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白

陳香白男,1938年10月生於香港,後入籍廣東潮州。1958年7月畢業於韓山師範學校。業餘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獨鍾《莊子》。兼任廣東省高等學校《嶺南叢書》編委、廣東省高等學校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委員、中華微型文學學會作家、中國茶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並受聘為“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東方名人研究院”特聘院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文革”期間,轉而潛心修習中醫學與氣功學,同時負責中醫基本理論教學工作,主持中醫診療業務,並創辦中草藥製藥廠,指導生產注射劑及片劑約30種。80年代起,復致力於《易》學、歷史學、文化學、方誌學研究,兼及文學創作。曾任潮州修志館編輯組長、雜誌主編。現為廣東韓山師範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廣東省高等學校《嶺南叢書》編委、廣東省高等學校古籍整理研究中心委員、中華微型文學學會作家、中國茶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並受聘為“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東方名人研究院”特聘院士。同時在中文系及政史系先後開設《周易研究》、《民俗文化研究》、《中國茶文化研究》等課程。近年主攻中國茶文化研究,在相關論著中發表了具獨創性見解,提出中國茶道“七義一心”說,即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涵蓋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七種義理,其核心思想是“和”。首創《中國茶道太極圖》,揭示中國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傳承關係及結構體系。

闡析中國茶道並蓄儒、釋、道思想精華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隨意性,契合天道自然之玄機。論證了陸羽《茶經》乃中國工夫茶,“元典”之作;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實質是三位一體;先後應邀出席“法門寺唐代茶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香港國際茶文化研討會、韓國“第4回國際茶文化(研討)大會”等國際會議十多次。同時受聘赴北京、深圳等地講授茶學、傳授茶藝。出版專著有《中國茶文化》、《稽愆集》點校等。1995年獲韓山師院優秀科研工作一等獎。學術傳略入載中國人事出版社《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辭典》、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中國當代古籍整理研究學者名錄》、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世界名人錄》等近十種。

盤點中國陳姓教育家(三)

教育是立國之本,所以我們要尊重教育,大力發民教育。這個任務就是向大家介紹中國陳姓教育家。
陳行之
陳遵禮
陳祖坪
陳祖福
陳宗淇
陳子明[青島海洋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五高
陳卓如[哈工大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陳竹昌
陳小明[湖南城步一中中學高級教師]
陳仲達
陳鍾梁
陳忠蘇
陳忠民
陳忠德
陳中秋[湖南省機械工業學校校長]
陳治安[西南師範大學教授]
陳湘舸
陳志一
陳志興
陳梧桐
陳志祥[江蘇海安縣人]
陳志強[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志良[雲南省玉溪農業學校副校長]
陳志開
陳志嘉
陳志和
陳志國[上海市陝西中學校長]
陳志成[中學數學高級教師]
陳香白
陳政國[黑龍江礦業學院教授]
陳正宜
陳正倫
陳正福
陳正鳳
陳賢義
陳鎮朝
陳振柱
陳賢勛
陳振凌
陳先福
陳仙梅
陳振恆
陳振邦
陳喜珍
陳照峰
陳昭木
陳章國
陳戰國
陳占安
陳增禮
陳在正
陳曦文
陳在夫
陳運忐
陳熙蓉
陳雲泉
陳錫周
陳月清
陳遠清
陳源仁
陳裕全
陳裕墨
陳裕保
陳育倫
陳玉森
陳玉奇
陳玉屏
陳玉梅[吉林省長春市人]
陳玉琳
陳玉宏
陳玉峰[中學高級生物教師]
陳禹銀
陳錫章
陳永宜
陳永孝
陳永祥[高級教師]
陳永泰[高級教師]
陳永清[江蘇省武進縣人]
陳永明[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院副教授]
陳永齡[中國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陳永林[廣東省羅定市人]
陳邕懷
陳錫生[江蘇省常州市人]
陳應彪
陳隱若
陳銀祥
陳毅志
陳毅然
陳毅剛[四川省資陽中學高級語文教授]
陳益尖
陳奕玄
陳錫平
陳奕培
陳異植
陳義鑫
陳宜民
陳宜煌
陳一青
陳一兵[河北省樂亭縣人]
陳文耀[福建省廈門市人]
陳楊榮
陳揚炯
陳延炳
陳亞軍[講師]
陳學允
陳學先
陳希生
陳學傑
陳學恆
陳學彬
陳璇瑛
陳秀龍
陳秀芳[哈爾濱市人]
陳修元
陳修素
陳興瑞
陳興民
陳新智
陳新璋
陳新一
陳希傑
陳新漢
陳心中
陳武斌
陳謝鵬
陳效蘭
陳在康
陳子典
陳允生
陳志友
陳奕慶
陳孝寧
陳震寰
陳應柱
陳振江
陳振華
陳貞壽
陳仲頤
陳志新
陳耀庭
陳湘楚
陳犧光
陳心昭
陳支平
陳振堯
陳躍峰
陳永志
陳學俊
陳新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