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湘樓

鎮湘樓

湘鄉市城大正街臨河岸處,原有一座高樓,名鎮湘樓。據康熙三十七年(1698)《湘鄉縣誌·卷一·名勝》:“鎮湘樓,在治左二十步,因亂毀。順治十一年知縣南公起鳳修建。康熙十二年知縣劉公履泰重修。”說明鎮湘樓在清順治之前即已建樓,因戰亂而毀。

基本信息

簡介

鎮湘樓鎮湘樓
查閱明天順五年(1461)修纂的《大明一統志・卷六十三・長沙府》,其中宮室、古蹟等項均未載鎮湘樓,這說明其時鎮湘樓尚未修建。
至萬曆十八年(1590),湘鄉縣城始設四門於街口,東曰望春,西瑞慶,南鐵門,北迎恩,門各有樓,置人守望。筆者認為,鎮湘樓或即建於此時。時縣人龍應河《碧洲芳渡》詩中云:“一城樓榭鏡孤懸”,此“樓榭”或即指正對孤洲的鎮湘樓。又參照湘潭萬樓的肇建時間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鎮湘樓與萬樓應是相近時間修建。
鎮湘樓先是作為戍樓(斥候)而建,人在樓上守望,一有戰事發生即鳴鈴報警。“鎮湘樓”是後來起的名,據康熙時縣丞何量《登鎮湘樓記》:“小邑由來無城郭,人民懼不保障,形家謂斯樓足以鎮湘而作屏藩也,因名焉。”可證。
樓何時何事而毀?據有關地方文獻記載,明崇禎十年(1637),臨武、藍山礦工起事,二月由衡陽攻湘鄉;四月,據縣城5日後去(時總兵陳君德領兵戍守縣城,曾據鎮湘樓上)。十六年九月,張獻忠部自湘鄉攻寶慶;十七年,明軍往來長、寶間,湘鄉為孔道,幾無日不遭蹂躪。清順治四年(1647)二月,清兵攻取縣地。五年(戊子)春,亂兵肆掠;八月,明將陳友龍自黎靖下武岡、寶慶,攻入湘鄉;冬,明將馬進忠、牛萬才等合眾數十萬自常德潰退縣境。連年交戰,反覆拉鋸,鎮湘樓幾經戰亂而毀。
後鎮湘樓又經數次重修。順治初,知縣南起鳳為民請命,因獲旨豁免糧賦,稍蘇積困,十一年(1652)乃率縣人重修鎮湘樓,此為第一次重修。
康熙十二年(1673)知縣劉履泰主持修建鎮湘樓,“孤閣憑虛扼建瓴”(劉氏作《鎮湘樓》詩中句),此為第二次重修。
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因吳三桂之亂,縣中遭兵燹。二十六年(1687)五月,縣城發大水,“崑崙橋亭脊、中洲樹梢俱沒”。六月,城中火,八月又火。鎮湘樓經此刀兵水火之劫,又被毀。
據文獻載,康熙三十七年(1698)仲春,知縣李�作《鎮湘樓看昨歲新墾中洲麥秀》詩。三十七年夏,縣丞何量應簡自采之邀登樓,並作《登鎮湘樓記》六百字文。時縣人謝天墀有《和簡自采碧水芳渡》詞,中曰:“無事倚危樓,頻聽鳴舟。”這說明其時鎮湘樓又已重建,此為第三次重修。
康熙五十年(1711),縣人孔恕率建碼頭(同年,知縣高克藩率建春風閣於署左望春門內,雍正八年知縣陳哲重修)。雍正九年(1731),孔堯讓重修碼頭。
據乾隆十二年(1747)刊《湘鄉縣誌・古蹟》載:“鎮湘樓,在治左大街河岸……”可見在乾隆年間,鎮湘樓已是作為古蹟予以記載。其時,頒旨通祀文昌,鎮湘樓上亦祀之,魁星長耀,與對岸文塔夾水而交輝。
嘉慶十五年(1810),縣中紳士李作雲、賴桂芳等糾眾又重修鎮湘樓。此為第四次重修。嘉慶二十二年刊《湘鄉縣誌》卷一“碧洲芳渡”圖上,即繪有鎮湘樓圖,形貌大致如原構。縣人謝如運《登鎮湘樓》詩曰:“麗譙高倚碧雲開,湘上河山一望該;檻外清風來古渡,簾前佳氣自東台……”(正是“河山歸望目,憂樂入吟襟。”)
鎮湘樓鎮湘樓
道光十四年(1834),縣中名士劉蓉在鎮湘樓碼頭送別曾國藩(劉氏詩中有“鎮湘城畔送行舟……”句可證)。同治元年(1862),黃文燾等重修碼頭,鎮湘樓碼頭成為物資百貨船運裝卸之處。據同治十三年刊《湘鄉縣誌・卷一・地理・城池》載:“鎮湘樓,在縣治東,亦城樓也,由大街直下臨河岸”。其時鎮湘樓是作為縣城城垣,歸在“城池”。
民國元年(1912)壬子大水,鎮湘樓又遭水淹,幸未傾圮。1927年1月初,在鎮湘樓上召開了中共湘鄉地方委員會成立大會(幾天后,毛澤東來到湘鄉縣考察農民運動一周)。可見其時距上次重建已百多年的鎮湘樓尚完好。
鎮湘樓最後傾圮於何時?查1959年《湘鄉縣誌》上記述,1943年12月24日,一批日機飛達我縣城上空,投彈30餘枚,城內鎮湘樓正街華裕布莊、通湘百貨店、聶順興藥號、馬洪福香號、楊森泰藥號、春馨樓包麵店、中國銀行等處均被炸毀一部或全部。”又據資料載:“1944年6月,日寇入侵湘鄉,縣城從北正街的蔣公祠至河邊的鎮湘樓,街道建築物全被焚毀。”可知,鎮湘樓毀於其時。
“劫火一朝圮,春風萬象新”,今湘鄉市建設文化旅遊名城,將重建鎮湘樓,這是第五次重修。不久的將來,漣水南岸將矗立一個更加巍峨壯觀的鎮湘樓。

