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商

閩商

“閩商”狹義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廣義指以福建、浙南、粵東潮汕地區(因處廣東省管轄故不具閩民系認同感)和海外閩民系的從事商業的人們。他們在經濟領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語言、行為,為人們所熟知概括而成。中國十大商幫之一,亦是傳統三大商幫中惟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商幫,被譽為:華商第一族,因“開放、拓展”的精神聞名。閩商社會價值觀,明顯表現出與內地的差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閩人主體是從中原移民後代,比如今北方更大程度上保留並發展了中華文明,宗族鄉土觀念很重。誠信為先且利義兼得是他們的經商基本理念。道光年間成書的《晉江縣誌》。將商賈與農工並列,而非置於四民之末,“行貨曰商,居貨曰賈,商賈之名,雖亞乎士,而與農工,均在四民之列”。

基本信息

閩商地域

閩商閩商

“閩商”為福建商人的簡稱,主要指閩南(泉州、廈門、漳州等)一帶從事商業的人們。他們在經濟領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語言、行為,為人們所熟知概括而成。如十九世紀鴉片戰爭時福建晉江潘湖黃興祥諱錫來為避開戰亂二十齡遠渡南洋爪哇島僑居拉森碼頭初當搬運工擺地攤後來其五子黃集仁字進鐸偕子黃渭源從子黃朝買族侄黃廷周移居拉森南旺古突士經針記集團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奮起拼搏誠信立業成為舉世矚目的企業明星位居2015年福布斯財富榜華商第六位總資產177億美元其黃輝聰90億美元弟黃輝祥87億美元。

閩商精神

在福建,歌曲“愛拼才會贏”幾乎家喻戶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歌正是閩商“愛拼敢贏”的性格寫照。翻開歷史的篇章,當我們探尋閩商足跡的時候,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

閩商探源

閩商閩商

相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中國北方和內地,閩南人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

早在明清時代的閩南,社會思潮已萌發重商意識。即使在士大夫階層,傳統儒家文化的“鄙視商賈”也並不居於支配地位,社會思潮表現出對商工的寬容。李贄在《又與焦弱侯》的信中說,“且商賈亦何可鄙之有?挾數萬之資,經風濤之險,受辱於關吏,忍詬於市易,辛勤萬種,所挾者重,所得者末”。李光縉在《景壁集》中,甚至主張儒者為賈,“士君子不居朝廷,必游市肆,此非羞貧賤而厭仁義,良亦欲有所行其志焉”。

閩南社會價值觀,明顯表現出與內地的差異。明代萬曆時在福建為官的江南人王世懋對比了福建內地與沿海的這種差異,他在《閩部疏》中寫道:“閩西諸郡人皆食山為足,為舉子業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業主為不貲,以航海為恆產,故文則揚葩而吐藻,幾三吳:武則輕生而健斗,雄於東南夷,無事不令人畏也”。道光年間成書的《晉江縣誌》。將商賈與農工並列,而非置於四民之末,“行貨曰商,居貨曰賈,商賈之名,雖亞乎士,而與農工,均在四民之列”。

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在閩南幾乎沒什麼影響力。他們唯利是趨,與台灣人一樣,“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圓,隔重洋之渡險,處於天盡海飛之地”。

至少在宋元時期,閩南男兒就視出洋為正途。明清時期,閩南人移民海外絡繹於途。據福建省統計,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萬人,相當於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計,則其海外移民相當於本地人口的80%。

閩南海外移民為求生存和發展,需有主動適應異地環境的心態和能力,培養兼容和開放的精神。明代後期以來的海外移民活動更為閩南文化注入異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來,閩南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些移民絕大多數居住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直接參與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經營,有的人還進入當地主流社會。閩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移民眾多,其數量超過本地居民,且與家鄉保持密切聯繫。西方文化較早經過閩南海外商民進入閩南地區。

閩南不僅生活習俗深受海外影響,其語言文化與價值觀念也與中原地區發生微妙區別。如老一輩所說的“拐杖”(Dongkai)、針車(Magin)、肥皂(Sammuen)等辭彙,均來自西文stick、Machine、Soap。外來辭彙對閩南的影響力就如現今粵港辭彙對全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場意識對閩南地區的滲透。西方的格言“生意場上無父子”,在僑鄉廣為流傳,這是對儒家傳統學說典型的否定。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如股份公司)早在本世紀初就已流行於閩南。閩南第一批現代企業及最早的市政建設,都出自於華僑之手。

閩南的鄉土文化習俗,有著濃郁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動,更貫穿了“經濟關係高於一切關係(包括親屬關係)”的西方市場經濟原則。這種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是閩南人務實精神與蔑視正統的體現。

發源地

福州

福州福州

福州,簡稱榕,是福建省省會,居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黃金海岸,東臨東海,與台灣一水相望,兩地最近

處僅68海里。她依山面海,地勢由西向東南傾斜,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閩江橫貫其中。福州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商貿城市,又是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福州是著名僑鄉,早在漢代就有人移居菲律賓,此後歷代都有福州人到海外謀生創業,至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福州

