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松侯

陸松侯

陸松侯,浙江湖州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制茶和審評專家。長期從事茶學教育、制茶和茶葉審評工作。在創建感官審評理論,統一審評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對全國各類茶葉的初精製加工及標準樣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14年10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原吳興縣)俞家田鄉。

1920-1932年 上海務本公學念書,並畢業。

1932-1935年 上海博習外文學院念書。

1935-1936年 上海商品檢驗局,練習生。

1936-1938年 廣州商品檢驗局,技佐。

1938-1939年 香港富華貿易公司茶葉部,職員。

1939-1940年 浙江油茶棉絲管理處,技士、股長。

1941-1945年 中國茶葉公司浙江分公司,技術科長、廠長。

1945-1950年 上海興華制茶公司遂安茶廠,廠長。

1950-1956年 北京,中國茶業公司,技師、科長、副處長。

1956-1957年 北京,國家農產品採購部,副處長。

1957-1959年 北京,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處長。

1958-1959年 北京,國家商業部,副處長。

1959年後 湖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

生平簡介

陸松侯,別名陸雨,1914年10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原吳興縣)俞家田鄉。祖輩務農。父親陸錦章勤勞一生,善織絲綢,1919年遷居上海,陸松侯成長在上海,1920年啟蒙於上海務本公學,並在此學校續念中學。1932年秋至1935年春就讀於上海博習外文學院(大專性質),主習英文。

1934年3月經馮和法介紹利用業餘時間到中共地下黨員薛暮橋主持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出版社,協助辦理《中國農村》(月刊)。該刊物實為中共的地下刊物,1935年被迫停辦。陸松侯上海博習學院畢業時,恰逢當時上海商品檢驗局招考茶葉檢驗員,陸松侯應考,以優秀成績錄用為練習生,從事茶葉檢驗工作。

1936年8月,經當時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蔡無忌介紹,陸松侯被調往廣州商品檢驗局任檢驗技術員,檢驗待出口的荸薺等果品。

1938年日本侵略軍入侵廣州,同年10月他隨該局部分成員撤退到香港,任職於富華貿易公司茶葉部,從事茶葉檢驗工作。從此他便一直耕耘在茶業這個園地里。

1939年4月,陸松侯被分配到浙江油茶棉絲管理處茶葉部,先後任技士、產制股股長等職。為了規範和促進茶葉生產加工、管理等工作,他於1940年撰寫了約20萬字的《浙江茶葉管理》,用作培養茶葉幹部之教材。

1941年,浙江油茶棉絲管理處撤銷,陸松侯便移職於浙江茶葉公司並先後任技術科長、廠長等職。

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他供職於吳覺農與孫曉村開辦的上海興華制茶公司遂安茶廠,任廠長,從事浙江等地的茶葉收購、精製等業務。

1949年10月中國茶業總公司成立,農業部副部長吳覺農兼任總經理,1950年5月吸收陸松侯為該公司職員,任二級技師、科長,具體負責全國茶葉生產的有關管理業務。

1953年3月,陸松侯被升為中國茶業公司技術處副處長,任高級工程師。1956年,任國家農產品採購部副處長。1957年,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處長。1958年2月至1959年7月,陸松侯任商業部副處長,主管茶葉生產、加工和採購工作。1958年,陸松侯代表商業部茶葉總公司出口公司與湖南省茶葉公司、湖南農學院等有關專家組成分級紅茶(即紅碎茶)試製組,他任組長。

1959年,經當時已在湖南農學院任教數年的陳興琰副教授提議,陸松侯從北京調往該院,參與剛設立的茶學專業的建設和教學工作,任茶學副教授和制茶教研組組長,具體負責茶葉加工、審評等課程的建設,並主講這兩門課。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陸松侯組織編寫了湖南農學院使用的《制茶學》和《茶葉審評》兩門教材。此外,陸松侯參編的校際協作講義《制茶學》於1961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參編的《制茶學》,於1965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70年和1975年,他兩次參加《茶葉製造》編寫工作。到1975年止,陸松侯主編或參編的教材有85萬餘字。

1978~1979年,陸松侯受命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茶葉審評與檢驗》。該教材於1987年被國家教委組織評審為首批國家級全國高校優秀教材。

1988年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陸松侯主編其中的茶葉審評與檢驗篇,其編寫質量受到同行專家和出版社的好評。陸松侯195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民革湖南省委員會委員、常委、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1991年10月增補)、商業部全國茶葉職稱考證委員會委員、中國食品協會茶葉評審、中華茶人聯誼會顧問、湖南省茶葉學會理事、中國茶葉學會理事、榮譽理事等職。

1986年4月,陸松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6 年底被評聘為教授。陸松侯品德高尚,治學嚴謹,敬業精神強,績效顯著,多次受到上級表揚與嘉獎。

主要論著

1 陸松侯.浙江茶葉管理.浙江油菜棉絲管理處,1940

2 陸松侯.紅茶初制新工藝研究.茶葉通訊,1962(2):31~39

3 陸松侯.粗綠茶澀味轉化的研究.茶葉通訊,1963(2):48~51

4 陸松侯.黑茶傳統初制技術研究.茶葉通訊,1964(3):39~48

5 陸松侯等.制茶學(參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協作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6 陸松侯等.制茶學(參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

