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鎮

陰平鎮

陰平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西南部,全鎮面積為100km2,轄58個行政村,共5.2萬人。 北依聞名遐爾的“冠世榴國”,南臨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東接棗台公路,西面與美麗的微山湖相鄰,206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從境內兩側縱穿而過,前薛公路橫貫東西,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具有息好的經濟開發優勢。陰平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新型城鎮化示範鎮、省西部經濟隆起帶區域重鎮、省級文化特色示範鎮、省級中心鎮、省級產業強鎮、省級旅遊強鎮、省級文明村鎮、省級安全社區。

基本信息

資源優勢

陰平鎮陰平鎮
陰平鎮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西有鐵腳山、北有文峰山、東有白山、南為平原,陰平沙河、周營沙河穿境而過流入大運河。

鎮內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地下礦產有石灰石、石英石、煤炭、礦泉水等;盛產小麥、玉米、花生、穀子、大豆及各種瓜果,大棗、冬棗、石榴、花生、粉皮等為魯南地區名優土特產。

陰平鎮小城鎮建設起步早、起點高,現已形式東為工業區,西為旅遊開發區,北為文化區的框架格局。2000年2月29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237箇中心鎮之一。新興的陰平鎮工業園區,占地面積3000餘畝,已全部實現水、電、路、話四通,園內商企活躍,日新月異。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500餘戶,非農產業人數達40%以上,城鎮日流動人口l.5萬人次。

經濟狀況

陰平鎮位於嶧城區西南部,轄58個行政村,82個自然村,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30公頃,2005年全鎮地方生產總值達到47692萬元,同比增長21%,其中農業增加值11525萬元,工業增加值26067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1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財政收入實現了歷史性的翻番,農民人均收入3981元,其他經濟和社會主要指標均有新的增長,人口出生率為1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

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在穩定糧食面積的基礎上,突出發展“林果、蔬菜、畜牧、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以斜屋長紅棗基地和吳家坡石榴基地為基礎,新發展大棗6000畝,石榴3000畝,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8000畝,新擴蔬菜2000畝。新發展養殖小區6個,養殖大戶120戶,全鎮畜禽養殖量達到190萬頭(只),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40%以上。

農業發展

陰平鎮石榴
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鞏固。投資3000多萬元,實施國家級小農水重點縣一期項目,完成2.16萬畝農田的節水灌溉工程,投資600萬元實施了西樓節水灌溉工程和棗園節水灌溉工程,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先後實施了鐵腳山土地整理、菜園土地整理、大棗良種基地、陰平沙河橡膠壩、4個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建設,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入。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已完成16個村的外業測繪、內業製作,共涉及農戶3185戶,測繪土地18096畝。加快土地流轉,大力扶持合作社的發展。累計成立各類合作社75家,家庭農場28家,並率先在全區註冊成立了首家家庭農場、首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金輝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棗莊市首批農機、農藝融合示範社。

基層組織建設

陰平鎮陰平鎮
陰平鎮著眼於“新、用、嚴”三個字,加強農村黨支部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有力地維護了農村穩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一是突出一個“新”字,加強黨員幹部學習教育。緊扣市、區最新決定和經濟發展的最新要求,通過集中學習、分散學習、入村宣講等方式深入學習;採用請進來學、走出去學等方式,先後舉辦各類培訓班10餘期,分赴周邊市區及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更新思想觀念,掌握最新技術,鼓足發展幹勁。二是突出一個“用”字,健全支部班子工作制度。用好會議制度,各村堅持每日支部成員碰頭會、半月一次“兩委”會、一月一次黨員大會;用好民主決策制度,村里重大事項由村“兩委”拿出初步方案,由黨員、村民議事會討論決定;用好民眾監督制度,堅持“村財鎮管”,完善財務、政務公開制度,在鎮經管站和村級進行財務“雙公開”。三是突出一個“嚴”字,加強幹部黨員監督管理。強化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發揮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作用,為開展農村工作做出表率;將選拔培養後備幹部與發展黨員進行有機結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增強了農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產業特色

為了讓土地產生更高的效益,陰平鎮在全鎮開展了“一村一品”工程,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最佳化種植品種,如今,一個個“土豆村”、“大蒜村”、“蔬菜村”、“粉皮村”“洋蔥村”等特色專業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陰平鎮“一村一品’’專業村(自然村)已發展到30個,涉及2000多戶農戶加入其中,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並達到了“抓好一家、帶動一片、富裕一方’的效果。

