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步槍

阻擊步槍

狙擊步槍,武器名,是指在普通步槍中挑選或專門設計製造,射擊精度高、距離遠、可靠性好的專用步槍。

簡介

狙擊步槍:指在普通步槍中挑選或專門設計製造,射擊精度高、距離遠、可靠性好的專用步槍。軍事上主要用於射擊對方的重要目標(如指揮人員、車輛駕駛員、機槍手等)。狙擊步槍的結構與普通步槍基本一致,區別在狙擊步槍多裝有精確瞄準用的瞄準鏡;槍管經過特別加工,精度非常高;射擊時多以半自動方式或手動單發射擊。

相關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到韓戰結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狙擊手使用的狙擊槍還是以M1903為主。到了越南戰爭開始時,由於 M1903 早已停產,零件補充困難,海軍陸戰隊決定重新評估選擇新的狙擊槍。這次評估除了槍之外,也同時評估了瞄準鏡。在 5 種步槍(雷明頓 M600、雷明頓 M700 ADL/BDL、Harrington and Richardson Ultra、溫徹斯特 M70、雷明頓 M700-40X )以及 7 種瞄準鏡中,終於選定以雷明頓的 M700-40X 和 Redfield 3X-9X Accu-Range 瞄準鏡做為正式狙擊系統,定名為 M40 狙擊槍。

早期的M40是木製槍托,在越戰時候暴露出種種問題。 越南氣候炎熱、濕度高,在這種條件下作戰,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其木質槍托,要經常清理自由浮動式槍管導槽,刮掉膨脹的木質,給槍托灌蠟密封,以減少木質槍托膨脹或收縮。各海軍陸戰師的裝備報告指出,從北方的胡志明小道到靠近峴港的55號丘陵,這一地區的整個地帶,只有少數M40步槍可以使用,而其他大部分步槍均從戰場上撤了下來進行維修。1969年6月,第1海軍陸戰師偵察狙擊分隊配發的82支M40步槍中,僅有45支投入戰鬥,其它22支因性能不可靠等問題被擱置一旁。

於是,陸戰隊在 1973 年越戰結束後開始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對 M40 的改良:首先採用了不鏽鋼槍管,以提高耐蝕性;接著改用玻璃纖維槍身以及溫徹斯特 M70 的扳機護弓及彈倉底板;更改良了瞄準鏡的底座;最後在 1977 年採用固定 10倍倍率的 Unertl 狙擊鏡(Sniper Scope)。這就是後來的 M40A1。不過 Unertl 狙擊鏡也只是過渡時期的裝備,當後來 Leupold 生產的 Ultra M3A 瞄準鏡成為美國軍方正式採用的瞄準鏡後,陸戰隊採用換修的方式,將損壞的 Unertl 狙擊鏡換成 Leupold。由於逐步替換,因此現在陸戰隊仍有少數 Unertl 在使用中。

1996年,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為現役的527支M40A1尋求替代品,設計新的狙擊步槍,這個方案的結果就產生了M40A3。M40A3同樣是以雷明登700為基礎,採用新的瞄準鏡座和護木,槍托為麥克米蘭A4槍托,可以調節槍托底板長度和貼腮板高度,M40A3發射改良的M118LR(遠距離)彈。生產M40A3的工廠仍然是M40A1的生產廠。現在,M40A3正逐步替代M40A1

M82A1半自動狙擊步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半自動發射方式。槍管短后座原理是著名槍械設計師白朗寧(John M. Browning)開發的,而巴雷特將這種原理改進使之適合作為肩射武器的自動原理。

M82A1的無托結構型(bullup)和結構圖,可以扛在肩上射擊。據說是為了對付阿富汗戰場上的直升機而決定改進的。護木前部有小握把,通常會配用光點瞄準鏡,以便捕捉運動目標。

軍規版M82A1M,海軍陸戰隊使用,主要做了一下改良:延長了M1913路軌的長度,使其能配合不同的光學瞄具、夜視以及熱能瞄具。可拆卸腳架及尖錐體的腳尖在尾托下方加上單腳支架,使槍手在長時間人物中節省體力快拆式提把 輕量化槍機上膛組件,減輕了500g 可調式鏡碼可拆式制退器,以便在戰場上更換槍管 新的後準星以適應軍方彈藥的長距離射程。

M95是對M90的進一步改進,外形尺寸上分別不大,準確分辯M90和M95,除了看槍身上的標記外,比較明顯的外形特徵就是拋殼口的形狀。M95的重量更輕,但據說主要的改進是在提高精度方面。