福州華僑飄洋過海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最早的可追溯到漢代。《後漢書》中云:“舊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東冶泛海而至,風波險阻,沉溺相系。”東冶,即福州當時的稱謂,可見漢時福州與越南已有航運往來。歷史上,福州華僑出國較早較有影響的有過兩次:一次是明代跟隨鄭和七下西洋的福州一代水手,鄭和船隊先後到過“西洋”30餘國,為眾多的福州華僑遠涉重洋到海外謀生開闢了航途。另一次是清代末年,近代福州著名鄉賢黃乃裳率眾到馬來西亞沙勞越開埠“新福州”。翻開福州華僑出洋史,聲聲淚、字字血,特別是清代末年,帝國主義為榨取中國廉價勞動力而掠賣華工,把中國人當“豬仔”賣。

一代又一代的華僑在海外努力拚搏、奮鬥,終於有了輝煌如由福建晉江潘湖遷徙到印尼中爪哇先居拉森南旺後移居古突士畢錫甘針記創始人黃渭源成為印尼商界巨賈2014年淨資產167億美元。新中國成立後,海外華僑有了祖國母親作堅強的後盾,再也不是受人欺侮的海外孤兒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海外華僑昂首挺胸,更加努力創業。改革開放後,福州又迎來了出國熱,出國潮造就了新一代華僑的形成。在新一輪出國潮中,從福清、長樂、連江、閩清、平潭、閩侯等地出去的居多,新一代華僑除了前往上述國家和地區外,還把足跡拓寬到匈牙利、羅馬尼亞、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在那裡紮根、發展,事業有成。這批移民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福州當地資源配置緊缺,出國謀生在當時環境裡是比較好的選擇,國內外匯率差大,到外國可以賺到更多的僑匯,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東南亞排華案對內地政府的不滿而移民,福清縣家家戶戶都有海外關係。

惠安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惠安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台灣海峽兩岸經濟繁榮帶的中心位置,隔海峽與台灣相望,

惠安屬泉州管轄,為國務院批准的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素有“建築之鄉”、“石雕之鄉”、“漁業強縣”稱譽。1984年被闢為對台貿易開放點,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閩南金三角開放縣。

惠安縣是中國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惠安人民用中央賦予的優惠政策,藉助巨大的僑胞資源,大力弘揚“勤奮刻苦、務實求真、團結拼搏、創新爭先”精神,解放思想,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則快,奮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對外經貿不斷拓展,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隨著海峽兩岸試點直航的實現和“大泉州”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斗尾港大型船舶修造、大竹島旅遊觀光、外走馬埭圍墾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項目的即將投建,作為享有沿海開放地區和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諸多優惠政策的惠安,正在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最活躍、最有吸引力的地區和投資中心之一。

晉江

晉江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游南岸,倚山臨海,東北臨泉州灣,東接石獅市,東南瀕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及西北與南安市接壤,比與泉州市區毗連,土地面積649.32平方公里,她枕山面海,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優越。晉江市是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對外交通貿易盛極一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譽,境內名勝古蹟星羅棋布。

晉江是全國著名僑鄉,祖籍晉江的華僑、華人有200多萬,遍布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祖籍福建晉江潘湖如十九世紀鴉片戰爭時福建晉江潘湖黃興祥諱錫來為避開戰亂二十齡遠渡南洋爪哇島僑居拉森碼頭初當搬運工擺地攤後來其五子黃集仁字進鐸偕子黃渭源從子黃朝買族侄黃廷周移居拉森南旺古突士經針記集團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奮起拼搏誠信立業成為舉世矚目的企業明星位居2015年福布斯財富榜華商第六位總資產177億美元其黃輝聰90億美元弟黃輝祥87億美元。 ,同時與台灣有深厚的地緣和血緣關係如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留居淡水艋岬,是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從當地實際出發,發揮僑台優勢,走出一條以市場為主,以外向型為主,以股份制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共同發展的具有晉江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1997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8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23億元,農民純收入5257元。旅遊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旅遊環境日趨最佳化,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現代通訊技術先進。

福建南靖土樓風光

南靖

南靖,古稱蘭水縣,南者即地處福建之南,靖者取安靖之義,已有600多年歷史。地理優越,物華天寶,東臨漳州,西連龍巖,毗鄰廣東,境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素有“樹海”、“竹洋”之稱,是閩東南的一片綠洲。

南靖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南靖人出洋始於明嘉靖年間,已有420多年歷史。據1990年調查統計,全縣華僑、華裔24653人,分布世界五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其中以緬甸、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國家人數尤多,歸僑和僑眷共15333人。南靖華僑、華裔在僑居國曆盡艱辛,他們和僑居國人民和睦相處,為僑居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南靖縣也是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南靖人移居台灣始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清時期,南靖至少有53個姓氏大批人口移居台灣,台灣有100餘萬人是南靖移民的後裔,南靖移民在台灣分布廣泛。1978年以來,由於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台灣同胞到南靖尋根拜祖的漸多,兩地宗親之間往來日漸密切。

