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文廟

開封府文廟

開封府文廟是清代河南省的重要文廟,也是開封城內的兩座文廟之一。其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文廟街中部,原建築僅存欞星門一座,2006年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開封府文廟開封府文廟
開封府文廟為清順治九年(1652年)由開封知府朱之瑤創建。後屢經重修。其時文廟在東,西為開封府學。

民國十六年(1927年),泮池、牌坊等被拆除以修整道路,形成現在的文廟街。後來廟內原有古建築先後被毀,僅有臨街的欞星門和門外一對石獅倖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廟和府學建築歸開封市教師進修學校(即今開封市第一師範學校)使用。1991年,欞星門被公布為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8日,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

文廟坐北朝南,自南向北有牌樓、廟門、泮池、戟門、欞星門、東西廡殿、大成殿和啟聖殿等建築。西側的府學建有儀門、明倫堂、齋房、尊經閣等。

欞星門

開封府文廟 門開封府文廟 門

欞星門原在文廟內,現已臨街,並因路面抬升而略顯低矮。其建築結構為抬梁式,以四根通天柱支撐,柱頂飾石雕走獸。柱間朱扉三座,中間一座略高,門上各施斗栱,頂為綠琉璃筒瓦,並有脊獸。門前還有石獅一對,亦是文廟原物。

大成殿

大成殿面闊七間,規模宏大。

碑刻

廟內原有多處石碑、石刻。民國以降,文廟頹敗,石碑多已毀壞。原《宋二體石經》和《金女真進士題名記》兩碑已移至開封市博物館保存。

之文廟、府學布局圖之文廟、府學布局圖
另外,後殿牆上原有六塊康熙御筆石碑。這些御碑是清聖祖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和三十七年(1698年)應河南巡撫顧汧的請求為開封禹王台等處題寫的。當時,御筆頒賜到省,顧汧將其制匾分發懸掛,並勒石刻碑,鑲嵌於開封府學之後殿牆上。此六塊石碑均為臥碑,上均有康熙御筆印璽,文字渾厚疏朗、行筆遒勁。題詞內容分別為:

•“功存河洛”,為開封禹王台題寫

•“昌明仁義”,為開封游梁祠題寫

•“靈瀆安瀾”,為桐柏縣淮瀆廟題寫

•“崇高峻極”,為登封中嶽廟峻極殿題寫

•“沉濟靈源”,為濟源濟瀆廟淵德殿題寫

•五言詩碑一塊

1990年代,龍亭區政協在調研時,發現了學校後院倖存殘牆中的石碑,多次向有關部門通報,呼籲保護。1997年春,六塊御碑得以從殘牆內遷出,並移至欞星門西側新建的碑廊之內保護,供人參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