M98是巴雷特公司第一次生產出中口徑半自動狙擊步槍,導氣式自動方式,比賽級的高精度槍管,槍管前方有一個小型的V形制退器,機匣頂部有安裝瞄準鏡的RIS導軌。上機匣為鋁合金,下機匣為鋼製件,槍托為玻璃纖維材料,護木則是聚甲醛樹脂製品。

M82A1LW是輕量型(Light Weight)的M82A1,比標準型的M82A1輕約2.3kg,上機匣和兩腳架改為鋁質材料,槍機和機框質量減輕了約0.5kg,槍口制退器和一些小零件改由鈦合金製成品,在外觀上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輕型M82A1取消了原來的瞄準鏡座,改為一條延伸至護木前端的RIS導軌,可以安裝各類瞄準裝置。將標準型的M82A1更換一些零件就成了輕型狙擊步槍了。

HK公司不僅想占領軍用狙擊武器市場,還想占領警用狙擊武器市場。但G3/SG1不是最佳選擇,因為它始終是按軍用自動步槍要求設計的。而狙擊手則需要一種高命中精度的專門武器,在較遠距離上對付單個或數個目標。為此,HK公司在G3步槍的基礎上開發出專門的狙擊步槍PSG-1。PSG是德文“Pr?zisions schützen gewehr”的縮寫,意思是精確射擊步槍,重量超過八公斤。而PSG-1也的確是世界上最精確的半自動步槍,在300米的距離上它保證可以把五十發子彈全部打進一個棒球大的圓心!不過也是最貴的:單價約一萬美元,加上兩年後備零件和售後服務契約,非常昂貴。

PSG-1的槍膛是 4 條膛線的多角型膛壁,彈頭和槍管壁的摩擦減到最少,加上 650 mm 長的槍管,會有較高的槍口初速,有利彈道平直度的延伸。有一個人體工學的手把,扳機可以調整,扣發壓力只有 1.5 kg。槍托和貼腮片也可以調整,以配合射手的體型。另外它不使用一般的雙腳架,而是用一個特別的三腳架以求精確。它的標準瞄準鏡稍差,只有 6 倍功率,不過任何符合 NATO-STANAG 2324 規格的瞄準鏡也都能裝用。另外它還有一個特別裝置讓槍機上膛閉鎖時不發出聲響,增加隱密性。

MSG是德文“Militarisch Scharfschutzen Gewehr”的縮寫,意思是“軍用精確步槍”,而90即開始生產的1990年。 MSG90和PSG-1差別不大,為減輕重量,MSG90採用了直徑較小重量較輕的槍管,在槍管前端接一個直徑22.5mm的套管,看上去好像一個槍口制退器,但套管沒有任何制退或消焰的作用,只是為了增加槍口的重量,在發射時抑制槍管振動。另外,由於套管的直徑與PSG-1的槍管一樣,所以MSG90可以安裝PSG-1所用的消聲器。MSG90的塑膠槍托也比PSG-1的要輕,槍托的長度同樣可調,貼腮板高低也可以調整,槍管和槍托是MSG90和PSG-1區別的主要特徵。和PSG-1一樣,MSG90也可以選用兩腳架或三腳架支撐射擊,雖然三腳架更加穩定,但作為野戰步槍,兩腳架會比較適合。

SSG3000是SIG公司在1984年推出的,SSG3000與SSG2000都是鏇轉後拉式槍機,但SSG3000採用的是黑色麥克米倫(McMillan)玻璃纖維槍托,而SSG2000則是胡桃木槍托。兩支槍在外形上的最大區別是SSG3000在槍身兩側有開槽。根據軍方和警方的設計要求,SSG3000是模組式構造,主要的零部件都可以快速更換。SSG3000有一個可卸彈匣,5發子彈呈單排排列,而不是時下流行的雙列式。SSG3000在槍管上固定有一根帶子,這條布帶主要的作用是防止發熱的槍管在瞄準鏡前方產生熱浪而彷礙射手的精確瞄準,在SSG2000和SG550 Sniper上都有相同的設計。瞄準鏡是變倍式的3.5-10×40mm Vari-X III瞄準鏡。

AWP重6.5公斤左右, 有多種口徑版本, 通常軍隊使用的是北約7.62*51口徑彈, 彈丸形狀與全彈長度與俄式7.62*39中間威力步槍彈不能通用AWP的生產廠家英國精密儀器製造公司根據AWP發展出使用12.7*99重機槍彈的AW50重狙槍, 看上去就象AWP放大版, 但尺寸重量都大了的AWP, 但外觀最大的分別是巨大的彈匣和同樣不會被忽視的巨型槍口制退器. 槍枝重達16公斤以上。

