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特·史懷哲

阿爾貝特·史懷哲是一名著名的醫生,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基本信息

阿爾貝特·史懷哲

人物介紹

阿爾貝特·史懷哲
1875.1.14—1965.9.4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神學家醫生以及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在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深切思考人類的命運,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的命題。那時的歐洲,處於兩種思想的征戰之中:一種是反對古典歐洲文化的尼采的思想,尼采認為真正的文化倫理只能是對生活的自豪和勇敢的肯定,「超人」不受「奴隸道德」的約束,「超人」信奉「強力意志」的「主人道德」,此思想的變種有馬克思主義列寧││史達林主義毛澤東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而另一種是從基督教││東正教傳統中誕生的托爾斯泰的思想,托爾斯泰認為愛比暴力更有力量,質樸的虔誠和人道主義的原則才是改變世界的動力,人應當以弱者的姿態過一種有道德感的生活,托爾斯泰主義深刻地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德.金以及曼德拉。史懷哲選擇了托爾斯泰的道路,為了回響尼采對歐洲傳統的挑戰,他致力於發現提出一種深刻而廣博的倫理文化,這就是「敬畏生命的倫理學」。
史懷哲接受上帝的呼招,去非洲為苦難的黑人進行醫療工作,他認為自己的道路不是深入「黑暗的心臟」,而是一段實踐上帝之愛的天堂之旅。史懷哲指出:「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它生命。對他來說,善是保持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史懷哲是這一原理的發現者和實踐者,他與特蕾莎修女一樣是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上兩個活生生的聖徒。在我看來,史懷哲所倡導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正是解決中國症狀的「對症良藥」││無論是國學、祭孔、拜黃帝陵的鬧劇,還是官方在社科院創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絕望的掙扎」,都無法讓中國起死回生。
今天我們缺少的不是金錢、資源、技術和思想,而是愛,正像史懷哲所指出的那樣:「人必須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這些能想像的德行:愛、奉獻、同情、同樂和共同追求。」深陷在惡性循環的、「GDP優先」的經濟發展觀之中的中國,最缺乏的是敬畏我們的生命本身。對於一名官員來說,關心能源問題除了可以獲得巨額利益(「紅頂商人」形象已無法遏制)之外,能源還是實現該地區GDP高速增長的先決條件。一個地方官員不會一般因為幾起礦難而被免職(除非該礦難的後果極其嚴重),相反他會因為該地區GDP增長不足而失去在官場升遷的機會。於是,煤礦這種「黑色的金子」便成為無形殺手,吞噬了無數勞動者的生命。沒有人為這些死難者舉行盛大的葬禮,他們的死亡正如他們的生命一樣卑微。
今天的中國是尼采的中國,是「狼圖騰」的中國;而不是托爾斯泰的中國和史懷哲的中國。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我們必須像史懷哲所說的那樣,「變成另外一種人」,以另一種倫理觀念來組建我們的社會,以另一種倫理觀念來處理我們與其它同類、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關係││「由於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我們與宇宙建立了一種精神關係。我們由此而體驗到的內心生活,給予我們創造一種精神的、倫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這種文化將使我們以一種比過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動於世。由於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我們成了另一種人。」

評價

無論如何,許多人畢竟有一顆毀壞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則他們就從來不會認識到史懷哲質樸的偉大。
——愛因斯坦《質樸的偉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