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島[梧州]

長洲島[梧州]
長洲島[梧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梧州市最年輕的城區,位於廣西東部,梧州市區西部,毗鄰廣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口岸城市,素有“廣西水上門戶”和“小香港”美稱。

基本簡介

梧州市地圖梧州市地圖

梧州市長洲位於梧州市區西部。行政區域面積377.74平方公里。轄長洲鎮倒水鎮大塘街道辦事處興龍辦事處,共36個村(社區)居委會,625個村(居)民小組。

2008年,年末人口13.8萬,人口自然增長率6.45‰。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14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19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5億元,工業總產值22.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22.5億元。商品出口總額1031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16萬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4億元;財政預算支出1.4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509元。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6.5億元。

千年古城,百年商埠,梧州始建於公元前183年,系珠江流域的西江、潯江、桂江三江總匯,自古就是中原至嶺南的交通樞紐,滇、黔、桂、湘物資出入的門戶,“土商萃集之地”。梧州市位於廣西東部,毗鄰廣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口岸城市,素有“廣西水上門戶”和“小香港”美稱。長洲是梧州市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西江的一顆璀燦明珠。

長洲是梧州市最年輕的城區,位於梧州市區西部,毗鄰廣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長洲人力資源非常豐富,勤勞聰明的長洲人有著憨厚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長洲水、電資源十分充足,其地理位置不但分布在潯江、桂江兩岸,而且平浪變電站及建設中的長洲水利樞紐均座落在本區內,為長洲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後盾。同時,長洲不但面臨粵、港、澳,而且享受國家自治民族政策的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及有著東協自由貿易區的便利優勢,將為長洲的各項事業提供更大、更靈活的發展空間。

行政區劃

長洲長洲人民政府

長洲的前身為梧州市郊區。

1951年4月,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成立,

1958年1月撤區並鄉,同年10月設立紅旗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恢復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市委確定郊區黨委、政府為縣處級建制。

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梧州市郊區,成立梧州市長洲。轄原市郊區長洲鎮和新興、龍新、平浪3個村,以及從蒼梧縣劃入的倒水鎮、蝶山區大塘街道辦事處。長洲轄2個街道、2個鎮:大塘街道、興龍街道、長洲鎮、倒水鎮。

2003年長洲行政區劃一覽:

001大塘街道 轄:龍山 金葉 大塘 恆祥 京梧 華洋 豐業 兩廣8個社區

002興龍街道 轄:新興 龍新 平浪3個村委會

101長洲鎮 轄:泗洲 正陽 寺沖 長地 竹灣 龍華 龍平7個村委會

102倒水鎮 轄:倒水社區;龍江驛 古道 富慶 古善 平石 三貴 仁義 大橋 富萬 倒水 大同水 古城 蓬沖 旭村路垌 馬水 漁業17個村委會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長洲位於梧州市區西部,東北鄰蝶山區蒼梧縣長發鎮,西南與蒼梧縣龍圩、人和鎮和藤縣塘步鎮相壤。毗鄰廣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

氣候 長洲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其間。年平均溫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對濕度78%,年無霜期長達341天,年太陽輻射量113. 454千卡/厘米。

土壤 土地以紅壤土為主,從可利用方面分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類,基岩以砂頁岩分布最廣,花崗岩次之。

河流 清江、西江、枝江從境內通過。屬長洲轄內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較大河流有17條,集雨面積約163.36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長洲美麗的西江

礦產 區內已探明金屬礦資源有黃金、稀土、銅、鐵、鉛、鋅、鈦、鎢、鋁等。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花崗岩、砂頁岩、重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硫等17種。其中被命名為“中國岑溪紅”的花崗岩可與“印度紅”相媲美,其儲量達21億立方米。

水資源梧州市水資源豐富,兼有航運、灌溉、發電之利。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5.59億立方米。其中市區平均年水資源總量2.60億立方米,過境水量2083億立方米。梧州市河網密布,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33億立方米,西江可通航千噸級船舶。全市江河可利用落差較多,各中小河流水能蘊藏量為54.3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5.59萬千瓦。過境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99.82萬千瓦,可開發量74.03萬千瓦;至今水能資源的開發僅占可開發量的10.2%。長洲島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曾是馳名全國的天然魚苗基地。

電氣 長洲水、電資源十分充足,其地理位置不但分布在潯江桂江兩岸,而且平浪變電站及建設中的長洲水利樞紐均座落在本區內,為長洲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能源後盾。

