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獅子柱頭

阿育王獅子柱頭

阿育王獅子柱頭是砂石的,高2.1米,約公元前273年,現收藏於印度薩那拉特考古博物館。

簡介

阿育王獅子柱頭 砂石,高2.1米,約公元前273年,現收藏於印度薩那拉特考古博物館。
印度是四大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並列為古代世界三大文化體系。印度的藝術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大約5000年左右的歷史,它內容廣泛,形式豐富,獨具特色,又自成體系,對亞洲其他各國的藝術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由於持續的外族入侵、複雜的人種和宗教的更迭,印度的藝術也體現出錯綜複雜的意識形態,經歷了一個風格演變的過程。由於宗教在古代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印度的藝術本質上基本是宗教的。在伊斯蘭教入侵以前,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印度美術也被分為佛教美術和伊斯蘭教美術。

歷史淵源

公元前322 年,印度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建立起來,歷史上稱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時代,佛教被尊為國教,佛教美術因而也日趨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築物以銘記戰功和宣揚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獨石紀念碑式圓柱,這些圓柱頂部柱頭都是用單獨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顯是將波斯、希臘雕刻法與本國傳統結合的產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這尊《阿育王獅子柱頭》。
這尊雕塑出土於薩拉納特,原本是一根高約12.8米的獨石圓柱的柱頭,柱身已經斷裂,但柱頭保存完好。這是四隻一組的圓雕獅子,背靠背,頸脊相連,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圓鼓型的頂板之上,頂板四周雕刻有浮雕大象、奔馬、瘤牛和老虎四隻小動物,兩兩用法輪隔開。再下面是鐘形的倒垂蓮花雕飾,整齊而華麗。四隻雄獅輪廓鮮明,均衡對稱,頭頸和胸部的鬣毛如火焰般排列,眼睛呈三角形,流露出古代波斯文化影響的痕跡;整個雄獅威武雄壯,強勁有力。雕刻這一雕像採用的是淺褐色的楚那爾砂石,表面高度磨光,象鏡面一樣光滑、圓潤,如玉石般透明,增強了整個作品既粗獷又細膩、既雄渾又柔和的審美效果。原來石獅的背上駝有代表佛法的大法輪,但以遺失。
這尊雕塑顯示了古代印度藝術家們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時也體現了古代印度廣為吸收外來藝術語言豐富民族文化的特點。阿育王石柱柱頭是印度藝術史上的里程碑,為後世的印度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阿育王獅子柱頭

砂石,高2.1米,約公元前273年,現收藏於印度薩那拉特考古博物館。

印度是四大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並列為古代世界三大文化體系。印度的藝術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大約5000年左右的歷史,它內容廣泛,形式豐富,獨具特色,又自成體系,對亞洲其他各國的藝術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由於持續的外族入侵、複雜的人種和宗教的更迭,印度的藝術也體現出錯綜複雜的意識形態,經歷了一個風格演變的過程。由於宗教在古代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印度的藝術本質上基本是宗教的。在伊斯蘭教入侵以前,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印度美術也被分為佛教美術和伊斯蘭教美術。

公元前322年,印度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建立起來,歷史上稱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時代,佛教被尊為國教,佛教美術因而也日趨繁盛。阿育王修建了大量的建築物以銘記戰功和宣揚佛法,其中包括大量的獨石紀念碑式圓柱,這些圓柱頂部柱頭都是用單獨完整的岩石雕刻而成,明顯是將波斯、希臘雕刻法與本國傳統結合的產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這尊《阿育王獅子柱頭》。

這尊雕塑出土於薩拉納特,原本是一根高約12.8米的獨石圓柱的柱頭,柱身已經斷裂,但柱頭保存完好。這是四隻一組的圓雕獅子,背靠背,頸脊相連,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圓鼓型的頂板之上,頂板四周雕刻有浮雕大象、奔馬、瘤牛和老虎四隻小動物,兩兩用法輪隔開。再下面是鐘形的倒垂蓮花雕飾,整齊而華麗。四隻雄獅輪廓鮮明,均衡對稱,頭頸和胸部的鬣毛如火焰般排列,眼睛呈三角形,流露出古代波斯文化影響的痕跡;整個雄獅威武雄壯,強勁有力。雕刻這一雕像採用的是淺褐色的楚那爾砂石,表面高度磨光,象鏡面一樣光滑、圓潤,如玉石般透明,增強了整個作品既粗獷又細膩、既雄渾又柔和的審美效果。原來石獅的背上駝有代表佛法的大法輪,但以遺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