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煎

附子煎,中醫方劑名。出自《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一。具有溫散寒濕,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

基本信息

組成

大附子(重八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十片,同生薑、米泔淹一宿,去姜,薄片切,焙乾)一枚,防風一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漢防己、白朮各半兩,乳香二錢(別研)。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入乳香拌勻,好酒煮糊為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功用

溫散寒濕,活血通絡。

主治

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

方義

附子辛熱有毒,通十二經脈,溫經助陽,散寒除濕。《本經》謂其主“寒濕痿臂,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生薑、米泔炮製,旨在減其燥烈及毒性,並可增其溫散開痹之功。防己、防風並用,祛風利濕,宣痹通絡;白朮健脾燥濕,配附子溫散寒濕;骨碎補補肝腎,堅筋骨,理氣血;乳香辛散溫通,活血止痛,舒筋通絡。合而共成溫散寒濕,通絡除痹之功。

附方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五兩,黑豆(洗)一升,防風(去叉)三兩

用法:以上四味,將三味銼細,並黑豆酒斗五升,煮候豆爛,去滓取汁,更用天麻芎勞各五兩為散,與前豆藥汁同煎如稀場每服一匙,空心熱湯或溫酒調下

主治:柔風四肢不收,腹中拘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訶黎勒皮、甘草(銼)、牛膝(切)各一兩,硫黃(舶上者,碎)、茴香子(炒)、乾薑各半兩

用法:先將硫黃、甘草納絹袋扎頭,次將諸藥粗搗銀石器內,以水一斗,慢火同煎,不得入生水,頻看,候煎至一大碗汁,取出濾去滓,分作四盞。每日空心一盞,溫米飲調下,即用飯壓之。如欲丸,除甘草不用,將諸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薑鹽湯送下

主治:脾腎虛冷,臍腹冷痛,大便時泄,,腹脹羸瘦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烏頭各六兩,乾薑、當歸、桂各五兩,檳榔十兩,赤石脂八兩,蜀椒四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主治:冷氣及瘀血心痛兼癥塊

出處:《雞峰》卷十一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附子煎專治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大附子一枚,重八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十片同生蔞、米泔淹一宿,去姜,薄片切,焙乾,防風一兩,骨碎補半兩,去毛,炒漢防己,白朮各半兩,乳香二錢,別研。右為細末,入乳香勻拌,好酒煮糊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中藥方劑之附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附子湯
附子粳米湯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圓
附子細辛湯
附子膏
附子蓯蓉丸
附子茴香散
附子蓽茇丸
附子補湯
附子赤石脂丸
附子酒
附子鹿角煎
附子鹿角霜丸
附子黃耆湯
附子黃耆草果飲
附術湯
附桂理中丸
附桂膏
附子大獨活湯
附子建中湯
附子方
附子木瓜煎丸
附子松脂膏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
附雄散
附子面
附子飲子
附子鱉甲湯
附子鹿茸丸
附子鹿茸煎
附子羌活散
附子白朮湯
附子硫黃散
附子茯苓湯
附子龜板湯
附術散
附子神曲丸
附梔煎
附桂二陳湯
附桂地黃湯
附桂姜術加熟地湯
附桂散
附桂湯
附子理苓湯
附桂理陰煎
附子蒸劑
附牛丸
附著散
附礬丸
附硫丸
附芎散
附子塞蟲孔丸
附子大建中湯
附子補中湯
附子大黃湯
附子天門冬散
附子山茱萸湯
附子理陰煎
附子當歸丸
附子振陽湯
附子摩頭散
附子散
附子敗毒湯
附子木瓜丸
附子續命湯
附子木香丸
附子都氣丸
附子枳實丸
附子綠豆湯
附子瀉心湯
附子塗敷方
附子塗腳方
附子溫中丸
附子溫中湯
附子溫經湯
附子灸
附子煎
附子煮散
附子爆脾湯
附子豬肚丸
附子豬苓湯
附姜歸桂參甘湯
附姜歸桂湯
附薑湯
附姜白通湯
附子丁香散
附子烏雞丸
附子五味散
附子人參山萸肉方
附子倉米湯
附子六一湯
附子六物湯
附子養氣湯
附子化毒湯
附子升降湯
附子半夏湯
附子四逆湯
附子回陽散
附苓丸
附虎四斤丸
附豆丸
附子除濕酒
附香丸
附龍丸
附子地黃散
附蒼湯
附子麻黃湯
附子飲
附子八物湯
附子粥
附子六合湯
附醋湯
附子餅
附子丸
附香散
附骨湯
附桂紫金膏
附子防風散
附子五苓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