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石

銅鼓石

銅鼓石又名試劍石,是一座高十餘米的巨石,形如銅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銅鼓石”三字,是石刻群中最出名的一處石刻。是一級人文景點與銅鼓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銅鼓石(局部)銅鼓石(局部)

“銅鼓石”又名試劍石,為銅鼓營城八景之一,位於銅鼓縣城東1公里永寧鎮帥家壩境內,為一級人文景點和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鼓縣也因此石而得名。 銅鼓石,位於江西銅鼓縣城東郊的銅鼓石刻群,前瀕定江河,後倚大溈山。據清同治十一年《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二十四部,屹立數丈,形如銅鼓。銅鼓石上現留存古人題詞篆刻多處,其中銅鼓石三字為正楷豎書,每字50厘米,落款為備兵使者延論書。另外,還有試劍、潘周過化、題銅鼓石等三處石刻,都是明朝著名將領鄧子龍所題。試劍二字為行體直寫,每字長寬各2.6米,筆力雄健,落款署名武橋乃鄧子龍別名。潘周過化為正楷豎刻,每字長1.9米,寬1.7米,全長6.67米,落款鄧子龍書。

特點

銅鼓石(局部)銅鼓石(局部)
一塊高十餘米的石頭孤零零地立在河邊路旁,中間一條窄窄的隙縫,既沒有“色如銅”的古色,也沒有“形似鼓”的身形,更聞不見“水擊之”的鼕鼕鼓聲。這樣一塊石頭特別之處,石頭四周全是或明或暗、或隱或現的大小石刻,有些石刻的字跡已隨石頭扎進地下,只露出半個字型在地面上。石頭的神奇與這些石刻有關。石頭原本比現在要高,因地質原因使石頭下陷,因此在它下面埋藏了許多傳說和故事。

歷史記載

銅鼓石銅鼓石

史書《南昌府志·形勝》載云:“銅鼓石為瀏陽、平江、新昌(宜豐)、萬載各州、縣適中之地”。“水通彭蟊(鄱陽湖),地接荊湘”,雄踞湘贛邊陲,地勢險要。古銅鼓營城東出寧州(州治設今修水義寧鎮),西去長沙府驛道傍石而過,石峽空窿,設有茶肆,便利來往官民飲茶憩息。

歷朝文臣武將,行至此地都勒石題字,摩崖銘詩,文采生輝,聲名遠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詩石刻。

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銅鼓由於土地肥沃,百姓生活豐衣足食,加上銅鼓地處瀏陽、平江、宜豐、萬載各州、縣的中心地帶,“水通彭蟊,地接荊湘”,來往商賈小販不絕,雲遊文人墨客眾多。一日,有一個福建晉安叫延論的備兵使者路過此地,看到縣城東郊有一塊巨石,前瀕永寧河,後倚大溈山,“屹然數丈,形類銅鼓”,一時興起,在石頭朝東峭壁上揮筆寫下“銅鼓石”三個幾尺見方、蒼勁有力的柳體大字。從此,歷朝文臣武將,行至此地都要勒石題字,摩崖銘詩,使這塊石頭文采生輝,聲名遠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詩石刻。而“銅鼓石”則是石刻群中最出名的一處。

石刻涵意

銅鼓石上鄧子龍的詩銅鼓石上鄧子龍的詩

此石刻涵意為“江西巡撫潘季馴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鄧子龍來此鎮壓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後,銅鼓地方才復歸王化”,它反映了當地起義農民與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鬥。在銅鼓石朝東峭壁,“銅鼓石”三個豎寫幾尺見方的柳體大字。“銅鼓石”是石刻群中最出名的一處石刻。

嘉靖《寧州志》有載“石,屹然數丈,形類銅鼓”,銅鼓縣名由此得來。石刻落款“□兵使者晉人延論書”,字年深日久,剝蝕不清,無法辨認。那到底是何人所題的字呢?清人胡乙燈撰《義寧州志手稿》記為“備兵使者晉人延論書”。道光《義寧州志·秩官》寫出“延論,晉安人”,闡明題壁者是福建晉安人。《題銅鼓石》是一首七言詩:定江巨石當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漢將軍只沒羽,乃不貫之何足數。又聞此石為銅鼓,上應北辰開帥府;英雄一劍破中壘,砥柱乾坤鎮吳楚。字大20厘米,落款"萬曆五年春鄧子龍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