林業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蓋率為28.6%。1972年,有林面積17.93萬畝,其中用材林10.35萬畝,經濟林870畝。總蓄積量22.4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1.57%,綠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華堂、思扶、扶典、河口、雙橋、龍平、龍華、平浪、新民、龍新等村。1991年,林業用地27.45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5.95萬畝,占林地面積94.54%。森林覆蓋率62.6%。同年,實現消滅荒山目標。1994年,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1999年和2000年,華堂、思扶和龍新村,分別獲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綠化“千佳村”稱號。1999年,有林面積26.63萬畝,其中用材林22.65萬畝,經濟林2.83萬畝,總蓄積量57.6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82%,綠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積26.11萬畝,林木蓄積量65萬立方米。

土地 全區總土地面積377.74平方公里,由於地質構造關係和受成土諸因素影響,形成了土地類型地域性強,土地利用差異明顯;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積小、耕地後備資源不足;土地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點。全區擁有耕地面積2216公頃,旱地583公頃,魚塘448公頃。除林地高於全國人均占有數外,余均低於全國人均占有量。

經濟發展

長洲區社區長洲區社區

長洲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1956年和1975年,分別有某地面積1038畝和4500畝。2002年蔬菜產量6.27萬噸;水產品產量5248噸;肉豬出欄10.199萬頭;家禽出欄349萬羽。全區的經濟支柱是鄉鎮企業,2002年有大小企業2292家,企業總收入29.2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收入的93.22%。林地面積28.196萬畝,1999年調查森林覆蓋率62.82%。20世紀90年代後期,有3個村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價)3.94億元。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25.29億元。財政收入5870萬元,比1990年增加 14.7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1990年增加3.20倍。

實施工業主導戰略,重點扶持不鏽鋼、電子機械、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增強骨幹企業競爭力,工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2008年,轄區有工業企業510家,從業人員11470人,全年工業總產值22.09億元,工業增加值6.7億元。營業收入25.35億元,利潤總金額4083萬元,上交稅金1.08億元,占全區企業稅收2.98億元的36.19%。

2008年,固定資產施工項目10個,其中新建工業廠房8萬平方米,完成投資額2.61億元,均為自有資金。在施工項目中新建項目2個,投資金額3300萬元,擴建項目8個,投資金額2.28億元。

2008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9家,工業增加值6.09億元,營業收入19.32億元,上交稅金8917萬元,占營業收入的4.62%;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桂新鋼鐵廠(新盈特鋼),從業人員901人,總產值6.82億元,營業收入6.82億元,上交稅金2792萬元,資產總額1.94億元,年末固定資產淨值1.36億元。永達鋼鐵廠,從業人員674人,總產值和營業收入均為4.17億元,利潤總額1.32億元,年末固定資產淨值4900萬元。

2008年長洲黨委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作為促進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各級領導親自抓招商引資,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抓住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多次組團到寧波深圳惠州等地考察,召開招商引資推介會及藉助東協博覽會和梧州市舉辦第五屆國際寶石節的契機,結識一批客商,與廣東台山客商簽訂了投資1億元的不鏽鋼深加工的協定項目,與廣東十六冶簽訂投資1.5億元的電器加工框架協定項目,與佛山鴻緣電子電器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額6000萬元廠房建設、五金加工協定項目,與蘇州井利公司簽訂了投資5500萬元的電子元件加工項目。此外,邀請了芬蘭、瑞典等客商前來考察,經過協商,外商們有了初步投資意向。全年共引進新項目18個,其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5個,外商投資企業3個。全年實際利用境外資金1516萬美元,同比增長67.51%,利用市外境內資金12.87億元,同比增長63.9%。

產業發展

長洲反季節蔬菜種植

果蔬業 市郊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東興、高旺和長洲島等村農民,都以種植商品菜為生。解放後,郊區人民政府貫徹“以蔬菜生產為主,為城市服務”的方針,確定東興、和平鄉為蔬菜生產基地面積400多畝。1953年,發展至733畝,上市產量290萬公斤。1971年,將增轄從蒼梧縣劃入的長洲、泅洲島上5個大隊,列為蔬菜生產基地。當年,有蔬菜基地面積4500畝,上市蔬菜產量1650萬公斤。

1979年後,將河口、龍華、龍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40畝,上市蔬菜3345萬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79畝,蔬菜上市4599萬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積6370畝,蔬菜上市量5215.4萬公斤。

20世紀60年代起,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新良種,建立和健全科學技術管理機構和科技網路,推廣套用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保護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陽網、防蟲網。2001年,蔬菜品種由1953年的53個,增至102個,不少反季節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數量足,無淡季,品種多,質量好。