1999年推向市場的巴雷特M99系列狙擊步槍,是巴雷特火器公司12.7mm狙擊步槍家族的最新成員,其別名是BIG SHOT,取英文“威力巨大,一槍斃命”之意。許多槍迷都是從巴雷特的開山之作M82而喜歡上大口徑狙擊步槍的。經過將近20年的成功商業運作,巴雷特大口徑狙擊步槍的設計水平日臻成熟,M99系列狙擊步槍就是其最新產品的代表作。

巴雷特M99系列由M99和M99-1組成,兩者在外形上極其相似,儼然一對同胞兄弟,惟一的區別就是後者為滿足市場的多種需求,將槍管略有縮短,使全槍顯得更加緊湊,攜行更加方便。而M99的槍管比較長,彈頭初速高、精度好,打擊遠距離目標是其長項。

M99系列採用多齒剛性閉鎖結構,非自動發射方式,即發射一發槍彈後,需手動退出彈殼,並手動裝填第二發槍彈。該系列使用12.7×99mm大口徑白朗寧機槍彈,必要時也可以發射同口徑的其他機槍彈,主要打擊目標是指揮部、停機坪上的飛機、油庫、雷達等重要設施。

由於該槍採用剛性閉鎖,即在還沒有人為開鎖之前,槍管以及機匣里的槍機可以看作是剛性連線,彈頭飛出槍口時,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可知,整個槍(包括槍機與其他不可動機件)是作為一個整體向後運動的,全槍的向後衝力(相當於射手肩部所承擔的後坐力)較同類非自動結構的後坐力大得多。如果不採取減小後坐力的措施,射手則很難承擔如此大的後坐力。為此M99系列採用了高效的緩衝器,有效地減小後坐力,使之達到射手可以承受的範圍。

由於M99採用的是剛性閉鎖,能夠有效地避免全槍射擊時產生的振動對射擊精度的影響,但其負面的影響就是射擊時由於槍機固定不動,彈殼對槍機的作用力來得更大更猛。由於大口徑槍彈的能量較小口徑槍彈的能量大幾十倍,所以對槍機壽命以及構件的破損也有較大的影響。鑒於此,該槍的閉鎖結構由以前M82的三齒閉鎖改為多齒閉鎖,增大槍機與節套的有效接觸面積,使後坐力有效地分散在槍機的受力面上,避免槍機及機匣受損,彌補了由於採用剛性閉鎖所帶來後坐力較大的缺點。

M99價格低廉,精度卻絲毫不馬虎,在2001年國際大口徑狙擊步槍射擊比賽中,M99曾創造了世界記錄:915m距離,5發射彈的彈著點均在104mm直徑的圓內。

M99從外形上看與早期的M82十分相似,但事實上在許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首先,M99是非自動方式,而M82則是半自動方式。其次,槍機閉鎖結構不同,M99採用多齒閉鎖,而M82則採用三齒閉鎖。第三,M99的機匣採用一體化鋁合金製造,而M82的機匣先由鋼材製成上下兩部分,然後再連線在一起。此外,M99的槍管外部沒有刻槽,槍管口部配有高效的膛口裝置。其瞄準裝置方面則去掉了專用導軌,取而代之的是機匣上部的皮卡汀尼導軌。這種導軌已成為一種新的被多國認可的軍用標準,其優點是可快速安裝和拆除多種備有標準接口的瞄準鏡,並且每次安裝後只需進行很小的零位調整。

M99外形美觀莊重,結構簡單,只要拔下3個快速分解銷,就可以完成不完全分解,修理和保養十分方便

巴雷特系列的創始人羅尼·巴雷特從1980年代就開始研製半自動大口徑狙擊步槍,當時惟一的要求就是使該槍的彈膛能適應大威力12.7mm白朗寧機槍彈,1982年產品問世,並以他的名字和年份命名為巴雷特M82。該槍不僅解決了槍彈的匹配問題, 而且在減小後坐力的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精度也不錯。接下來巴雷特繼續在M82 基礎上,於1986年推出M82的改進型M82A1,1988年瑞典軍方採購了100多支此槍,這是巴雷特的第一筆生意。接下來的1990~1991年間,美國海軍陸戰隊為適應海灣戰爭的戰場形式購買了125支,同時空軍和陸軍也開始訂購。M82A1在伊拉克戰場的出色表現,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大口徑狙擊步槍的重要性,巴雷特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作為軍警裝備,M82的市場遍及美國、英國等30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還經常作為12.7mm大口徑遠距離狙擊比賽用槍活躍在世界各地。