南靖是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全國電子行業一顆耀眼的明星“萬利達”就是在這裡崛起。她以其交通便捷,通訊發達,電力豐富,政策優惠,服務配套,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新一輪創業中,南靖人民緊緊圍繞“加強農業,搞活國有企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的發展戰略,不斷開拓進取,奮發圖強,努力把南靖建成閩東南經濟強縣。

南安

南安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與台灣、金門隔海相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縣,名“東安縣”,後曾改用晉安,梁安等,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南安縣。她歷史上曾一度是閩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境內豐州金雞古港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南安是中國著名僑鄉,有海外僑親及台港澳同胞350多萬人因,與台灣僅一水之隔,早在宋代便有鄉民赴台墾荒,鄭成功“開闢荊榛逐荷夷”,帶領更多人到台灣紮根、開發繁衍,因此南安成了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灣的南安籍鄉親現有150多萬。

改革開放以來,南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利用巨大的僑台優勢,認真制定並組織實施“蟠龍起舞,兩翼展翅,中部開花,推進三角,帶動山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三分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格局,各種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1993年以來經濟發展連續位居全省“十佳”、“十強”前列,並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

莆田

莆田舊稱興化、興安,置縣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自古是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莆田荔枝莆田荔枝

轄莆田、仙遊兩縣和城廂、涵江兩區。她地處福建沿海中部,整個地勢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巒疊嶂,中部丘陵起伏,東南平原廣闊,著名的興化平原與逶迤的木蘭溪、延壽溪、秋蘆溪構成了江南鄉秀色。莆田因

盛產荔枝而別稱“荔城” ,被郭沫若先生贊稱“荔城無處不荔枝”。

莆田,獨操鄉音於一方,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未被融化,反而在人多地少、資源相對貧脊的狹小地域中頑強地繁衍發展。莆田人民憑藉自己勤勞智慧和特別能吃苦的品格,形成了兩個遐邇聞名的群體,一個是“家貧子讀書”的莆仕群體,另一個就是“無興不成鎮”的莆商群體。

福建莆田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以第20世紀100年內移民外地的人數統計,有旅居在外的僑胞100萬人,港澳台同胞40多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其中湧現出一大批業界精英;在國內其他省市的鄉親也是人才濟濟,資本雄厚。全市現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3萬多名,更有近萬名莆仙籍專家學者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兩院”院士15名。

截止2004年底,莆商在地產業、木材業、建材業、民營醫院、醫療器械、民營加油站、首飾加工業、古典家具、手機通訊、餐飲娛樂等每年為外地創造產值2000多億元。

據悉,莆田在京經商人員達20萬人,註冊企業1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3000多家,年創產值4000多億元,涉及地產、木材、鋼材、家俱、陶瓷、醫療、石油、建材市場、珠寶首飾、建築裝飾、手機通訊、餐飲娛樂等20多個行業。開辦的建材、鋼材、木材等大中小型市場達100多個,在北京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在70%以上,其中木材約95%,建立的大小醫院幾十家,手機連鎖專賣店、珠寶店一百多家。

在陝投資經商的莆田籍商人大約有兩萬多人,註冊企業20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1000餘家,年銷售額上億的企業近百家,年創產值近千億元,涉及房地產開發、商業地產、物業管理、鋼鐵生產等20多個行業。

伴隨著湄洲灣港口大開發的持續展開,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莆籍鄉親紛紛回鄉投資創業,熱情高漲。根據統計顯示,已有1258個莆籍鄉親回鄉投資項目,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

泉州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介於上海和湛江兩大港口之間的海岸線中段,東北與莆田市、福州市交界,北部和西北部與三明市、龍巖地區接壤,西南面與漳州市、廈門市毗鄰,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遙遙相望。

唐宋元時代,泉州的海外交通發達,那時已有泉州人僑居東南亞、日本和高麗。明末清初,泉屬各縣人民紛紛出洋謀生,出現“浮大海趨利,十家而九”的局面。鴉片戰爭前後,歐洲殖民者“開拓”東南亞,掠奪資源,急需大量勞動力,因而開始進行掠賣華工的罪惡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廈門闢為通商港埠,成為華工出洋的口岸,從廈門販運出國的華工,被鄙稱為“豬仔”。殖民者雇用流民充當“豬仔頭”,在泉州、漳州拐騙綁架貧民,殖民者的種種暴行,使華工們壓抑在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地噴發出來。他們不畏強暴,揭竿而起,同殖民者進行生死的搏鬥。近代泉州人民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國家動亂,天災人禍,無以為計,仍然通過各種途徑出洋謀生如祖籍福建晉江潘湖如十九世紀鴉片戰爭時福建晉江潘湖黃興祥諱錫來為避開戰亂二十齡遠渡南洋爪哇島僑居拉森碼頭初當搬運工擺地攤後來其五子黃集仁字進鐸偕子黃渭源從子黃朝買族侄黃廷周移居拉森南旺古突士經針記集團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奮起拼搏誠信立業成為舉世矚目的企業明星位居2015年福布斯財富榜華商第六位總資產177億美元其黃輝聰90億美元弟黃輝祥87億美元。。

