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蜜蜂

阿壩蜜蜂

阿壩蜜蜂(學名:Apis cerana abanisis)是蜜蜂科蜜蜂屬的一種中型蜂類,也是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工蜂初生重80 mg,成熟後體長12.00 - 13.50 mm;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不同類型的成員有著些許體型特徵的差異。處於野生、半野生或家養狀態,阿壩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圍有高原、高山與其它亞種繁衍地域隔離,經過長期進化繁衍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然種群。分蜂性弱,為主要的傳粉昆蟲。原產於四川阿壩州的馬爾康,四川、青海、甘肅有分布。

基本信息

體形特徵

工蜂初生重80mg,成熟後體長12.00-13.50mm,巢房內徑4.9-5.1mm,吻總長5.45±0.08mm;前翅長9.04±0.13mm,寬3.15±0.05mm;第3+4背板長4.21±0.110mm,第4背板突間距4.46±0.14mm;肘脈指數4.06±0.57;第3、4腹節背板黃色區很狹,黑色帶超過2/3;足及腹部呈黃色,小盾片棕黃色或黑色。

生活習性

阿壩蜜蜂的自然生存地周圍有高原、高山與其它東方蜜蜂亞種繁衍地域隔離,阿壩蜜蜂經過長期進化繁衍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自然種群。分蜂性弱,極少發生遷徙,蜂王產卵趨勢穩定,最大群勢3千克,能維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產性能高。 處於野生、半野生或家養狀態。在自然界中,蜂群棲息在樹洞、岩洞等隱蔽場所,造復脾。雄蜂幼蟲巢房有2層突起的封蓋,內蓋呈尖笠狀凸起,中央有氣孔,蛹成熟時露出內蓋。工蜂在巢口扇風時,頭向外,起到鼓風機的作用。採集半徑1000-2000m。對蠟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抗美洲幼蟲病和白堊病。為大蜂蟎原寄主,但具抗蟎(大、小蜂蟎)能力,而且飛行靈活,善避胡蜂捕害。產卵有節,消耗省。個體耐寒性強,適應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地理分布

原產於馬爾康,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雅礱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壩、甘孜兩地區;青海東部和甘肅東南部也有分布。

養殖方法

術語定義

蜜源供給蜜蜂採集花粉、花蜜的植物的總稱。
主要蜜源 數量多、面積大,能生產商品蜂蜜或花粉的蜜源。
輔助蜜源 對蜜蜂生活和繁殖起作用的蜜源。
流蜜期 有一種或一種以上主要蜜源開花,蜂群能生產商品蜂蜜或花粉的時期。
蜜蜂飼料 根據蜜蜂的營養需求和飼養標準配製的供蜜蜂取食的飼料。主要有蜂蜜、飼料糖、花粉和花粉代用品等。
繁殖期 以繁殖成蜂為主,蜂群群勢不斷擴大的時期。
子脾 巢房內以蜜蜂卵、幼蟲、封蓋蛹為主的巢脾。
蜜粉脾 巢房內無蜂子,且以蜂蜜、花粉為主的巢脾。
被合併群 失王24h以上,預備合併入其他蜂群的無王蜂群。

基本條件

養蜂場要求養蜂場必須避開人員、牲畜活動頻繁及存放或噴灑對蜜蜂有害農藥的場所。養蜂場周圍空氣品質符合GB3095中環境空氣品質功能區二類區要求。要求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開闊安靜及小氣候適宜的場地。附近有供蜜蜂採集的水源,水質符合NY5027的要求。周圍3km內無西方蜜蜂場,無以蜜、糖為生產主要原料的食品廠,無化工廠和農藥生產廠。3km範圍內具備豐富的蜜粉源。定地蜂場附近至少要有兩種以上主要蜜粉源和種類較多、花期交錯的輔助蜜粉源。蜜粉源缺乏期,半徑5km範圍記憶體在有毒蜜粉源植物開花時,將蜂場轉移。每天清理巢前死蜂和雜草。

蜂箱與蜂機具阿壩蜜蜂蜂箱符合GB3607-83的要求。蜂箱與蜂機具的衛生消毒按DB51/353中養蜂用具的衛生消毒方法進行。

飼料蜜蜂飼料須經過滅菌處理。被蜜蜂病原體或其他污染物污染的蜜蜂飼料禁止飼餵蜂群。蜜蜂飼料禁止添加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使用的抗氧化劑、防霉劑、激素等。

基礎管理

蜂箱排列與移動根據地形、地物分散擺放蜂箱,相鄰蜂箱的巢門方向錯開45°以上;蜂箱箱底四角用短木樁支起,離地面約30cm,箱後底比前底高3cm-5cm。轉地放養的排列以2箱一組,組距80cm-100cm;組內的兩個蜂箱巢門錯開45°以上。蜂箱安置好後不能隨意移動。需要變動位置時,以每日50cm距離逐漸移動;改變巢門方向以原地每日鏇轉45°以內進行。蜂群檢查全面檢查:氣溫15℃以上,晴朗無風時,開箱察看蜂群的巢內情況。