7 陸松侯主編.茶葉審評與檢驗.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年 一版,1987年 二版

8 王澤農,陸松侯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主要貢獻

1949以前,我國的茶葉生產零星分散、生產水平極低,不僅茶葉初制靠手搖腳踩,精製廠也都以手工作坊式生產為主。設備簡陋,生產效率低,產品規格混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茶葉生產和茶葉貿易事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農業部的領導、組織全國的茶葉產、制、運、銷業務。陸松侯積極投身於祖國茶葉事業的復興與發展。在中茶公司的統一安排下,他經手興辦了機械化初制茶廠15所和精製茶廠66所,主持制訂了茶葉企業各類產品的技術規程、茶葉收購、加工和內外銷系列標準樣茶,為茶葉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作出了貢獻。

為了適應國際茶葉市場的需要,增加茶葉經營效益,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南部茶區掀起了一個擴大紅碎茶生產的熱潮。當時已年過6旬的陸松侯常應邀赴省內外茶葉產區指導紅碎茶生產。他考慮到湖南紅碎茶質量不高,品級只符合四套樣水平,障礙湖南茶葉效益進一步發揮這一關鍵因素,指出湖南紅茶品質不高主要與湖南栽培品種大多為味道不濃的中小葉群體品種有關。江華苦茶栽培在湘南江華一帶,是茶多酚與有利於紅碎茶品質形成的生化成分含量特高的茶樹類型。陸松侯於1976年帶領校內外茶葉科技人員和有關同志,赴江華、蘭山、江永等縣,利用江華苦茶試製紅碎茶。通過反覆試驗,完善工藝,成功地制出了符合全國二套樣水平的紅碎茶,填補了湖南二套樣的空白,1978年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勵。這一試驗研究成果的推廣使湖南江華等地成為我國紅碎茶新的出口商品基地。1984年暑期,應寧夏農林科學院之邀,古稀之年的陸松侯不遠數千里到該院枸杞研究所作具體指導,並終於開發出枸杞葉茶,為發揮枸杞這一物種的保健功能,提高枸杞生產價值和總體經濟效益作出了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茶區逐漸出現了名優茶開發熱潮。為了提高其開發效果,省內外許多茶葉生產、經營單位或業務主管部門聘請陸松侯教授當顧問、現場指導或當評審等,他嚴格把關,確保名優茶的規格品級,特別是確保了名優茶評獎活動的健康進行。他1984年被農牧漁業部聘為全國名優茶評選委員會評審;同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聘為國家級茶葉評審;1992~1993年受河南信陽行署邀請,參加中國信陽茶葉節並擔任河南全省名優茶評選組組長;1994年擔任亞太國際博覽會茶葉主評審。他對省內外許多名優茶,特別是新創製的名茶,如東山秀峰、安仁毫峰、蘭嶺毛尖、凝香貢茶、信陽毛尖系列名茶等,多次指導,使其順利開發,形成品牌,產生實效。據不完全統計,近十餘年來全國各地寄茶樣來請陸松侯鑒評和徵求改進意見的就有上千個單位或個人。對這些他都做到有求必應,一一作答。

技術成就

1958年以前,中國出口的紅碎茶為精製過程中的軋制碎茶,即將紅條茶軋碎,經篩分、風選、拼和等獲得相應的碎茶。這種碎茶的內質仍是工夫紅茶的內質,但與國際型紅碎茶所要求的濃、強、鮮等品質風格相距甚遠,外形上亦達不到顆粒緊結、重實的要求。只有初制過程切(或揉)碎而成的紅碎茶,才可達到國際紅碎茶應有的品質特徵。為此,作為商業部茶葉加工處副處長的陸松侯,赴湖南安化茶葉試驗場負責主持了國際型分級紅茶的試製工作。當時參加該項試製工作的還有湖南省棉麻茶煙貿易局副局長馬川、湖南農學院陳興琰和阮宇成,以及安化茶試場場長方永圭等。陸松侯為組長,領導試製組周密設計方案,親自控制關鍵性工序,終於使顆粒型紅碎茶生產成功,隨即在湖南桃源、新化、漣源、石門等縣推廣和安徽祁門等地開展試製和推廣。首批產品遠銷倫敦市場,質量達國際水平。為了進一步探討提高紅茶品質的加工工藝,生產更多的優質紅碎茶,滿足外銷市場需要,陸松侯又於1960~1962年為主進行了以“熱處理”為主的紅茶加工工藝試驗,取得了豐富的系統數據資料,形成了以“熱處理”為特色工序的紅茶新工藝的理論和工藝標準、技術體系。採用新工藝制出的茶,經當時的湖南省商業廳棉麻茶煙局和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鑑定,認為比傳統製法香高、味厚、湯濃,加牛奶後湯色仍泛紅,優於一般用傳統工藝制出的紅茶。陸松侯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所主持的這兩項紅茶試驗研究,對湖南省和全國的紅茶生產起了較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