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步雲

陳步雲,一指清朝將領;二指高級工程師;三指革命烈士,他於1929年在與敵人的鬥爭中被敵軍抓走,隨後英勇就義。

1.清朝將領

人物簡介

陳步雲(?—1850)浙江瑞安人,清朝將領。入伍隸水師,數獲盜,以勇力稱,授溫州營把總。從邱良功蔡牽,步雲以四十人駕舟徑逼牽艦鏖斗,舟小不相當,見兩提督至,亟投火罐焚賊艦,以長戟鉤舷,率數卒躍登,短兵相搏,殲牽妻及其黨。賊艦已壞,牽猶持利刃踞柁樓,顧欲取之。良功隔船疾呼,船與水平,速去,放長繩水中援之起,而牽船沒矣。步雲身被十數創,兩提督皆臨慰視。事聞,賜獎武銀牌,擢千總。

遷副將

累遷閩安副將。總督孫爾準欲裁減師船,步雲言李提督所造船高大堅緻,其利遠勝同安夾板、快駒諸船、裁之緝匪無具,有事不能制敵,議乃寢。爾準薦其才可勝專閫,入覲,宣宗曰:“汝即隨邱、王兩提督攻沉蔡牽之陳步雲耶?”詢戰功甚悉。遂擢定海鎮總兵,歷瓊州、福寧、金門、海壇諸鎮。道光十九年,以傷發,乞解職。三十年,卒。

2.高級工程師

男,漢族,1951年1月出生,浙江甌海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中專學歷,高級工程師。1969年12月至1979年12月北京軍區空軍部隊汽車技師;
1980年1月至今溫州市農業機械管理處,現任技術顧問。協助處長負責技術指導、諮詢。

3.革命烈士

(1)福建寧德烈士-陳步雲

陳步雲(1910-1938),福建省寧德縣(今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陳洋村人。1936年參加革命鬥爭,曾任中國工農紅軍閩東游擊隊戰士,參加了閩東蘇區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陳步雲留在蘇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不久,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地撕毀合作抗日協定,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陳步雲隨閩東黨組織再次轉入山區開展抗日反頑鬥爭。1938年在福鼎縣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

(2)湖北監利烈士-陳步雲

陳步雲(1899-1929.3.22)男,湖北監利人。漢族。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8歲時,在外祖父資助下進私塾,聰明好學,成績優異。1919年考入監利縣立高等國小。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了進步青年自發組織的遊行示威、演說等愛國活動。1922年,考入由董必武任教導主任和國文教員的湖北省第一師範學校。在董必武等革命先驅者的啟發教育下,閱讀大量進步書刊,參加了聲援“二七”罷工的示威遊行,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啟蒙教育。1925年春,加入共產黨。次年,聯合在武漢求學的監利籍共產黨員劉崇龍等人成立了“監利青年協社”,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後又創辦了《容城前哨》,號召人民“團結起來,反對貪官土劣,造福桑梓。”1926年夏,與劉崇龍在武漢“北伐宣傳訓練班”(陳潭秋主持開辦)學習,結業後,被董必武派回監利籌建黨組織,迎接北伐革命軍。陳、劉回監利後,於黃公垸發展貧苦青年加入共產黨,建立了監利縣第一個黨小組。9月,陳被委任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特派員,負責國民黨監利縣黨部的組建工作。他將共產黨員安排在縣黨部中擔任常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農民部長、青年部長等重要職務,從而保證了共產黨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監利陷於白色恐怖之中。陳步雲等人轉移到長江邊上的達馬洲堅持鬥爭,後轉移到洪湖岸邊的柳畔湖。8月,與湖南華容縣農運領導人劉革非等人聯繫後成立了革命非常委員會,陳任主席,劉任副主席。9月28日,中共湖北省委派員到監利向陳步雲、劉崇龍等人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北省委關於舉行秋收暴動的指示。根據形勢的發展,成立了中共監利臨時縣委,陳步雲任書記。9月中旬,成功地領導了?口秋收暴動,在監利洪湖西岸一線開闢了10處小塊根據地。1928年1月,中共監利縣委正式成立,熊傳藻任書記,陳步雲任副書記。同年春,敵人對洪湖地區進行大規模“清鄉”,為擴大革命力量,陳步雲親自帶人化裝成商人赴武漢、河南等地購回槍枝彈藥分發給各地游擊隊。1929年2月7日,在?口黃橋召開民眾大會時,因叛徒告密,會場被國民黨軍一個營的兵力包圍。敵人不認識陳步雲,大叫:“快交出陳步雲,不然全部用機槍掃死!”在場一百多人都不作聲。敵營長氣急敗壞,從人群中抓出農民匡升啟,硬要他指認陳步雲。匡寧死不說,被匪徒割掉兩隻耳朵,敵營長隨即下令將機槍對準民眾,子彈上膛。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陳步雲大喝一聲:“不準開槍,我就是陳步雲!”衝出人群,遂遭逮捕。敵人先是設宴“壓驚”,妄圖軟化,結果,被陳掀翻酒席,陰謀未能得逞。繼而施以各種酷刑,長達一個多月,還是無法動搖他的堅強意志。最後,敵人將陳步雲的老母和妻子抓來“探監”,陳步雲對親人說:“等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請你們在我的墳頭放一掛鞭炮,好讓我和你們一起高興!”3月22日,就義於監利羅漢寺。
(3) 陳步雲(1887.5.1—1971.4.28)名起鵬,江蘇揚州人。歷任揚州一至四屆政協委員。杜召棠雲其“以營富春茶社為名,初為花局,以文人時止,因售茗焉。改茶社時,精研不輟,見惜余春座客常滿,欲窺其奧,屢往留戀,嘗遍諸食,卒取所長,更精製之,套用物件,雖一簪一盂,必日滌數次,桌凳手巾,更無論矣,不數年間,富春之名大震……君種花之技,每入細微,得先人之傳,非他人所及。所種名種尤火,惜為茶社明所掩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