2014年初步統計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600多萬人,分布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高棉、泰國、緬甸、日本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旅居東南亞的泉籍華僑,勇敢樸實,吃苦耐勞,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東南亞,促進了東南亞經濟文化的發展。

泉籍華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慷慨解囊創辦家鄉的文教公益慈善事業。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1985年至1994年,向家鄉捐贈總額達19.4億元,涉及教育、文化、衛生、工農業及其他公益福利事業。

廈門

廈門廈門

廈門位於中國福建省的東南部,東面、北面與泉州市的南安縣、安溪縣接壤,西面、西南面與漳州的長泰縣、龍海縣相連,南面隔海峽與台灣省相望,而東南面距大小金門島只有數千米之遙。廈門由廈門島、鼓

浪嶼及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和同安縣組成,是一個海港、風景城市。

廈門是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廈門(同安)籍華僑、華人有82萬多人,在廈門市的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有52萬多人。廈門與台灣有著十分密切的地緣、血緣、神緣關係,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據統計在台灣的廈門(同安)籍人在300萬人以上。

陳嘉庚先生是廈門同安最著名的華僑,他秉承“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之理念,一生中傾資辦學,在廈門創辦了集美學村、廈門大學等學校,成為捐資辦學的楷模,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廈門僑鄉有著獨特的歷史因素,抓住了獨特的歷史機遇,正在建設現代化國際海港風景城市,成為福建省甚至是全國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向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充分展示了僑鄉的魅力。

崛起

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以“中國機會與閩商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華商中國投資論壇”,12月7日在北京拉開帷幕。近300位國內外工商界人士應邀出席了開幕式。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的閩商,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今天再次以其驚人的成長速度、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成為2014年中國經濟舞台最活躍的商幫之一。

海外閩商帶回財富和經驗

籍貫泉州、研究閩商已久的中新社總編輯郭招金認為,近20年來,許多海外華商回福建投資,帶回了許多外界的商業經驗和經營理念,成為福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有海外閩商的配合,不少“本土派”閩商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資本積累。這也使得他們在很短時間裡就再度崛起。在福建本地,閩商已成為當地經濟的生力軍。閩籍企業家創辦了一大批企業,形成一個個產業群,如晉江鞋業、南安建材、安溪茶葉、德化瓷器等。僅一個縣級市———晉江,就產生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晉江模式”,培育出了“安踏”、“安爾樂”、“七匹狼”等中國知名品牌。

祖國各地可見閩商身影

與此同時,福建民間在省外投資的擴張速度也在加快。據不完全統計,在省外投資的福建人數已超過250萬,從1995年開始,福建商人先後在20多個省份成立了百餘家商會組織。

現代閩商積累財富只有20多年時間,大多數仍是中小企業,但也已出現了一些很有實力的企業家。在北京,就出現了活躍在房地產界的“閩商幫”的四大家族企業如十九世紀鴉片戰爭時福建晉江潘湖黃興祥諱錫來為避開戰亂二十齡遠渡南洋爪哇島僑居拉森碼頭初當搬運工擺地攤後來其五子黃集仁諱進鐸偕子黃渭源從子黃朝買族侄黃廷周移居南旺古突士經針記集團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奮起拼搏誠信立業成為舉世矚目的企業明星位居2015年福布斯財富榜華商第六位總資產177億美元其黃輝聰90億美元弟黃輝祥87億美元。
。同樣在北京,福建人已註冊5000多家企業,分布在房地產、物業管理、機械建造等20多個行業。此外,在上海、東北、華北,都不乏閩商的身影。其經濟實力不容忽視。

閩商在南洋、香港等地的發展

自清朝中前期閩商傾盡資本對抗控制全中國的外族滿清失敗之後,清朝中後期閩商在東南亞經商致富,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菲律賓的經濟,而且富可敵國,以巨大財力供楊衢雲等進行革命以建立資本主義民主中國,與控制全中國經濟的滿族再戰爭,推翻滿清政府,在民國時期華僑富豪以陳嘉庚為首,在這一帶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環,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國抗日戰爭的資金中轉站,有大量銀行,企業為國民黨提供資本。新中國成立後,大量原居於廈門、廣州、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閩籍資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閩南民系當中數十萬都在中西區、灣仔區、東區、觀塘區沿海以及九龍城區紅磡一帶。

