認阿里哈里發的地位,並提出成立一個由各方參加的選舉會議來推選新的哈里發。談判進行了3個月後破裂,657年7月雙方軍隊在隋芬平原展開激戰。阿里軍隊在其將領馬立克·阿什塔爾指揮下,英勇善戰,大獲全勝。穆阿維葉在陷於失敗的關頭,採納了忠於他的前埃及總督阿慕爾·本·阿斯的計謀,命令敘利亞士兵用槍挑起《古蘭經》,高呼“讓安拉裁決”,要求停止戰鬥,舉行和談,以挽回敗局。在阿里營壘中,人們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派只占少數,大部分將領和軍士對穆斯林間的仇殺感到厭倦,他們提出“不能砍殺高舉《古蘭經》的人”,遂中止戰鬥,主張和談。阿里在主和派的脅迫下接受了和談要求。於是阿里隊伍中的主戰派台米姆族人,反對阿里的妥協退讓,約有12000人從阿里隊伍中分離出走,組成哈瓦利吉派。658年1月雙方派出代表會晤於艾茲哈魯,進行仲裁。阿里派出的代表是艾布·穆薩·艾什爾里;穆阿維葉派出的代表是阿慕爾·本·阿斯。仲裁結果,免除阿里和穆阿維葉所擔任的職務,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從此更多的不滿者投入哈瓦利吉派,進一步削弱了阿里的力量。

後續拿赫魯宛之戰

658年7月(一說659年),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阿里與哈瓦利吉派在拿赫魯宛(今巴格達附近)發生的一次戰鬥。657年,阿里在隋芬之戰獲勝的情況下,接受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依《古蘭經》裁判”的和談建議,引起其隊伍內主戰派台米姆族人的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安拉之道而戰”,“除安拉外,無人能夠裁判”。他們要求阿里停止談判的建議被拒絕之後,集體走出軍營,在離庫法不遠的哈魯拉,推舉阿布杜拉·拉西比為哈里發,與阿里分庭抗禮,被稱為哈瓦利吉派。當時阿里率領6萬多軍隊正向敘利亞進軍。途中改變路線,向拿赫魯宛進發。在發起進攻之前,阿里與哈瓦利吉派舉行談判,結果,哈瓦利吉派內部發生分化,不少人紛紛離隊。658年7月17日,阿里發起攻擊,拉西比陣亡,固守營地的哈瓦利吉派1800餘人幾乎全被消滅。拿赫魯宛之戰後,哈瓦利吉派的殘餘勢力在各地仍有活動。當阿里征討哈瓦利吉派時,穆阿維葉於659年擊敗阿里在埃及的軍隊,並任命阿穆爾為埃及總督,使阿里遭受巨大損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