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中國西部名城“梵天淨土,桃源銅仁”的銅仁市。辦學歷史可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8年創辦的國立三中江口分校的農職部。200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銅仁地區農業學校(原國家級重點中專)、銅仁地區衛生學校、銅仁地區財政學校、銅仁商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銅仁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組建成立的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院。學院領辦的銅仁市中等職業學校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學院是銅仁市職業教育政校企合作理事會常務副理事單位,2010~2011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貴州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是2002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銅仁地區農業學校(原國家級重點中專)、銅仁地區衛生學校、銅仁地區財政學校、銅仁商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銅仁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組建成立的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學院。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38年,在七十五年的發展歷程中,為銅仁市乃至貴州省經濟發展培養和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

銅仁職院始終堅持走“質量立院和人才強院”之路。現有12個二級辦學分院,面向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招生,開設42個高職專業,有教職工62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

教師是育人之本。學院組建以來,通過實施“教授培養工程”、“研究生培養工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工程”三大工程,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院現有教授43人,副高職稱146人,碩、博士216人,雙師素質教師341人;有省管專家1人,市管專家5人。

學院有生物技術、製藥技術等8個實訓中心,建有生態農業示範園、醫學技術實訓中心、苗圃園等16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293個企業、村寨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形成了集“教、學、做、研、推、訓、產”於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基地。學院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生物製藥實訓基地、電子信息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國務院扶貧辦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貴州省職業教育生物製藥骨幹師資培訓基地和貴州省第三十五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農業部農業47103293號職業技能鑑定站等。

學院設有國家茶葉產業體系銅仁市茶葉綜合試驗站、貴州省中獸藥工程研究中心、銅仁市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銅仁市民族獸藥研究所、銅仁市民族醫藥研究所、銅仁市民族文化研究所、銅仁市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等26所研發機構。近年來,各類課題立項169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人文社科獎、教學成果獎共6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論文2200篇,其中有57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出版專著61部;主(參)編教材110本。

學院以“立德樹人、以技立業、服務新農村”為辦學理念,按照“與地方經濟發展互動,與職業崗位需求同步”的專業建設理念,廣泛調研與區域經濟發展辯證思維的無縫對接,構建了“五元一體”的高職德育工作模式,形成了“校地攜手、系村共建、多元結合”的辦學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建了“分劑分期、學研結合”、“分類教學,學用結合”、“依季分類、按棚分組”等各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地方產業需要,政府引導扶持,學院跟蹤服務,使畢業生紮根山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著”。近三年,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在95%以上,返鄉率80%以上。

學院是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貴州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首批40所立項建設單位,2010~2011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也是銅仁市職業教育政校企合作理事會常務副理事單位,學院領辦的銅仁市中等職業學校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植物藥生產技術教學團隊”是國家級教學團隊,“大學生文化修養教學團隊”和“植物生產技術教學團隊”是省級教學團隊;“園林植物識別技術課程”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有“藥用植物識別技術”、“實用園林植物識別技術”、“大學生文化修養”、“中醫診療技術”等8門省級精品課程。有貴州省中獸藥研發科技創新人才團隊一個。

學院領導

楊春光,男,1962年3月出生,苗族,中共黨員, 研究生學歷,經濟師,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人。1982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松桃縣經委副主任、主任、經貿局局長、松桃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銅仁地區經貿局黨組書記、局長、地區發展計畫局(兼招商引資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共玉屏侗族自治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中共貴州省大龍開發區工委書記。省第十次黨代會黨代表。部級先進工作者。2011年8月至今任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在《人民論壇》等國家、省、地報刊雜誌公開發表經濟管理、社會管理、黨建 方面的論文三十餘篇,出版縣域經濟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專著兩部。

張景春(1963.3—),女,漢族,貴州思南人,中共黨員,本科畢業(碩士同等學力),市政協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工作經歷:1993年起,歷任銅仁師專成人教育部副主任、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副主任、主任(兼任武陵山區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評聘為教授。2013年5月起任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研究方向與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及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主講《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等課程。近年來主持省、地級科研項目七項,在核心期刊和公開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主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核心課程本科教材兩部,專著《馬岩經濟》一部。

