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今啟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簣(kuì)(求位切)。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基本信息

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通俗的講就是:對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徹底、客觀及巨觀地去認知,產生正確的理解,從而處理問題,得出的圓滿結果所顯現出的智慧!

破除個體觀念,從,我、人、大家、整體,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也叫換位覺知,圓滿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換位覺知及整體概念就有不同的級別,有羅漢,菩薩,佛(終極覺悟者)。所謂的整體概念就比如國家,地球,宇宙,終極是包容宇宙的虛空。

佛教認為智慧不是思考出來的,和西方哲學不同。西方認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達到的巨觀是要消除這個“我”的定義和概念後產生整體。甚至最終覺悟每個個體之間的銜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沒有, 但覺悟者明白他們自性相同沒有差別。

詳細介紹

術語解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佛學常見辭彙 - 陳義孝編]

詳解字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云: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

孤山疏云: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三智也。

發軫云: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

裴相國云: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

故華嚴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三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淨圓明妙心,為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染,智無所淨,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為自心。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體,如肇師云: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無形相、無為。云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云何無為?無生住滅故。

裴相國云: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復,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性含萬德故,在聖不為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為失。然欲發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為宗要。

故華嚴海雲比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一切群匯(音謂),本無生死,妄風飄鼓,汨(音骨)沒苦海。今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為船筏。此起悲心拔眾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淨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啟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簣(kuì)(求位切)。崇德廣業,不倦終之(余昔住大覺時,有王仁林垂訪,

問曰:佛道若雲易成,經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雲難成,安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如回向際,便成無上菩提)。

[翻譯名義集 - 宋·普潤法雲]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出處例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