2010福布斯台灣富豪榜前十位
排名 人物姓名 淨資產(億美元) 祖籍地
1 郭台銘 59 中國-山西省-晉城
2 蔡氏兄弟 58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3 蔡萬才 53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4 蔡衍明 49 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
5 魏應州 45 中國-福建省-龍巖永定
6 林百里 30 中國-上海
7 林堉璘 27 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
8 林榮三 24 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
9 羅結 23 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
10 王永在 22 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
2010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前十位
排名 人物姓名 淨資產(億美元) 祖籍地
1 郭鶴年 145 中國-福建省-福州倉山
2 阿南德克里希南 81
3 李深靜 46 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
4 李金花 39 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
5 郭令燦 38.5 中國-福建省-廈門海滄
6 鄭鴻標 38 中國-廣東省-潮州
7 楊忠禮 25 中國-福建省-泉州金門
8 莫比達 17
9 陳志遠 16 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
10 張曉卿 12 中國-福建省-福州閩清
2010福布斯印尼富豪榜前十位
排名 人物姓名 淨資產(億美元) 祖籍地
1 黃輝聰/黃輝祥 167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潘湖
2 吳笙福 30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三吳
3 蔡道平 26 中國-福建省-福州福清
4 阿布力扎·巴克里 25
5 黃亦聰 24 中國-福建省-泉州洛江羅溪
6 彼得·松達 21
7 林天喜 20 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
8 陳江和 19 中國-福建省-莆田荔城
9 林逢生 14 中國-福建省-福州福清
10 索吉哈托 12
2010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前十位
排名 人物姓名 淨資產(億美元) 祖籍地
1 黃廷芳/黃志祥 80 中國-福建省-莆田涵江
2 邱氏家族 55 中國-福建省-廈門海滄
3 郭孔豐 35 中國-福建省-福州倉山
4 郭氏四兄弟 32 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
5 黃祖耀 31 中國-福建省-泉州金門
6 鐘聲堅 20 中國-廣東省-汕尾
7 林彼得 15 中國
8 郭令明 12 中國-福建省-廈門同安
9 李成偉 8 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
10 王明星 7 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
2010福布斯菲律賓富豪榜前十位
排名 人物姓名 淨資產(億美元) 祖籍地
1 施至成 50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2 陳永栽 21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3 吳奕輝 15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4 Jaime Zobel 14
5 吳聰滿 12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6 陳覺中 9.8 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
7 Enrique Razon Jr 9.75
8 Beatrice Campos 8.4
9 鄭少堅 8.05 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
10 許寰戈 7.6 中國-福建省-漳州龍海

閩商在美國也一直穩步發展,僅紐約一地,現在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三家閩商企業已躋身華人在美企業的前十名。

閩商數百年的演變發展,形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閩商精神,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將其概括為: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

四、不能僅限於福建一隅

在閩商發展勢頭良好下,郭招金認為,他們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夾擊”中,福建已淪為上述兩者之間的一個邊緣空間。不僅難以形成外散效應,還造成自身空間被爭奪的尷尬局面。

閩商的七大優勢

相比其他商幫,閩商具有七大優勢:

1、世界多元文化的新優勢

閩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海洋文化薰陶的結果,有著自己的獨特內涵和歷史詮釋。閩商文化屬於移民文化,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在不斷南遷和聚合的過程中,不同時期入閩的漢民族,在福建地區顯示出較強的交融性。南宋年間福建的對外聯繫進入空間的繁榮時期,尤其是泉州地區經商而且還定居下來,傳播了伊斯蘭教文化,閩商文化也深受阿拉伯文化影響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格局。閩商文化有廣泛的延伸性。閩文化以其獨特的地進位置,上接中原、吳楚,下續台灣、東南亞,其涵蓋面和影響力相當廣泛。閩文化兼備南北、寬和共濟的人文特徵,已經並繼續將對海外華人社會和台灣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充分發揮閩商多元文化優勢,深入挖掘閩台文化與海外華人的共性和其中的契合點尤其是閩商文化和社會的互動關係,對提升閩商企業競爭力、加快引進華人資本步伐、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福建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2、世界華人五緣關係的新優勢

閩商以五緣結成商業網路,五緣促進了閩商網路的進一步拓展和互動。所謂五緣是指商緣、親緣、文緣、地緣和神緣。以商緣為例,閩商會在國內已經占有重要席位,如上海福建商會、泉州僑鄉開發協會商會等等就是其中傑出代表。在國外以閩商為主體的商會也數以千計。以親緣為例,閩商發展以親緣為核心,姓氏宗親會十分普及,家庭經營更是十分族譜宗親資料統計,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經商的傳統。如永春顏氏家族從商者約占總數40%,其家族成員都往南洋濱榔嶼從商等。在商業發達的晉江一帶,家庭式經營更為普遍,父業子承,形成風尚。以文緣為例,以南音為代表的泉州海絲文化已成為了世界閩商的共同鄉音,共同的文化愛好使閩商更加團結,形成了文緣網路。以地緣為例,福建同鄉會和福建宗親懇談會在世界各地遍布,早已成為凝結閩籍商人的重要渠道。再以神緣為例,媽祖崇拜已成為閩商最典型的文化標記。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有300多個縣市保存著天后宮或媽祖,世界範圍內的天后宮或媽祖廟也有近5000座。充分發揮上述五緣關係對閩商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3、沿海大通道交通的新優勢