新農村建設

陰平鎮陰平鎮
圍繞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鎮黨委、政府重點抓好建設“繁榮陰平”、“平安陰平”和“文明陰平”三大任務,全力加快發展步伐,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建設“繁榮陰平”。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著力抓好白山流域綜合治理、常莊攔蓄水工程、村村通油路工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用工業思維籌劃農業生產,依託我鎮豐富農業資源優勢,重點培植“林果、畜牧、蔬菜、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產業。二是創新思路,強化招商引資。繼續深化“陰平以外就是外”的思想,引導全鎮廣大幹部民眾,發揚“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精神,重點抓好小分隊招商和以商招商、網上招商,千方百計吸引外商來鎮投資興業,竭盡全力使招商引資的總量做大,質量提高,規模擴展,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在逆境中求發展。三是強化措施,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最佳化政策環境,實行服務承諾制和科級幹部幫包民營企業制度,從辦理證照、土地徵用、工程建設、通訊交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力爭年內新發展民營企業6家,個體工商戶500戶,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四是下大力氣抓好中心鎮建設,實施小城鎮二期工程開發,加快胡元、萬莊段商貿小區建設,把中心鎮建成對外開放的視窗,招商引資的載體,優質服務的陣地,加快經濟發展的平台。

陰平鎮陰平鎮
二、加快建設“平安陰平”。鎮黨委、政府始終把建設“平安鄉鎮”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來對待,當作一項最佳化發展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來抓。一是健全完善防控管一體化治安防控機制。全面推行治安防範劃片承包制,將全鎮58個村分成5個責任區,由鎮黨政成員和機關包村人員幫包,職責到人,幫包“平安”。二是構築農村多元化控制體系。加強村“治保、調解、巡邏、幫教、普法”五位一體的綜治和群防群治組織建設。在各村建立村民自治調解組織,配齊專職治保主任和調解員,進一步深化和普及“兩個一”工程活動,在全鎮形成人人關心穩定,人人抓治安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工作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增加對涉及民眾生活方面的投入,解決好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堅持把各類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組織力量對機關單位、企業、學校、車站等重點部位。開展了以“防火、防爆、防事故”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生產大檢查,全力保障生產安全。

三、加快建設“文明陰平”。一是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文明誠信教育和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開展“文明鎮”、“文明村”、“文明公民”、“文明單位”等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幹部民眾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全鎮上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意識,形成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營造快捷高效的服務環境。推行“一站式”、“一條龍”、“全方位”服務模式,簡化決策和辦事程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三是營造幹事創業的社會環境,深入開展“察村情、知民意,解難題,辦實事”活動,解決好民眾關心的民生問題,調動民眾幹事創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了全鎮三大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社會事業發展

陰平鎮陰平鎮
投資4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下郭村和黃莊村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投資16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擴建改造,新建高標準兩層住宅樓三棟,使全鎮70%的五保老人入院集中供養,整合教育資源,實現“三新”工程,投資80萬元的傳開國小教學樓已交付使用,投資160萬元的燕莊聯小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全鎮85%的農民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計畫生育工作被區評為優質服務集體。

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投資260萬元的金陵寺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順利通過省市級驗收,整改土地1.2萬畝,新增耕地500畝。投資2300萬元國家級白山流域土地治理項目現已開工建設,整理土地數量將達到8500畝,新增耕地1800畝。投資40萬元的周營沙河上郭段河道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3000餘米,擴大改善灌溉面積6000畝。投入資金600餘萬元,高質量、高標準完成硬化路面50公里,繼上郭萬人吃水工程後,積極推動村村通自來水工程,使大南莊等30個村2.5萬多人全部吃上自來水,村村通有線電視完成了40%。

旅遊資源

陰平鎮紅土埠遺址
紅土埠遺址

紅土埠遺址位於嶧城區陰平鎮劉莊村南約200米處,分布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占地上。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因遺址耕土層下是大量燒制陶器遺留下的紅燒土,故當地民眾為這個古老的土台取名叫“紅土埠”,故當地作者便採用這一約定俗成的名稱,將其命名為“紅土埠遺址”。該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乃至漢代遺物,延續時間長,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遺址。從遺址中採集了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標本300餘件(片),已修復陣列在市博物館內。據考古證明這裡在5、6千年前活動著母系氏族部落。1992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