社會兼職:貴州省高等學校第二批特色專業“農村區域發展”建設點負責人,貴州省委辦公廳“服務決策專家智庫”人員,中國管理家學會會員,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會常務理事,銅仁市法學會常務理事。

辦學規模

學院中職部春、秋兩季面向全省招生;大學部除在貴州本省範圍招生,從2004年秋季開始面向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6個省市招生;現在,已成功面向全國25個省市和東協、俄羅斯等國招生。 學生規模迅速擴大。學院合併之初,學生不足2800人,現有學生15000人,其中留學生160餘人。學校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職業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套用性人才。

環境優勢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旁便是大思高速公路。從經濟或發展益意上說,這裡將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向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帶聚集;將極大地拉近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有利於承接沿海產業和人才的轉移,推進地域經濟融入長江流域(地球變暖導致珠峰無雪致江流枯竭、淮海長江以南旱情嚴重)發展大局;將極大改善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交通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提升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的資源需求、人才就業等教育質量要素的比較優勢,有利於境內豐富的特產資源和旅遊資源開發;將直接帶動川硐-大興沿線鄉(鎮)優先加快發展,形成“高速公路經濟”帶,有利於帶動“職院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將直接有效地激活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交通運輸市場、農產品市場及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拓寬就業渠道,解決大學生就業,促進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對提高“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帶”在全國的公路樞紐地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依山伴水:有塢泥河從東北方向直穿西南予園區護園,清水之中伴有當地水生魚;後(東、南)有照壁岩山依於兩側,山峰之巔設有多處信號塔,3G寬頻和無線網路已布及整個園區;環境的自我調節恰到好處,炎熱之時將會天降甘霖潤五穀,綢雨綿綿之時將會晴出陽光。曾有學生統計,炎熱之雨通常會在凌晨四點至五點左右出現,這已成為一種自然的規律。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師是育人之本。學院組建以來,通過實施“教授培養工程”、“研究生培養工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工程”三大工程,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員工626人,教授43人,副高職稱146人,碩、博士216人,雙師素質教師341人;有省管專家1人,市管專家5人。近年來,各類課題立項169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人文社科獎、教學成果獎共6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論文2200篇,其中有57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出版專著61部;主(參)編教材110本。學院教師專業復蓋面廣、年齡結構合理,年富力強,極富創業和開拓精神。

省管專家

郁建生

銅仁地區地管專家

郁建生 侯長林 樊黔江 楊政水 文衛 饒茂陽

武陵學者

郁建生 侯長林 樊黔江 楊政水 游明倫 張華琦

教授

郁建生 侯長林 樊黔江 楊政水 游明倫 李黔軍

賴劍波 羅 剛 譚子安 王 群 王先華 鄒序安

彭明生 石玉芳 田如英 王順敖 楊勝敖 周 恆 徐聯 冉莉 田銀萍

專業設定

學 院現有12個二級辦學分院(主要有農學院、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工學院、信息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學院)。開設有42個高職專業(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臨床醫學、醫學康復技術、美容保健、烹飪與餐飲管理、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圖形圖像、旅遊與酒店管理、高級護理、環境保護與監測、生物技術套用、旅遊英語、會計電算化、畜牧獸醫、化學製藥、計算機及套用、數控技術等)。開設有30多箇中職專業(針灸推拿、鄉村綜合管理、畜牧獸醫、市場行銷、文秘與辦公自動化、數控技術套用等)。

此外,為了豐富辦學,擴大就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學院建有勞動部批准的特有工種技能鑑定站;省勞動廳批准的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是全區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單位;計算機套用培訓考核定點單位;會計電算化培訓考核定點單位。並與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商專、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高校開展聯合辦學,開辦成人本科、專科學歷教育,開辦專業達30餘個。

人才培養培訓機構

學院設有銅仁地區民族獸藥研究所、銅仁地區民族醫藥研究所、銅仁地區民族文化研究所、銅仁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等研發機構,承擔課題89項,獲省地科技進步獎、人文社科獎、教學成果獎58項,獲國家專利5項;發表論文51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35篇;專著35部,主、參編教材96本。