福建由於山區繁多,歷史上交通不便就是閩商發展的大礙。如今福建省把建設沿海繁榮大道作為“十五”期間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以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進一步形成,這構成了新時期閩商發展的新優勢。隨著近幾年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經濟開發區、港口碼頭、旅遊景區等開發建設的加快和全市發展的海洋經濟戰略的實施,沿海地區公路網路布局顯得有盡完善,特別是國道324線到海岸之間的地帶未能形成一條與國道主幹線基本平行的主通道,不利於各港口、區域間的便捷聯繫。同時,由於交通不便,部分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為此,建設一條貫穿南北的沿海大通道,促進全省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的發展,已成當務之急。就泉州境內而言,沿海大通道計畫開工建設103.3公里,完成路基124.6公里,完成路面94.1公里,總投資完成25.294億元,今年7月1日前已完成全線路基,全線貫通。沿海大通道的開通對閩商發展起到了貫通南北東西的經商便利,對發展福建旅遊大省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4、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2014年初,為實現福建發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戰略目標大大打開了福建發展的視野,將積極吸納閩商發展,構成其重要發展契機。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個三角洲聯結的區位優勢,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是積極吸收外資包括廣大閩商到福建境內投資。其次是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推進與長江、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市場對接,拓展經濟腹地。如寧德主動接受浙江一帶的產業輻射,去年引進各種項目300多個。漳州發揮比鄰廣東的優勢,對接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合辦各類企業100多家。南平、三明、寧德等地的企業家,在上海創建鋼材、木材、石材等各類市場50多個,年經營額數百億元。第三是把打通出閩通道作為戰略目標加以實施。去年,全省投資數百億元、全長600多公里的同三線(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福建段高速公路全面貫通,使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得以連線。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目標應該是立足福建,連線長三角、珠三角,面向東南亞,從而走向世界。

5、閩籍華商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簡稱“閩”,福建人走出福建省外的卻不在少數,根據最新統計,在海外的福建鄉親多達100多萬,遍布100多個國家、地區。而據[亞洲周刊]“國際華商600強”資料統計,扣除台灣地區企業外,在2003年度264家華商企業中,屬於閩商的有101家,其中東南亞國家83家,香港地區18家,累計資產總額2560.1億美元,分別占到上榜企業和資產總額的39.9%和36.8%。海外閩商突出代表有“錫礦大王”胡國廉,“橡膠大王”陳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精業大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丁香大王”林紹良、祖籍晉江潘湖金融大王印尼中亞銀行黃i輝聰黃輝祥。知識型海外閩商迅速崛起,他們的適應能力、開拓性很強,發展後勁足。他們主要從事高科技和企業管理工作,不少人已嶄露頭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團,在東歐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設立十多個高科技子公司,年營業額數億元;李少蔭博士任美國氣溶膠協會、物理學會會長;紐西蘭科學院院士高益隗教授獲得國際技術發明獎金獎和第二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金獎......,這些新一代閩商在高科技產業化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必須提到的是,海外閩商一般都有落葉歸根思想,如何吸引他們特別是新一代閩商到福建投資要有新舉措,如在征地、稅收、人才支持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措施和及時幫助。

6、三大中心城市經濟崛起的新優勢

中心城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區域參與經濟競爭的支撐力量,也是閩商得以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演變為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優先發展中心城市,是製造業集群化、服務業規模化、經濟發展高效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對福建來講,當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區劃調整,擴大城市規模、容量,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福建城市發展將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這三大中心城市各有特點,起到了龍頭、經濟中心和旅遊中心的作用。三大中心城市的特點融合海濱產業帶,既有競爭又有協調,其中福州是政治中心和龍頭,泉州是經濟中心,廈門是國際性港口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建成人口規模200萬的大城市,再向300萬以上人口發展,使三大中心城市朝著福建要素配置中心、產業擴散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方向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發展的三台巨型發動機。發展三大城市要加強廈門灣、福州港、泉州灣、湄州灣等深水港建設,實現港灣互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際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中心城市“四小時交通圈”和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總之,三大城市的區域擴大協調發展將對加速福建經濟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

7、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擁有20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比全省陸地面積大12%左右。海岸線蜿蜒漫長,總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沿海有大小港灣125處,深水港灣22處。島嶼星羅棋布,大潮高潮時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1546個,居全國第二,島嶼岸線總長度2804.4千米,島嶼總面積1400.13平方千米。全省灘涂面積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擁有“漁、港、景、油、能”五大優勢資源。在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一系列重大決策的推動下,海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海洋產業增加值520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2.2%,海洋經濟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沿海旅遊業是福建省的重要海洋產業。2001年海洋水產品產量達481.8萬噸,居全國第三,是閩商投資發展的好環境,也是吸引國際資本的好環境。

發展閩商新優勢的五個措施

1、創新閩商模式

安溪茶葉安溪茶葉

什麼是閩商模式?我認為廣義上應該是指建設以福建沿海為中軸,東西兩岸經濟文化互動,以世界多元文

化為核心,融國際旅遊、海港特色的大省。狹義上的閩商模式就是指體現閩商身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狹義閩商模式具有下面內容:(1)人格魅力。包括誠信仁義、自強不息等內在修為和“愛拼才會贏”的膽略。(2)經營理念。閩商是踐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的楷模,其中代表人物有陳嘉庚先生等。閩商經營成功後,積極地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可見閩商既追求富有之大業也追求日新之盛德。(3)閩商網路。受各種觀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同宗、同文、同鄉給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導致許多閩商仍然喜歡在血緣、地緣及業緣關係結成商業網路內尋找合作夥伴。(4)經營模式。大部分閩商仍然採取家族經營模式以積聚財富。一方面,家族企業的繼承性,使企業行為更具長遠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家族經營也使得企業在使用人才和外來擴張上出現了許多問題。