園藝作物主要有果樹、花卉、盆景。解放前,種植水果較少,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果樹共有6171棵。解放後,水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品種也隨之增加。1953年,有水果面積290畝,產量148.l噸。1965年,建立村級果園7個,種植水果面積1244畝。1974年,在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聯辦的千畝紅嶺果場的示範作用下,有14個大隊建立了百畝果場,加快了水果生產的發展。1983年,有大隊果場16個,生產隊果場72個,林植水果面積4465畝,產量844.5噸。1985年,取消水果派購任務,調動了農民種果積極性,出現農民大辦果場、山莊熱潮。1990年,種植面積達9792.4畝。2001年,水果種植面積9570畝,產量1772噸,分別比1953年增加9280畝和1623.9噸。2002年,水果面積1.02萬畝,產量1833噸。

水果品種主要有:柑橙、蕉類、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龍眼、柿子、石榴、鳳梨等。種植花卉、盆景較多是長洲鎮的長地、竹灣和龍華村。

畜禽業 畜禽業以生豬、雞鴨為主。1950年生豬存欄1758頭,1957年5749頭,公社化時強調集體飼養,生豬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鼓勵農民養豬,1985年生豬存欄6.917萬頭,肉豬出欄1.998萬頭,2002年生豬存欄7.96萬頭,肉豬出欄10.08萬頭。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為主,數量不多,公社化大辦食堂時,限制家庭養禽,數量更少。改革開放後,家禽飼養飛速發展,1985年家禽出欄30.5萬羽,2002年出欄349萬羽,禽蛋產量1421噸。

水產業 水產業主要是淡水漁業。長洲氣候暖和,水資源非常豐富。長洲島素來是天然的優良魚島。當地江河捕撈歷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獻記載。天然的“長洲魚苗”享譽國內外。直至“長洲魚苗坐飛機”漂洋過海,落戶異邦。這在當時曾一度傳為佳話,至今“長洲魚篩”廣為業內人所用。民國19年(1930年)魚苗捕撈量38億尾,1973年37.52億尾。此後,長洲家魚人工繁殖技術逐漸成熟。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為因素,環境破壞嚴重,水患不斷,水質惡化,天然魚苗產量急劇下降,1987-2000年,年產量不足1億尾。2001年魚苗產量明顯上升,當年魚苗產量2.56億尾。1978年,成魚捕撈41噸,1989年87噸,2000年119噸。

解放後,全區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長洲的池塘養魚水平較高。據統計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積分別為350畝、3553畝、5174畝、8329畝;1972年、2002年的畝產量分別為8l.38公斤、610.79公斤,總產量分別為26.35萬公斤、514.90萬公斤。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5248噸。

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長洲人開展集約化的網箱養魚。1991年、1995年、2001年,網箱面積分別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總產量分別為3000公斤、7.18萬公斤、72.10萬公斤。2002年,網箱面積發展到12311平方米,總產量110噸。

長洲紡織業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是長洲的支柱產業。清朝嘉慶年間,長洲就有蜜棗製作工場。民國年間,長洲絲織品頗有名氣。1958年有社隊企業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企業被迫停辦,1978年有社隊企業193家,總產值611.36萬元。1985年後,鄉鎮企業形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飲服務業4大支柱。1990年發展至1448家,總收入4083萬元。1995年,鄉鎮企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0. 1%,龍湖、長洲、城東3個鎮被評為梧州市明星鎮;新興村企業收入超億元,成為自治區百強村之一。1995-2000年,有外資企業42家,營業收入2.四億元,稅金753.9萬元,1998-2000年,產品出口貨值6769萬元。1997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5.28億元。1994-1997年連續4年獲自治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區)”稱號。1998-2001年,郊區政府在貫徹《鄉鎮企業法》的同時,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強郊區鄉鎮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的優惠辦法》等檔案。2001年鄉鎮企業總收入25.91億元。4年間,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75%,營業收入增長14.11%,固定資產累計投入2. 235億元。2002年,營業收入29.28億元。

工業 長洲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大力招商引資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鋼鐵、建材、五金、製藥、化工、輕紡、機械加工等門類眾多的工業體系。轄區內骨幹企業有桂新鋼鐵廠、永達金屬製品廠、澳廣混凝土公司、國光恆聲五金公司、領冠電子有限公司、雙錢實業有限公司、來泰松香樹脂廠、春燕紡織廠、金紅棉服飾公司等。桂新鋼鐵廠從1992年落戶之初年產量不足3萬噸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廣西最大的民營鑄鋼企業,年產普通鋼坯30萬噸、不鏽鋼坯10萬噸,成為本區非公企業的“領頭羊”;永達金屬製品廠是在2002年龍母文化節通過招商進入我區的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區的骨幹企業。

