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天文台

陝西天文台

陝西天文台,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天文研究機構,又名326天文台,1966年成立,是以時間工作為主的專業性天文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基本信息

建台決定

陝西天文台陝西天文台
籌建於1966年3月,籌建工作由中科院西北分院和上海天文台負責,稱“326工程”,地點在陝西蒲城。

1970年12月中科院命名“326工程”為陝西天文台。

翌年7月,決定在陝西天文台增設長波授時台,1972年5月中科院把正在籌建的該台稱“3262工程”。

1973年6月將長波授時台與陝台合併,仍命名為陝西天文台。同年12月,陝台選址工作完成。

1980年11月陝台時間頻率基準及天文觀測、科研工作區搬到西安市臨潼縣書院東路,短、長波發射電台及附屬部分設在蒲城縣,稱陝台二部。

選址依據

經過調查研究和廣泛徵求天文界同行意見,陝台決定在新址增設30厘米、1.05米反射望遠鏡各一台(委託南京天文儀器廠生產)和流星雷達觀測站(發射機由761廠生產,接收系統由陝台制)。

大家在這個距離蒲城縣城1公里的地方,可以看見高聳入雲的數座鐵塔,掌托著網風兜雲的無線群,用大功率長短波發射授時信號,由北京中央廣播電台、電視台,向全國全世界播出這一北京標準時間在西歐、南美、非洲、澳洲等地,均可清晰地收到他的信號、授時中心的設備非常先進,其中以氫原子鐘和絕原子鐘為基礎的基準系統,其精確度,均勻性和可靠性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0萬年僅一秒之誤差。神舟系列火箭發射,前不久的嫦娥探月,都使用從這裡發出的台北時間。

設備配置

驪山天文觀測站新址建設包括:上山道路、水電通訊系統、1.05米望遠鏡、30厘米望遠鏡、人衛跟蹤徑緯儀、水平子午環和光電等高儀等5台天文儀器觀測室,以及科普、學術活動和生活設施。工程建設由賈從梧抓總。上山道路路基打鑿和路面簡單處理於1990年完成。供電線路由二部天線隊架設。1.05米望遠鏡觀測室園頂由南京天文儀器廠設計、陝台和天儀廠合作加工製作安裝。

整個土建工程於1991年完成,天文觀測站1991年10月由斜口遷至驪山新址。遷建新址的儀器有:人衛跟蹤經緯儀、30厘米反射望遠鏡,1.05米望遠鏡於1993年4月,由天儀廠在現場安裝。水平子午環安裝在台部工作區簡易觀測室調試。光電等高儀因將搬去俄羅斯參加合作觀測研究而未在新址安裝。至此,陝西天文台天文台工作在原來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觀測手段,學科發展上增長出歷史天文學、銀河系動力學等新的研究領域。

中國的天文台

名稱 所在地 修建時間
上海外灘氣象信號台 上海 1907年
登封觀星台 河南登封 1279年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河北省興隆縣 2001年
紫金山天文台 江蘇南京 1934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上海 1962年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 河北省興隆縣 1968年
雲南天文台 雲南昆明 1939年
袁州譙樓 江西省宜春市 1944年
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 廣東省廣州市 1929年
佘山天文台 上海市松江區 1900年
杭高天文社 浙江杭州 2001年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 江蘇盱眙
陝西天文台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1966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