為此,創新閩商模式在當前就必須做到:(1)拓展發展路徑,穩健地推進跨國經營,尋找新的發展空間。(2)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做強做大強項產業,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產業發展的脈搏,及時搶占發展“先機”。(3)促進家族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重點是結合家族企業組織優勢,進行制度創新,保持和擴充自身優勢。(4)增強閩商網路的開放性。閩商經濟網路發展受到了血緣等因素限制,容易產生排外行為,不利於保護閩商利益及其事業的發展。歷史上,東南亞國家多次出現了排華情緒和現象,充分說明閩商網路開放的重要性。

2、進行制度變革

主要是針對閩商家族企業經營模式的缺陷進行制度變革。閩商企業要走出家族制管理向現代公司轉變,實現這一“蛻變”必須做出相應的對策選擇:(1)突破“家”的陝隘觀念,樹立企業長遠發展理念。首先,要樹立企業社會化的觀念,引進外部股東,使企業的股權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企業作為一個法人獨立於家族。其次,突破子承父業的觀念。(2)適應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實行委託代理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的必然選擇。委託代理制的特點是用人唯賢,而不是用人唯親。企業應當擇賢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重大決策由董事會集體決策,家長或其他家族成員不能越過董事會與總經理而對企業經營活動任意干預。(3)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首先,明晰產權關係,在創業之初就應該在家族成員間界定產權。其次,實現企業產權結構的多元化,讓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技術骨幹等購買企業股份,形成一種股權激勵和制衡機制。最後,實現企業資本社會化,吸納其他股東入股,或與其他企業形成企業集團,實現資本社會化。(4)適應經濟全球化和WTO的要求,民營企業家長應提高自身素質。

3、提高閩商形象

提高閩商形象關鍵在於提升閩商企業品牌,閩商個人的素質和保持福建社會穩定,也就是提升企業、個人和城市的形象,而核心則是要增加文化內涵。只有文化才能展示閩商的價值品位和可貴風尚,文化是閩商企業、福建城市和閩商個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就閩商企業而言,今後要加強閩商企業文化建設,避免再度給外界閩商企業無文化的誤解,同時要注重企業品牌建設,真正把閩商企業辦成現代企業。在城市建設上,必須逐步形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構建文化型城市的戰略發展思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發揚福建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優勢。在閩商個人素質建設上,要把文化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用先進文化作引導,使閩商個人認識到個人素質與企業形象息息相關,在自我教育、自我規範中增加閩商個人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在提高福建城市文化質量的基礎上,增強全省閩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4、強化國際交流

要強化福建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從經濟方面來看,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形成“走出去”的戰略,鼓勵閩商到世界投資,傳播優秀的閩商文化,使之象溫州文化一樣在世界各地紮根和繼續繁榮,同時也要實行“引進來”的戰略,改變過去福建排外閉塞的現狀,大力吸引外資、改善投資環境,把福建辦成投資者優先投資的地方。在當前就要大力辦好廈門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使廈門特區成了中國與世界聯繫的重要橋樑。同時也要辦好泉州99貿洽會和每年一度在福州召開的世界閩商大會。在文化交流上,應該發揮世界閩商的作用,爭取辦好各種國際會議,努力吸收各種國際人才到福建工作,使福建經濟發展具有穩固的文化和人才基礎。要使福建成為國際性海港大城市必須使福建三大中心城市成為更多的國際組織的所在地,每年至少要召開150次國際會議,還要有大量的國際移民。而要有大量國際移民就需要採取包括國際綠卡、授予榮譽市民、創造人居環境等方便移民和讓人安居樂業的措施。

5、完善服務體系

要使福建成為國際物流中心之一,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就要爭取達到70%左右,這要求要大力完善閩商服務體系:(1)大力發展閩商金融服務體系。針對閩商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應該創新金融服務,促進包括私營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機構發展。(2)大力開展閩商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針對閩商技術創新不足等缺陷,應該努力發展以高校為依託的科技服務機構,特別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工程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它們一同構築了高校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將成為閩商提高科技含量的一條有效途徑。(3)大力完善閩商投資服務環境。對於許多閩商而言,投資環境好壞是他們決定投資與否的重要因素。完善投資服務環境要求政府要減免稅收、簡化投資手續。

閩商發展的三個目標

1、建設國際性旅遊大省

福建旅遊業近些年發展態勢良好,全省旅遊總收入達345.67億元,增長13.4%,占全省GDP比重達8.1%,高於全省經濟成長速度和全國旅遊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福建旅遊創匯已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四位,接待境外旅遊人數長期位居全國前列,確立了福建作為旅遊大省的牢固地位。

