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殼龜屬

閉殼龜屬

閉殼龜屬(學名:Cuora)是亞洲的一屬箱龜,約有10-11個物種。鋸緣攝龜一般已被認為分類在此屬中,但仍有爭議應繼續分類在自己的鋸緣攝龜屬中。它們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經東南亞及中國中部至南部,東北至日本,東南至印尼的華萊西雅區邊界及菲律賓。

基本信息

簡介

龜鱉目龜科的 1屬。通稱閉殼龜。又名呷蛇龜、殼蛇龜、亞洲箱龜。背甲隆起較高。從幼龜起,腹甲的胸、腹盾間就有一條清晰的韌帶形成可動的“鉸鏈”。背腹甲之間也有韌帶相連,因此腹甲的前後兩葉能向上完全關閉甲殼,頭、四肢和尾均可縮入殼中。目前全世界已報導有 7種,均分布於亞洲的緬甸、泰國、越南、中國、日本、馬來半島及群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中國已知有6種:黃緣閉殼龜 (C.flavomarginata)(見彩圖)、黃額閉殼龜(C.galbinifrons)、三線閉殼龜(C.trifa-sciata)、雲南閉殼龜 (C. yunnanensis)、潘氏閉殼龜(C.pani)及金頭閉殼龜 (C. aurocapitata),其中以黃緣閉殼龜分布最廣。
閉殼龜屬閉殼龜屬

黃緣閉殼龜又名金頭龜、夾板龜。舊名攝龜。其背甲隆起較高,似半月形,脊部有一黃色棱起。甲長約16.3厘米,寬約12.3厘米,高約7.3厘米,體重可達400克以上,最重者達800克。頭背光滑,黃橄欖色。眼黃,瞳孔黑。眼後有一金黃色紋直達枕部。背、腹甲棕黑或棕紅色。每一盾片有一淺棕色斑。背甲腹緣與腹甲邊緣黃色。尾長,兩側有肉質棘。陸棲。生活於森林邊緣有稀疏灌木叢的山上或近水源的潮濕地帶。夏季多夜間活動,白天潛伏在倒木、岩石、柴草或溪谷邊的亂石堆里。善游泳,常在雨天外出,或去水裡。雜食性,以取食昆蟲、蚯蚓等為主,亦食果實。人工飼養可餵碎肉、瓜皮、青菜等。在中國安徽省南部觀察到:4月交配,5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產卵季節,6~7月為盛期。卵分批產出,每次 2枚,共4~8枚。在日本的石垣島和西表島,產卵期為6~8 月,每產2~5枚。卵徑40~46毫米×20~26毫米,重8.5~18.5克。在安徽南部冬眠期為11月初至次年4月初。可供食用和觀賞。

特徵

閉殼龜屬的龜殼呈低至高的拱形,一般有三道脊棱。它們呈紅色、黃色、褐色、灰色及黑色。一些物種的脊棱有鮮黃色、橙色或白色的斑紋。它們的身體顏色很多樣化,但都是很強色。大部份物種的頭部兩邊都有斑紋,直到鼻子相接。

行為

閉殼龜屬有陸生的、半水生的或主要水生的,大部份都會在充滿植被的淺水沼澤、河流或水池徘徊。它們大部份都是雜食性的,但也有肉食性的。

分類

馬來閉殼龜(C.amboinensis)
西印尼盒龜(C.a.couro)
東南亞盒龜(C.a.kamaroma)
緬甸盒龜(C.a.lineata)
金頭閉殼龜(C.aurocapitata)
麗圓閉殼龜(C.cyclornata)
C.c.cyclornata
C.c.meieri

閉殼龜屬閉殼龜屬

黃緣閉殼龜(C.flavomarginata)
琉球黃緣閉殼龜(C.f.evelynae)
中國黃緣閉殼龜(C.f.sinensis)
黃額閉殼龜(C.galbinifrons)
布氏黃額閉殼龜(C.g.bourreti)
圖畫黃額閉殼龜(C.g.picturata)
百色閉殼龜(C.mccordi)
潘氏閉殼龜(C.pani)
三線閉殼龜(C.trifasciata)
雲南閉殼龜(C.yunnanensis)
周氏閉殼龜(C.zhoui)
瓊崖閉殼龜(C.serrata)最初被認為是黃額閉殼龜的亞種[1],後來被提升為物種層級,但其實是鋸緣攝龜及黃額閉殼龜的混種。[3]在野外曾發現了一個瓊崖閉殼龜的標本,估計有其他自然混種或群落的存在。[4]在中國的龜養殖場沒有出產像瓊崖閉殼龜的標本,野外混種的出現是一種演化過程。不過瓊崖閉殼龜未知是否源自鋸緣攝龜及黃額閉殼龜的直接混種,或是自己的原位雜交。
其他閉殼龜屬的混種也存在,包括與艾氏擬水龜的混種[5]、三線閉殼龜與黃喉擬水龜的混種等。

飼養

從野外捕捉的馬來閉殼龜是寵物市場的常客,但它們的數量卻變得稀少。大部份物種因需要半水生的環境,這對於飼養是一個難題。對於初學者來說,飼養它們是一個困難。幼龜可以很快就成長為成龜,一些甚至長大到難以處理的體型。在沒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許可下,飼養它們是非法的。它們的飼養繁殖也有一定困難,包括照顧要求及容易造成混種等。

配圖

閉殼龜屬閉殼龜屬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