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下動脈

鎖骨下動脈

鎖骨下動脈(subclavian artery)右側起自頭臂乾,左側起自主動脈弓,出胸廓上口彎向外,在鎖骨與第1肋之間通過,到第1肋外緣處移行為腋動脈。

基本信息

分支

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
鎖骨下動脈起於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在右胸鎖關節後方起自頭臂動脈。左、右鎖骨下動脈在頸部呈向上凸彎的弓形,行向外側,經胸膜頂的前方和前斜角肌後方,越過頸根部,至第1肋骨外側緣,續於腋動脈。以前斜角肌為標誌,將其分為3段:第一段位於前斜角肌的內側,越過胸膜頂前方,其前面的內側有迷走神經,外側有膈神經越過。第二段居於前斜角肌後方,其上方緊靠臂叢,下方為胸膜頂。第三段為前斜角肌外側緣至第一肋外側緣之間的部分,其外上方有臂叢、前方為鎖骨下靜脈。各段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是最大的分支,由鎖骨下動脈第一段上壁發出,沿前斜角肌內側與頸長肌之間的溝內垂直向上,位於椎動脈三角(由前斜角肌、頸長肌和鎖骨下動脈所圍成)內。上升途中被甲狀腺下動脈所越過,繼而穿經第6-1頸椎橫突孔,向後繞過環椎後弓上的椎動脈溝,穿環枕後膜和硬脊膜,經枕骨大孔入顱腔,沿枕骨斜坡上行,在腦橋下緣與對側的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椎動脈主要分布於腦。在頸部有分支分布於項部深肌,以及經椎間孔至脊髓頸段及其被膜。由於頸椎疾患引起橫突孔變小,可壓迫椎動脈,使其分布區(主要是腦)供血不足。

(二)胸廓內動脈internal thoracic artery在胸膜頂前方,正對椎動脈起始處,發自鎖骨下動脈的下壁,在鎖骨下靜脈後方和胸膜頂前方降入胸腔。

(三)甲狀頸乾thyrocervicaltrunk 短而粗,在前斜角肌內緣處由鎖骨下動脈前壁發出,立即分為以下各支:

(1)甲狀腺下動脈inferior thyroid artery沿前斜角肌內側緣上升,約達環狀軟骨的高度轉向內行,經頸動脈鞘之後,交感神經乾的淺面或後方,椎動、靜脈前方,到達甲狀腺側葉,。

(2)肩胛上動脈superior scapular artery在前斜角肌前面向外下行,經鎖骨後面,繼續向後外至肩胛上切跡,入岡上窩,繞過肩胛頸至岡下窩。沿途分支至岡上、下肌和肩胛骨,並與腋動脈的分支肩胛下動脈和肩胛背動脈吻合,在肩胛骨背面形成肩胛動脈網。該網是鎖骨下動脈與腋動脈間重要側支吻合。

(3)頸升動脈cervical ascending artery細小,也可起自甲狀腺下動脈,在頸椎橫突前方,膈神經的內側上升,營養頸深肌及脊髓和脊髓被膜。

(4)頸淺動脈superfacial cervical artery較肩胛上動脈略高,橫過前斜角肌、膈神經和臂叢的前方,經頸後三角達肩胛提肌前緣,在斜方肌深面分支分布於鄰近的肌肉。

(5)頸橫動脈tansversal cervical artery往往與甲狀腺下動脈共乾或單獨發自鎖骨下動脈第三段,其行程與肩胛上動脈相似,穿過臂叢向後,布於菱形肌四周。

(四)肋頸乾costocervicaltrunk 起自鎖骨下動脈第二段,行向後越過胸膜頂,分為頸深動脈和最上肋間動脈,前者上行與枕動脈降支吻合,後者在胸膜頂後方降入胸廓,布於第1、2肋間隙後部。

常發疾病

鎖骨下動脈-腋動脈瘤

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
鎖骨下動脈遠端的動脈瘤常常累及第1段腋動脈,稱為鎖骨下-腋動脈瘤(subclavian-axillaryaneurysm),最常見的原因是頸肋和纖維索帶所致的胸廓出口綜合徵,多見於青年女性健康搜尋,以右側者多見。1815年,Hodoson首先報導了頸肋所致的上肢缺血但未發現鎖骨下動脈瘤的存在。後來Mayo(1831)首次報導了第1肋外生性骨疣所致的胸廓出口綜合徵伴有鎖骨下動脈瘤。Halsted在1916年報導了27例頸肋導致的鎖骨下動脈狹窄後擴張形成的動脈瘤結合動物實驗,Halsted提出發病機制是狹窄後的擴張和動脈瘤形成。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是指在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幹上,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閉塞性損害,由於虹吸作用(盜血)引起患側椎動脈中的血流逆行,進入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段,導致椎-基動脈缺血性發作,和患側上肢缺血性的症候

經血管造影證實在鎖骨下動脈近心段有狹窄性損害,同時該側椎動脈中血流逆行,首先由Contomi 1960年所報導,但該患者無神經障礙。Reivich 1961年進一步報告了血管造影的資料以及出現的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症狀,並做了動物(狗)實驗,證實這一現象,從此指出這是一種新的血管綜合徵,並定名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本綜合徵也可見於頭臂乾病變時,因逆行血液也是進入鎖骨下動脈,故亦可稱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