隨著時間的考驗和創新的設計,巴雷特M82已成為大口徑狙擊步槍中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的代表作,自從20年以前推出半自動狙擊步槍M82後,巴雷特火器公司就被譽為12.7mm口徑狙擊步槍行業的領頭羊,越來越多的部隊和執法部門均意識到,在特殊的環境中擁有大口徑狙擊步槍的重要性。

巴雷特M82開創了大口徑狙擊步槍可以抵肩射擊的先河,據稱M82射擊時,槍托對射手肩部的後坐力可以降到12號獵槍的水平,這在全世界的槍迷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直接的結果就是M82點燃了12.7mm大口徑槍彈的商業貿易之火, 因為在這之前,使用如此大口徑的步槍抵肩射擊真的是一件很畏懼的事,因此私人購槍的人並不多,彈藥市場也幾乎僅局限于軍隊執法部門。現在隨著槍迷的逐漸增多,他們對彈藥的需求反而成為市場的主流

繼M82A1之後,巴雷特公司推出了的M82A2,其設計初衷是專門為打擊直升機提供一支廉價的肩射武器,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為抵肩對空射擊而設計了特製的槍托,但因種種原因沒能批量生產,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嘗試。

M82家族最後一個版本就是M82A3,和M82A1相比,M82A3加長了機匣上的導軌長度,以能安裝更多的瞄準鏡,另外膛口裝置和三角架的質量也有所減輕。

M90則是在M82的基礎上,套用戶的要求而做了較大改動的發展型,一些用戶更喜歡每一發槍彈都是手動裝填,而不是半自動。於是M90改變成純粹的非自動發射,同時長度減少了30mm,質量有所減輕,結構更加緊湊,但射擊精度並沒有降低。對看中精度和耐用性,而對射速要求不是太高的選手來說,M95是一個不錯的替代品,它是在M90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扳機和握把向槍口方向移動了25mm,拉機柄頭部折向右下方,操作時更加順手方便,同時彈膛表面鍍鉻,減小了抽殼阻力,提高了防腐性能。

很多人對各種巴雷特狙擊步槍讚不絕口,甚至有報導說,它可以精確命中 2500m處的人形目標,實際上即使採用更高精度的比賽用彈也幾乎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結果的。根據彈道曲線分析可得:在1500m處,4m/s側風的影響下,彈頭左右方向偏移達到3m,對1000m目標射擊時,彈道曲線的最高點(彈道高)距槍口所在水平面距離為2m,以如此反算到2500m處,彈著點散布應在 10m範圍內,沒有一定的運氣因素是很難擊中如此遠距離的人形目標,因此更談不上精確命中了。

M88還有一種配5發彈匣的改進型“Cambo”M88型。在20世紀90年代流行50口徑狙擊步槍時麥克米蘭公司在M88和M87基礎上推出一系列狙擊步槍。

中國製造的阻擊步槍

狙擊步槍是步槍系列中的重要成員,但中國在狙擊步槍的發展中有一段空白。20世紀50年代只有少量的來自前蘇聯的納甘1930式步槍,配裝瞄準鏡,使用53式槍彈,權作狙擊步槍。至56式半自動步槍裝備後,在生產線上選取一定數量射擊精度好的槍,在其機匣左側鉚裝燕尾槽插座,配裝瞄準鏡來代替狙擊步槍,但因威力不夠,遠距離精度也不理想而沒有正式列裝。

1965年中國軍隊有感於狙擊步槍的需要,才正式提出自行設計狙擊步槍,要求使用53式槍彈,手動直拉槍機,槍上帶有伸折刺刀,在機匣上面的燕尾槽裝瞄準鏡,木托,10發彈匣供彈。全槍外形是一支細長的非自動步槍,質量比1930年式蘇狙擊步槍輕,800M射擊精度尚好,但由於該槍是非自動武器,又是直拉式槍機,操作不便,抽殼困難,因此沒有定型生產。

直到1979年,中國才參照國外產品設計定型了79式7.62MM狙擊步槍,於1981年裝備部隊,很受歡迎;1985年進行改進,重新命名為85式7.62MM狙擊步槍。

中國的5.8MM武器系統定型後,顯示出明顯的優越性,獨立研製具有中國特點的5.8MM狙擊步槍就提到日程上了。經過周密論證,確定了戰術技術要求,研製了KBU-88式5.8MM狙擊步槍。KBU-88式5.8MM狙擊步槍是中國5.8MM武器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成員,是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支狙擊步槍,具有優良的戰術性能,射擊精度好,尺寸短,質量輕,動作可靠,壽命長,瞄具功能齊全,遠距離威力大,後坐力小,整體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外形流暢美觀,持槍舒適方便,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已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