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湯。附子粳米湯,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嘔,兼祛寒飲,至於甘草,大棗,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熱力,使之綿長,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總之不過佐使之用,方中之義,大抵如此。方中妙用,在於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為嚮導,引諸藥力達於水飲之中,如此則寒氣得祛,水飲得除,病症自然得愈(關於寒飲,尚有餘意,留待以後說明)。

基本信息

藥物組成

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棗10枚,粳米15克

藥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溫服 (成人常用劑量: 5劑)

詳細介紹

附子粳米湯,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腹中陰寒,則水飲不化,寒性收引,胃腸為之緊縮,水飲動盪,故雷鳴切痛,寒飲充斥上下,故胸脅逆滿,水飲在胃,故嘔。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嘔,兼祛寒飲,至於甘草,大棗,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熱力,使之綿長,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總之不過佐使之用,方中之義,大抵如此。

然而,某教科書附子粳米湯下有一醫案,煎服姜艾湯,嘔痛未少減,且加劇焉,後“處於砂半理中湯,黎明彭君倉卒入,謂服藥痛嘔如故,四肢且厥,勢甚危迫,最後醫者才用附子粳米湯為之治癒。我最初讀此醫案之時,便甚覺奇怪,前二次用藥,雖非附子粳米湯,但也大抵對證,尤其是砂半理中湯,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會病情加劇呢?後精思良久,方頓然醒悟。原來,本證寒與飲相併,附子子大熱,有似於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飲中,水與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無從施行,不僅附子,凡用熱藥皆是如此,且熱藥又逼迫寒飲,故病勢加劇。方中妙用,在於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為嚮導,引諸藥力達於水飲之中,如此則寒氣得祛,水飲得除,病症自然得愈(關於寒飲,尚有餘意,留待以後說明)。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過佐使之品,而竟入於方名,仲景於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中藥方劑之附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附子湯
附子粳米湯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圓
附子細辛湯
附子膏
附子蓯蓉丸
附子茴香散
附子蓽茇丸
附子補湯
附子赤石脂丸
附子酒
附子鹿角煎
附子鹿角霜丸
附子黃耆湯
附子黃耆草果飲
附術湯
附桂理中丸
附桂膏
附子大獨活湯
附子建中湯
附子方
附子木瓜煎丸
附子松脂膏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
附雄散
附子面
附子飲子
附子鱉甲湯
附子鹿茸丸
附子鹿茸煎
附子羌活散
附子白朮湯
附子硫黃散
附子茯苓湯
附子龜板湯
附術散
附子神曲丸
附梔煎
附桂二陳湯
附桂地黃湯
附桂姜術加熟地湯
附桂散
附桂湯
附子理苓湯
附桂理陰煎
附子蒸劑
附牛丸
附著散
附礬丸
附硫丸
附芎散
附子塞蟲孔丸
附子大建中湯
附子補中湯
附子大黃湯
附子天門冬散
附子山茱萸湯
附子理陰煎
附子當歸丸
附子振陽湯
附子摩頭散
附子散
附子敗毒湯
附子木瓜丸
附子續命湯
附子木香丸
附子都氣丸
附子枳實丸
附子綠豆湯
附子瀉心湯
附子塗敷方
附子塗腳方
附子溫中丸
附子溫中湯
附子溫經湯
附子灸
附子煎
附子煮散
附子爆脾湯
附子豬肚丸
附子豬苓湯
附姜歸桂參甘湯
附姜歸桂湯
附薑湯
附姜白通湯
附子丁香散
附子烏雞丸
附子五味散
附子人參山萸肉方
附子倉米湯
附子六一湯
附子六物湯
附子養氣湯
附子化毒湯
附子升降湯
附子半夏湯
附子四逆湯
附子回陽散
附苓丸
附虎四斤丸
附豆丸
附子除濕酒
附香丸
附龍丸
附子地黃散
附蒼湯
附子麻黃湯
附子飲
附子八物湯
附子粥
附子六合湯
附醋湯
附子餅
附子丸
附香散
附骨湯
附桂紫金膏
附子防風散
附子五苓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