第三產業 長洲形成了一批以房地產、餐飲、專業市場為主的第三產業群。豐業房地產公司、港泰房地產公司等上規模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不斷做強做大,所開發的項目在梧州市內遍地開花;新興二、三路餐飲一條街已經初具規模,擁有東盛大酒店、金苑海港大酒樓等一批知名餐飲企業,形成了品牌效應;兩廣批發市場、豐業建材市場、竹灣農產品市場、盈洋順德家具市場等上規模的專業批發、零售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專業批發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發展優勢 長洲作為梧州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商業中心,在地理上毗鄰經濟開放發達的廣東,面向港、澳、台地區,背靠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的大西南腹地,享受國家自治區民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將緊密圍繞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搶抓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堅持做到“東融西聯”,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港澳台地區以及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各國的經濟交往和合作。

地方建設

長洲長洲水利工程截流

水利建設 郊區地勢較低,易受洪災也易內澇。為防洪澇,1954年起至20世紀70年代,築起防洪堤30處,共長39.87公里。80年代至2001年,主要對防洪堤加高加固。1998-2001年,郊區各級政府投資3096萬元,加高加固防洪堤28.2公里,修復水毀缺口 45處,長達27公里。加高加固後,長洲島可防禦24米洪水,其他村可防禦23米洪水。為解決內澇水患,1968-2000年,建起排澇機站25處,裝機和水泵各30台,保護耕地3750畝。為解決耕地灌溉用水,1952年開始用柴油機抽水,1968年有柴油機12台,136匹馬力,抗旱面積380畝;1958-2000年,建有電灌站8l處,裝機82台1383.8千瓦,灌溉面積8901畝。60-70年代,建設噴灌工程 62項,裝機 64台875千瓦,噴灌面積1162畝。80年代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噴灌站部分不再使用。

村鎮建設 20世紀60年代前農民住房較簡陋,70年代部分農民建了泥磚瓦房。80-90年代,80%以上農民建了磚混結構樓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35.6平方米。村委(大隊)辦公用房,60-70年代普遍為磚瓦樓,80-90年代,有16個村委會已新建了磚混結構樓房。1978年至80年代,3個公社建了辦公樓,建築面積共2865平方米。2003年2月,3個鎮的辦公樓分別進行裝修,外牆貼上瓷磚。

20世紀60年代起,郊區架設了用電網路,80年代各鄉村全部解決了生產生活用電。80-90年代臨江兩岸鄉村,安裝了自來水,山區鄉村則採用管引山泉水,解決了人畜飲用水困難。1993-2000年,郊區建成衛星廣播電視接收站8個,歷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6萬多人能看到廣播電視。1991年,在龍新11組建成畜禽交易市場1個,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90年代至2002年,修、擴建村級小市場5個。

通信建設

長洲的通訊設施已經和整個梧州市聯網,設施完善,建成了全程數位化,以光纜為主、微波為鋪通達全國各地的通信網路,移動通訊、聯通、各種傳呼等網路應有盡有,可直接與世界各地連線。

黨的建設 梧州市郊區黨組織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1951年2月郊區政府成立後,堅持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翌年,市組織上改婦作組到郊區開展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剩產力,調動人民民眾積極性。1954年郊區黨委成立後,組織民眾通過合作化運動,變革了個體土地私有為農民集體所有。並組織建立黨基層組織,培養發展黨員。60年代中朝前,發動黨員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初步建起了為城市服務的副食品生產基地,社隊企業開始興起。70年代,紅旗公社黨委發動各大隊、生產隊開辦集體林場、果園,大搞水利和鄉村道路建設,發展社隊企業。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與統分結合的“雙經營”體制,經濟生產快速發展,199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71萬元,比1978年的1154萬元增加9.2倍。2002年農村社會經濟總收入31.41億元,比1990年增加25.68倍。

長洲今日長洲

郊區黨委、政府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特別在改革開放後,根據上級有關指示,充實和增強了各級領導班子和有關工作部門的力量。1987年郊區機關和3個鄉有幹部137名,2001年有幹部466名。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也在壯大,1987年有黨委5個,黨總支部1個,黨支部46個,黨員1384名;2002年有黨委6個,黨總支部18個,黨支部140個,黨員2227人。