局部檢查:氣溫8℃以上,對蜂群不定期的、針對性的抽查。檢查內容為蜂王是否健全,群內是否產生王台,蜂子發育,飼料貯備,蜂脾比等單項或多項內容。

箱外觀察:觀察蜂箱巢門前工蜂活動及死蜂情況,對蜂群進行判斷。

巢脾布置卵蟲脾放置在中央,兩側依次放封蓋子脾和蜜粉脾。繁殖期加入的空脾放置在卵蟲脾之間;流蜜期加入的空脾放置在外側。早春和晚秋蜂多於脾;繁殖期蜂脾相稱;流蜜期脾略多於蜂。

蜂王誘入直接誘入:流蜜期當採集蜂大量外出時,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門或巢脾一角。

間接誘入:把蜂王放入誘入器中,扣在被介紹蜂群的子脾邊角,1d~2d後工蜂不再緊圍誘入器時,將蜂王放出,取出誘入器。

人工分群單群分蜂:把一群蜂的工蜂,子脾和蜜粉脾分為兩群,新分群誘入1隻新蜂王。

混合分群:從2群以上的蜂群中帶蜂提出子脾和蜜粉脾置放在1個新蜂箱內,誘入1隻新蜂王

蜂群合併直接合併:氣溫20℃以上,外界蜜源豐富時,把被合併群連蜂帶脾直接提入其他蜂群的蜂箱內另一側,待二群工蜂互相飼餵時,調整巢脾合併成1個新蜂群。

間接合併:晚上把被合併群連蜂帶脾提入其他蜂群的蜂箱內另一側,中間用鐵紗隔板或有小孔的紙張與原蜂群隔開,24h後撤去鐵紗或紙張,調整巢脾組成1個新蜂群

人工飼餵補足飼餵:當蜂群貯蜜不足時對蜂群飼以濃糖液。糖:水=2:1,用文火化開,冷卻。每天晚上灌入蜂群飼餵槽,飼餵量以蜂群當晚能搬盡為準,連餵3d。

獎勵飼餵:以稀糖液對蜂群進行少量多次的飼餵。糖:水=1:1.5.一次餵量50g~100g,隔天飼餵。

飼餵花粉:蜂群繁殖期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內貯存花粉不足時,將花粉加水混合,揉成薄餅狀或條狀,放在框樑上供蜜蜂採食。

蜂群保溫蜂箱外保溫:蜂箱緊靠,下鋪墊稻草,上蓋稻草簾和防雪物,兩蜂箱之間的空隙用稻草塞緊。

蜂箱內保溫:在隔板外加保溫框或塞入稻草等保溫物,副蓋上加草簾。

安礎造脾 將巢框穿上23#-24#不鏽鋼絲,把巢礎放入巢框,然後把巢框連同巢礎平放在埋線板上,用埋線器把不鏽鋼絲嵌入巢礎製成巢礎框。把巢礎框插在蜜脾與子脾之間,待造成半巢房時,換到蟲卵脾之間,讓工蜂繼續修造並供蜂王產卵。

保存巢脾 將需要保存的巢脾集中存放在空蜂箱內,用紙糊嚴蜂箱上的縫隙和紗窗,拔出巢門擋,在瓦片上放硫磺並點燃放入箱內,然後封閉巢門進行熏殺。15d後再熏殺-次,然後封閉巢門,放陰涼乾燥處保存待用。

人工育王

主要工具 移蟲針,蠟碗棒,育王框隔王板等。蠟碗棒選用硬木製作,長100mm,蘸蠟的圓端直徑為9mm,距離圓端10mm處的直徑為10mm。 時間和條件 外界有豐富蜜粉源;處女王交尾期有晴朗的天氣,氣溫在15℃以上,有大量的適齡雄蜂;群勢在8框以上的育王蜂群。育王群與父群、母群的選擇

群勢能維持8框以上,生產性能高,蜂王產卵力強,抗病力強、分蜂性弱、盜性弱、認巢能力強、清巢能力強、性情溫順。

雄蜂的培育 在人工移蟲前20d開始培育雄蜂。

育王群組織與管理 用隔王板把蜂群分為育王區和繁殖區。蜂王留在繁殖區內,育王區內放蜜粉脾和幼蟲脾,育王區占原巢門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暫時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後再誘入繁殖區。移蟲後,連續獎飼至王台封蓋,注意防止盜蜂。安台和移蟲 育王框上安放人工台基,台與台距離20mm~30mm。移入24h以內的幼蟲。移蟲後立刻放入育王區。次日,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內的幼蟲,再從母群移入18h~24h的幼蟲。

組織交尾群 在複式移蟲後第10d進行。每個交尾群用1框有幼蜂開始出房的封蓋子脾和1框蜜粉脾帶蜂組成。

誘入王台 組織交尾群的第2d,選取粗壯和端正的王台,加上王台保護器,直接放入交尾群內。王台誘入的第3d檢查出房的處女王,除掉有缺陷的處女王,重新誘入王台。檢查新王 在處女王出房的第15d,檢查新蜂王的情況。淘汰不合格的新蜂王。