學院建有勞動部批准的第293號特有工種技能鑑定站;省勞動廳批准的第21號、71號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是全區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單位;計算機套用培訓考核定點單位;會計電算化培訓考核定點單位。並與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商專等省內外高校開展聯合辦學,開辦成人本科、專科學歷教育,開辦專業達30餘個。

實訓基地

學院有生物技術、製藥技術等8個實訓中心,建有生態農業示範園、醫學技術實訓中心、苗圃園等12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258個企業、村寨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形成了集“教、學、做、研、推、訓、產”於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基地。學院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生物製藥實訓基地、電子信息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國務院扶貧辦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貴州省職業教育生物製藥骨幹師資培訓基地和貴州省第三十五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農業部農業47103293號職業技能鑑定站。

就業渠道

畢業生就業率明顯提高。學院把學生就業擺在學院工作的首位,學院每年舉辦一次人才交流會,先後與希望集團、展望集團、海南人才市場、南方人才市場、上海人才市場、江蘇鯤山置業有限公司等10餘家省內外用工單位達成協定,建立了長期的、穩定的人才供求關係。不斷向外輸送畢業生。2005年首屆大專生就業率為100%, 2006年大專生就業率達95.74 %,2007年大專生就業率達99.27 %,大專生平均就業率達97.64 %,學院實現了以抓招生為主向以抓就業為主的轉變獲得2010~2011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就業50強高校。

當前,全院教職工正滿懷豪情,在黨的十八大指引下,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機遇,精誠團結,自力更生,立足黔東,面向全國,銘記“明德、求真、篤行、自強”的校訓精神,力爭把學院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

所獲榮譽

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貴州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

貴州職業技能鑑定現金集體

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

貴州省五四紅旗團支部(總支)標兵

銅仁地區教育先進集體

中共銅仁地委先進基層單位

國務院扶貧辦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教學點

中央生物製藥實訓基地

國家級護理緊缺人才培訓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農業部農業47103293號職業技能鑑定站

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單位

貴州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優秀單位

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首批40所立項建設單位

2010~2011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銅仁市職業教育政校企合作理事會常務副理事單位

歷史沿革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系銅仁地區農業學校、銅仁地區衛生學校、銅仁地區財政學校、銅仁地區高級職業技術學校、銅仁地區商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五校辦學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75年來,五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穩步實施,全國高校從1999年起大擴招,在這種形勢下,規模較小、層次偏低的中專學校陷入困境。根據銅署辦87號檔案精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籌備領導小組於2001年9月成立,王昆明副專員任組長,相關各局長和衛校、農校、財校、職校的校長擔任小組成員。2001年10月,王昆明副專員召開籌備領導小組會議,對組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專題研究和可行性論證。2001年11月,地委書記肖永安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原則同意將地區農校、財校、衛校、職校、商校合併組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上報省政府。2002年6月25月,貴州省政府行文批准銅仁農校、財校、衛校、職校、商校合併組建成立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自2002年6月合併組建以來,學院黨政班子帶領全院教職員工在省教育廳和銅仁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搶抓機遇,勵精圖治,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內涵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實力迅速提升。2007年11月,在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2009年12月,獲得貴州省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2010年4月,在貴州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2010年12月,躋身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首批40所立項建設單位的行列;2011年5月,學院獲評為2010~2011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10月,學院領辦的“銅仁市中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畫立項,實現了高職、中職“雙示範”。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11個二級學院,開設有41個高職專業。

序號
二級學院 辦學層次 專業
1 農學院 專科 設施農業技術、園藝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農產品質量檢測、畜牧獸醫、水產養殖技術
2 藥學院 專科 藥學、中藥製藥技術、藥物製劑技術、藥品經營與管理
3 醫學院 專科 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技術
4 護理學院 專科 護理、助產
5 經濟管理學院 專科 金融保險、資產評估與管理、投資與理財、農村合作金融、計電算化、行銷與策劃、電子商務
6 工學院 專科 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工程測量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城鎮規劃、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7 信息工程學院 專科 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圖形圖像製作、呼叫中心服務與管理
8 人文學院 專科 旅遊英語、文秘、環境藝術設計、旅遊管理、音樂表演
9 繼續教育學院 -- --
10 國際教育學院 -- --
11 馬列部(政教部) -- --