法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在90年代,黨委、政府在開展“三五”和“四五”普法教育的同時,還開展了黨風黨紀教育,革命傳統和先進人物事跡教育,開展擁軍優屬、“五好”家庭和“四有”公民等教育活動。1994-1997年,郊區人民政府連續四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啟治區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9-2001年,堅持鄧小平理論教育幹部民眾,學習實踐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開展雙擁工作,1999年市郊區獲國家民政部授予“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區”稱號,2000年獲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雙擁達標先進單位”稱號。

面積人口

總面積377.76平方千米。總人口12萬人(2004年)。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048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長洲鎮 38364 龍湖鎮 26595 城東鎮 15521 

交通設施

長洲南梧高速公路

交通以水陸交通為主,梧州機場坐落在長洲島。水上交通由於潯江、桂江流經我區,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寧、百色,東可通廣州、香港、澳門。90年代部分主幹道鋪設了混凝土路面。2002年,公路總里程296.7公里,其中國道2條,里程43公里;縣道3條,里程20公里;鄉道13條,里程90.8公里。等級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比重達100%,二級公路占38.55%。2002年,全區擁有車輛582輛,其中客車62輛,貨車250輛,拖拉機270輛。

2008年,累計投入公路建設資金216萬元,實施村村通公路硬化大會戰,完成通村等級公路9條,總里程75公里,完成17個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其中7條通村公路硬化列入梧州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在公路建設中嚴格執行《梧州市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管理制度》要求從業單位,嚴格執行開工報告制、項目法人負責制、設計審查制、工程招標投標制,施工單位負責制、安全施工制、工程監理制、質量監督制、工程資金專款專用制、工程質量終身追究制。會同市有關部門開展春運、“五一”、國慶、奧運會、寶石節等重大節日和重點領域的交通安全管理專項整治活動。經過整治達標渡口14個,渡船34艘,年安全渡運27.5萬人次。各鎮在做好渡船日常監管同時,在圩期和雨季加派人員,加強監管,確保萬無一失,順利通過自治區渡口渡船安全專項整治小組驗收。 鐵路 計畫2008年通車的洛湛鐵路經過本區,梧州區間站就座落在本轄區的興龍辦事處內,占地面積1000多畝。洛湛鐵路的修建,梧州區間站的落成,將極大的推動長洲物流,倉儲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航運流經長洲的潯江、桂江匯合後構成的西江流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可直航1000噸級船舶,直通粵、港、澳。梧州港是中國十大內河港口之一,是國家一類口岸,年吞吐量達800多萬噸,有2個貨櫃碼頭,在建中的大型港口碼頭(新港碼頭)距本區約5公里。

航空梧州唯一的飛機場座落在長洲島中部,可起降波音737客機,開通桂林、長沙、湛江、南寧、重慶等航線。乘坐飛機抵桂林、湛江不到一個小時。長洲飛機場是一座我區連線全國各地的空中橋樑。

公路 陸路有一級公路通粵港澳,二級公路通南寧柳州桂林賀州湖南省的江華縣。207、301國道在本區倒水鎮、龍新村設有出入口。隨著南寧--梧州--廣州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梧州至廣州的車程只需不到2小時。座落在本區的梧州市客運中心,其一流的服務聞名廣西。縱橫交錯的公路和氣勢非凡的橋樑構成了本區通向全國各地的發達交通網路。

科教文衛

蔬菜大棚蔬菜大棚

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梧州府在長洲島開設梧州中等蠶業學堂,這是廣西最早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民國年間,建有國民中學。解放初期,有國小利所,學生2800多人。1957-1979年有民辦中學2所。1980年,境內有中學5所,國小19所,國小在校學生9600多人。1991年,市將郊區境內的中學2所、國小19所下放給郊區政府管理。1991-2001年,郊區政府投入教育建設資金875.5萬元,對絕大部分校舍進行重建(含水毀修復)。同時狠抓教育“兩基”工作。經1997年和2001年自治區政府兩次評估驗收,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並獲“自治區‘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郊區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415人;國小19所,學生9425人;中學、職中各1所,學生975人;電大1個班上53人。