階段管理

春季管理調群緊脾:從強群中調蜂補充給群勢較弱的蜂群,使全場蜂群群勢基本一致;每群蜂只留1張脾,多餘的巢脾抽出保存。
飼餵促繁:按獎勵飼餵和飼餵花粉的方法進行。
加脾擴巢:當蜂群內的子脾開始封蓋,蜂王無空巢房產卵時,加入1張巢脾。依此類推加入巢脾供蜂群增長需求。拆除保溫:隨著氣溫的升高和蜂群的強壯,可逐步拆除內保溫和外保溫。
強弱互補:經過1個~2個繁殖周期後,蜂群之間會出現群勢強弱不均。需將強群老熟封蓋子脾調給弱群,並將弱群的幼蟲、卵脾調給強群。
加礎造脾:外界有豐富的蜜粉源,氣溫在15℃以上,蜂巢內出現白色蠟鱗和贅脾時,蜂群群勢4框以上時進行。方法同5.8。
強盛階段維持強群:經常保持7張脾,6框蜂以上群勢,及時淘汰劣王、老王,保持飼料充足。
預防和解決分蜂熱:進行造脾、用新王換老王、模擬分蜂、調走封蓋子脾、調入幼蟲脾。生產蜂產品:利用豐富蜜源生產蜂蜜、蜂花粉等蜂產品。
秋繁階段培育越冬蜂:選擇有充足蜜源的場地放置蜂群。發生蜜壓卵圈時,及時把子脾上的貯蜜取出,擴大產卵圈,用空脾調換大蜜脾,保證蜂王有產卵的空房;同時進行獎勵飼喂,促進蜂王產卵。
貯備越冬飼料:在最後一個蜜源流蜜期,每群蜂選2張~3張封蓋蜜脾提出作貯備越冬飼料。對飼料不足的蜂群進行補足飼餵。方法同5.7.1。
囚王斷子:在當地最後一個蜜源結束前10d,擴大蜂路至12mm-15mm。同時用扣王籠將蜂王囚在中央巢脾的中上部使蜂王停止產卵。
越冬階段越冬場地:選擇乾燥、避風、避陽,安靜的場地放置蜂群。檢查飼料:越冬中期,檢查貯蜜情況。貯蜜不足的補充封蓋蜜脾。

生產群組織與管理

生產群組織培育採集蜂:在當地主要流蜜期前40d開始到流蜜期結束前30d停止.方法同7.1.10。
組織生產群:在流蜜期15d前,從輔助群提取封蓋子牌補充到生產群。
準備巢脾:在主要流蜜期前清理貯備的空巢脾備用。
生產群管理調整蜂群:在蜜源初花時,將蟲卵脾放在蜂巢中部,封蓋子牌放在外側,兩邊各加入1個空巢脾。
限子保產:當主要蜜源花期較短且以後沒有主要蜜源時,在流蜜期前10d開始限制蜂王產卵,直至蜜源結束。

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 按照GB19168-2003蜜蜂病蟲害綜合防治規範執行。

傳染性病害:蜂群發生傳染性疾病時,必須立即報告當地動物檢疫單位。同時逐群檢查蜂群,根據檢查結果分別進行焚燒或深埋、隔離治療、預防性給藥等處理。

非傳染性疾病:蜂群發生非傳染性病害時,及時查清情況找準病因,然後針對性地清除病源。

用藥要求:治療蜂病按NY5138中規定的藥物和劑量用藥。嚴格執行休藥期。使用過藥物的蜂群,生產蜂蜜前徹底清除巢記憶體蜜。主要病蟲害防治中蜂囊狀幼蟲病:5日齡~6日齡幼蟲死亡。死亡幼蟲頭部上翹,黃白色,無臭味;用鑷子拉出如同小囊,內含液體,末端積聚有透明的液 滴。成蜂表現不安,易離脾,出勤少。嚴重時蜂群棄巢逃亡。多發生在春夏之間。防治上採用抗病群育王,加強保溫,密集群勢,補充飼料,清除病害子脾。

歐洲幼蟲腐臭病:2日齡-3日齡幼蟲死亡。蟲屍由蒼白色到淺黃而腐爛,有酸臭味,最後逐漸乾枯於巢房底,易挑出。嚴重時蜂王停止產卵,工蜂出巢減少甚至棄巢逃亡。用土黴素治療,每十框蜂用藥125mg,將土黴素研磨成細粉,用少量糖漿化開,然後拌入花粉中飼餵蜂群,餵量以蜂群兩天能吃完為準,三天一次,連餵三次。無病群不餵藥。餵過藥的蜂群取的第一次蜂蜜不能作為商品蜜,並且第一次取蜜必須取淨巢內所有蜂蜜。

巢蟲:鑽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並逐步向房壁鑽孔吐絲,形成分岔或不分岔的隧道。隨著幼蟲齡期的增大,隧道也增大。受害的蜜蜂幼蟲到蛹期不能封蓋或封蓋後被蛀毀,造成“白頭蛹”而死亡。防治上採取密集群勢,淘汰舊脾,定期清除蜂箱內壁、箱底等處的蠟屑蠟瘤,發現巢蟲及時捕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