實現福建從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邁進的宏偉目標必須看到福建旅遊業存在的問題:第一是缺乏深度開發,文化含量低。第二是促銷力度不夠,手段單一。福建雖有武夷山、廈門鼓浪嶼、泉州文化名城等在國內外具有知名度的旅遊景觀,但從總體上看,將福建省眾多的旅遊項目作為整體進行宣傳還十分薄弱,沒有很好地樹立福建旅遊業的整體形象。第三是管理體制改革滯後。現有的管理體制存在著條塊分隔、相對封閉的缺陷。第四是資金資入不足。第五是旅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針對上述不足,加快建設國際性旅遊大省的目標要求我們做好下面工作:(1)在進一步更新觀念的基礎上,精心規劃,理順體制,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和旅遊產業意識。(2)實施政策傾斜,多渠道融資,加大投資力度。(3)強化旅遊產品建設,促進旅遊產品的規模化、精品化。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本地區現有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宗教文化、民俗風情、少數民族文化等);要善於結合景區特點,適當融入中華文化的相關內容,進一步增添景區的文化內涵;要依據不同需要將現代人工文化景點和文化設施融入旅遊產品的建設,使之成為綜合性、多功能的旅遊景區。(4)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進一步培育市場。福建主要國際客源市場仍然是由台港澳、東南亞、日韓及歐美市場,要著力於宣傳有文化價值的旅遊產品。在國內市場培育上要強化福建旅遊的整體形象,突出武夷山、湄洲島、福建土樓、廈門鼓浪嶼、泉州海絲文化5大有代表性的品牌產品,促進國內旅遊的升溫。總之福建要成為國際性的旅遊大省,就要有大量的遊客,就要在上述四方面下工夫。

2、建設國際性港口大省

福建省海港具有獨特的優勢。海岸線長3324公里,擁有港灣125個,其中可供建設5-10萬噸級泊位的港灣有沙埕灣、三都澳、羅源灣、福清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等天然良灣。2014年福建沿海地區已形成功能較為清晰的港口群,其中廈門、福州兩港是全國重要的主樞紐港,全省已建成投產340個碼頭泊位,其中萬噸以上的泊位占42個。經國務院批准,福建對外開放海港口岸有:福州港、松下港、廈門港、泉州港、肖厝港、漳州港、秀嶼港和城沃港等8個海港一類口岸。廈門港首次進入世界貨櫃港口50強行列。福州港完成國際貨櫃吞吐量41.78萬標準箱,列全國沿海港口第10位。泉州澆灌口岸正朝著恢復昔日“東方大港”雄姿而努力,建設中的肖厝港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全國四大國際中轉口岸之一,10萬噸石油專用碼頭和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已投產。隨著1996年廈門、福州、泉州作為兩岸間直航的試點口岸的進行,福建要建設成國際性港口大省,本身也必須具備在中國沿海港口進行調控的能力。

3、弘揚東方文化聖地的大省

福建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建築文化、茶文化、藝術文化等為內容,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寶庫。素來是東方文化的聖地。自宋代起儒學興盛,名儒輩出。從進孔廟的閩人,上起宋楊時、游酢、胡安國、朱熹,下至明末的黃道周,以宋以後從進孔廟的人數論,居全國各省之首。“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說明宋代起儒學在福建相當興盛,執全國牛耳。各種宗教在福建也是十分盛行。泉州,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稱,號稱“滿街皆聖人”,可見十足東方文化底蘊。泉州地面上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史跡充分顯示福建作為一個沿海省份,在歷史上是如何地通過海洋外來文化。傳統道教文化在福建也十分普及,太姥山、霍童山、武夷山、莆田玄妙觀三清殿、仙遊九鯉湖、泉州清源山與老君造像以及道教法事儀式等都是福建道教文化的重要參觀地。佛教文化也十分盛行。南安延福寺,創於西晉,屢毀屢興,在現存寺院中年代最久遠;寧德支提山是天冠菩薩道場;建陽佛跡嶺聖跡寺是禪宗南嶽系馬祖道一大師出世傳法之地,後懷海傳法江西百丈山,創製[百丈清規];閩侯雪峰寺是晚唐名僧義存禪師傳法之地,為當時江南一大名剎,有“北趙州,南雪峰”之說,又為禪宗雲門、法眼兩宗發源之地,南宋寧宗朝又被定為禪宗十剎之一;鼓山湧泉寺是明末清初曹洞宗的重鎮,元賢與道需主持期間形成曹洞宗的鼓山禪系;廈門南普陀是近代中國佛教復興基地之一,並創辦閩南佛學院,會泉、太虛、弘一、大醒、常醒等名僧都曾來此或住持或講學;泉州開元寺在歷史上禪、教、律名僧輩出,近代律學大師弘一法師曾駐此,創“南山律苑”,從事復興南山律學的教學與研究。上述例子足可佐證福建建設東方文化大省的條件,福建完全有實力成為世界多元文化傳媒、文明之都、光明之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