科技解放初,以推廣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為主。1979年,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分別建立農技推廣站、農科組和農科小組。全區有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1685人。改革開放後,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進良種。其中引進品種畜禽15個,水產20個,蔬菜58個。1985-1998年,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212期,培訓農戶7211戶。1992年,郊區政府實“施“科技興郊”戰略,湧現種菜能手300多人。2000年,推廣薄膜小棚栽培 3500畝,1995-2001年,遮陽網示範面積累計達1.83萬畝。林業生產採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技術,有效地防治馬尾松毛蟲和肉桂枝枯病。1981年以來,科技成果有10多項,其中獲自治區獎勵5項,獲國家科協獎勵1項。2002年2月,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

文化郊區民間的舞醒獅、對山歌歷史悠久,解放前後持續不斷。20世紀50-60年代,按各時期的形勢要求,編演的劇目主要有《寺沖人民幸福多》、《避孕後的幸福》、《山花爛漫》和演鹿兒劇等。1985年,郊區文化館成立,19個村均設有文化室,舉辦了多次全區書法、美術、攝影展覽;1993年,不少村開設萬冊圖書館。1996年郊區成立了藝術團,先後成功舉辦了《走向春天》、《撤歌新世紀》、《歌海情》、《歡騰的熱土》等大型文藝匯演,其中《歡騰的熱土》獲市特等獎,小組唱《山村新日夜》獲自治區2000年“八桂群星文藝匯演”一等獎。

解放前,民眾求醫主要靠中草藥醫生。天花、麻疹、范換寺時有流行。解放後,1950年,成立市第一衛生所,負責市郊農村衛生工作,有醫生5人。1953年,成立郊區衛生所,有醫護人員6人。1958年,建立紅旗公社中心醫院,有醫務人員24人,病床40張。各大隊成立衛生所,有醫務人員30多人。1962年、1979年,長洲、扶典衛生院相繼建立。1971年,培訓農村醫生174人,接生員179人。歷年來,衛生院工作以婦幼保健、衛生防疫為主,對天花、流行性腦膜炎等進行免疫預防接種。1982年始,實行兒童計畫免疫接種保償制度,免疫苗全程接種率90%以上。2002年,郊區3所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65人,病床38張。有鄉村醫生153人。

體育武術、舞獅、賽龍舟等民間體育歷史悠久。解放後,每逢喜慶日子,特別是春節期間,武術隨著獅隊在鄉村競相表演。每年端午節,都有幾艘龍舟參加市的競賽。20世紀90年代,龍華泅恩洲龍舟隊曾經多次奪得第一名。此外,球類運動蓬勃發展,1996年在自治區第三屆農民運動會上,郊區桌球選手取得團體單打第四名。1998年起,各鎮多次舉辦‘信用杯”體育比賽,每次參加競技選手逾2000人。2000年10月,舉辦了郊區第一屆運動會,參賽運動隊9支,運動員500多人,比賽項目有田徑。球類等10多個。

旅遊資源

旅遊景點 有西江河中的龍洲批峙,旺步的火山夕焰允升塔以及聖文園、長洲島的長島飛虹、高旺的八寶塘炳蔚塔、龍新的玫瑰湖、龍平的東華庵等。

文物古蹟 郊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有東漢乾欄式銅倉等3件;古墓有高旺鳳凰山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吳廷舉工部尚書墓等7處。

地方特產

有長洲蜜棗、蠶絲織品(絲織漁池布)、響水桑寄生、各種規格魚苗、長地玉蘭花、青皮冬瓜、華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筍、井底米粉等。

響水桑寄生 桑寄生又稱廣寄生,聞名海內外,歷600多年。其節、莖、枝、葉均可入藥,補腎補血,並可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其中以長洲所產的為最好。據說,長洲進士關廣槐向太醫獻桑寄生處方,醫好慈禧太后氣血兩虧症和大臣張之洞的虧損虛症;因此,長洲楊橋的響水桑寄生就揚名天下,一直成為貢品,成為人們贈送親友的珍貴禮物。

長地玉蘭花 玉蘭花為木蘭科落葉喬木玉蘭的花,在早春三月開放,鮮用或曬乾用。玉蘭花是名貴的觀賞植物,其花朵大,花形俏麗,開放時溢發幽香。其花瓣可供食用,肉質較厚,具特有清香,清代《花鏡》謂:“其(花)瓣擇洗清潔,拖面麻油煎食極佳,或蜜浸亦可。” 玉蘭花含有揮髮油,其中主要為檸檬醛、丁香油酸等,還含有木蘭花鹼、生物鹼、望春花素、癸酸、蘆丁、油酸、維生素A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玉蘭花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竅、宣肺通鼻的功效。可用於頭痛、血瘀型痛經、鼻塞、急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症。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玉蘭花對常見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