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徵祥

陸徵祥

陸徵祥(1871—1949年),字子興,上海人。中國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也是著名的外交官。他在1918年12月1日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巴黎和會。

人物介紹

陸徵祥(1871—1949年),字子興,上海人。中國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也是著名的外交官。
陸徵祥陸徵祥

他出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是一位基督教新教徒,曾經在倫敦傳教會工作。1884年陸徵祥開始學習西方語言,主要是法語,後來又攻讀外交學和國際關係,1892年畢業。隨後開始在政府的外交部門工作,逐漸升任秘書等職位。1896年作為秘書在中國與俄國的條約上籤字,1899年出席第一次海牙會議。同年,他和比利時人培德女士結婚,繼續參與各種政府的外交活動。

相關目錄

1911年陸徵祥受洗入教。之後他擔任了共和政府的外交總長,後來還曾經出任過政府總理,並一直負責外交事務。
最著名的事件是,他在1918年12月1日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巴黎和會。1927年進入比利時一座修道院成為修士,學習拉丁文和神學,1935年成為神父,1949年去世。

履歷

1892年畢業後被派往彼得堡任中國駐俄、德、奧、荷四國公使許景澄的翻譯。1897年繼任駐俄、奧、荷公使楊儒的翻譯。

1903年任駐俄公使館參贊,1905年任駐俄代辦。1906年升任駐荷蘭公使。1911年轉任駐俄公使,同年10月改入天主教。

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3月被任命為外交總長,5月回北京赴任。同年6月又代理國務總理,同年秋辭職。同年11月再次任外交總長。

1913年4月參加了和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二千五百萬英傍的《善後借款契約》。同年 5月又與俄國公使議訂了關於蒙古問題的協定草約六款,因被參議院否決,於同年9月辭去外長職務,僅任總統府外交顧問。

1914年5月任北京政府國務會議成員。

1915年1月又任外交總長,和次長曹汝霖與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談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同年10月代理國務總理,仍兼外交總長。

1916年3月後任外交總長。

1919年1月出席巴黎和會,任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在“五·四”運動的壓力下,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回國後又蟬聯幾任外交總長。

1922年6月任中國駐瑞士公使,同年10月兼任出席國際聯盟代表。到1924年前,曾以北京政府代表身份多次出席國際勞工大會。

1927年7月入比利時布魯日本篤會聖安德修道院。此後一直從事宗教職業。初為修士,1935年6月升為司鐸(神父)。1946年5月被羅馬教廷授為比利時聖伯鐸修道院榮譽院長。

1949年1月15日在布魯日城病逝,終年78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