鎮湘樓賦

鎮湘樓鎮湘樓
湘楚形勝,由來秀氣氤氳;漣水蜿蜒,映帶明珠龍城。藩湘幾曾有城池,舊樓一度是地標。故云連道,域中哪尋三苗足印?今語期艾,話里可是唐宋韻音!洗筆舊池,墨雲涌文瑞;碧水芳渡,邑風曾酬朱張。然則繁華毀於戰火,風韻失之滄桑。時維盛世,萬物鹹昌,冀文運之重光,圓湘人之宿夢。邇來重修文峰寶塔、狀元牌坊,繼而宏構斯樓以鎮湘。
辛卯之歲,傑閣甫成。新址鎮湘樓,坐落漣水河畔。一泓清流,山水洲城;或呈樓台倒影,人物濱河遊樂;或載燈燭幻彩,笙歌渡水和風。碧洲蔥蘢,長橋臥虹。雲門寶剎,莊嚴千手觀音;伏虎古井,流芳雅量蔣丞。天街燒車說謝鯁,京華地動贊黃童。漣聲嚶嚶兮龍吟,露滑書院之苔蒼;民承悠悠兮雅馴,文煥百代之崇光。東台勵志,毛潤公枝筆清寰宇;寶塔凌空,吾鄉賢敦敦於“指歸”。近世人才輩出者,有如繁星耀空,論湘人豈唯聰明智慧?
淡泊息心,曾滌生叨叨家常;武定修邊,劉襄勤龍城飛將。普度眾生虛雲願,行吟五洲蕭三詩。治亂反正指源,文心吐雕龍。成功人生自賴智慧照耀,輝煌功業更須道義擔當。雄關漫道,層樓更上;一翎穿雲,詩情碧霄。試問人心何處是高?廟堂江湖,範文正憂樂關情;念國蹈河,屈大夫離騷錐心。心儀高標,李太白卻步黃鶴樓;勝敗尋恥,項重瞳不肯過江東。樓擎高高意,水連江海碧,行到水窮處,樓雲層層起。山重水複樓奪頂,鳳凰浴火凡別聖。境以奇勝,情原厚重,千年之憂何慚?萬古時空留光輝。
布衣文洪,逼仄里巷;弦歌薰風於菁莪,性狷介而羨瓊林。夫子云:...執鞭之事亦為之。高雅卑俗,唯人心自限,名利得失,豈非塵土雲煙、魔由心生?歧路岩,倚鵬摶而舒胸臆;激情砥礪,邀山水而懷鐘期。春日登樓覓詩意,倚欄凝目風吹衣。
宏樓鼎鎮,總衡岳七十二峰靈秀;楚南新境,昭中華五千斯年文明。乾幟長空,識來者系英華;詞拙情深,寄厚望於將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