師資力量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教職工696人,有正高職稱教師40人,副高職稱教師143人,博士16人、碩士214人,雙師素質教師人341人;有省管專家1人,市管專家6人。

教學建設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中央財政支持專業6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8門。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帶頭人
植物藥生產技術教學團隊 郁建生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帶頭人
植物生產技術教學團隊 顧昌華
動物生產技術教學團隊 李吉祥
大學生文化修養教學團隊 候長林

中央財政支持專業:藥物製劑技術、茶葉生產加工技術、畜牧獸醫、設施農業技術、醫學檢驗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省級重點專業:旅遊管理、護理;

省級以上精品課程

序號 課程名稱 帶頭人 級別 獲批年份
1 園林植物識別技術 顧昌華 國家 2009
2 藥用植物識別與套用技術 粱玉勇 省級 2008
3 健康評估 金立軍 省級 2009
4 大學生文化修養 侯長林 省級 2010
5 中醫診療技術 樊黔江 省級 2010
6 植物藥分離純化技術 郁建生 省級 2011
7 無公害茶樹栽培技術 羅靜 省級 2011
8 白山羊生產與綜合實訓 李吉祥 省級 2011
9 企業財務會計 文衛 省級 2011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科研機構2個、省級科研機構1個、市級科研機構4個、校級科研機構4個。

省級科技創新團隊

團隊名稱 帶頭人
中獸藥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郁建生
實訓基地實訓基地

國家級科研機構:銅仁茶葉綜合試驗站、民族中獸藥分離純化

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

省級科研機構:貴州省中獸藥工程研究中心;

市級研究機構:銅仁地區民族醫藥研究所、銅仁地區民族文化研究所、銅仁地區民族獸藥研究所、武陵山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校級科研機構:民族地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武陵山區經濟動物研究所、銅仁地區桃源文化研究所、銅仁地區茶葉研究所。

科研成果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平面圖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平面圖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學院各類課題立項188項,

獲省地科技進步獎、人文社科獎、教學成果獎6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論文2200篇;出版專著61部;主(參)編教材110本。

學術資源

學術刊物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是由銅仁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發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論文。

館藏資源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圖書館館藏紙質藏書59萬冊,電子圖書2115GB,有中國知網全文鏡像站、維普學術、超星資料庫等電子資源。

學校領導

職位 姓名
黨委書記 楊春光
院長、黨委副書記 張景春
黨委副書記 覃禮濤
副院長 樊黔江、楊政水、李黔軍、張命華
紀委書記 雷國平

(資料來源2014年11月學校官網)

文化傳統

校徽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校徽

校訓

學院風景學院風景

“明德”:彰明自己天賦靈明的德性,也就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

,都要通過學習和實踐發掘光大個人內在的優良品德;意思是:真正的道理就是正己律己的為人之道,必須以“明德”自律,使自己在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均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求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追求真理,獻身真理,貢獻所學,以為人類謀幸福,為社會服務,不為自己謀私利。

“篤行”:廣泛地學習且能夠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疑問,聯繫當前情況,並最終把學問落實到實處,並能親自躬行。

“自強”:做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推己及人,寬以待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同社會協調發展,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

學校文化

大學生藝術節

團委按照學生就業崗位群所需要的品德和技能,圍繞學院提出 “兩點、三節、四主題、五文化”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要求,開展長征火炬節和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節。長征火炬節定於每年的4—6月舉行,是以紅歌演唱、紅劇展播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並領會長征的現實意義,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樹立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以革命先輩為榜樣,立足專業學習、服務奉獻社會。2008年舉辦首屆長征火炬節,至今已舉辦四屆,開展各類型活動40餘次,參與人數上萬人。2009年6月,第二屆長征火炬節期間,5000多名師生在紀念建國60周年舉辦的《“紅色黔東䲁桃源銅仁”為祖國喝彩萬人紅歌會》上徐徐展開的3600平方米的五星紅旗震撼人心。 2010年,結合第五屆全省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月開展第三屆長征火炬節活動,獲省級團體獎3個(全省優秀大學生社團:同心養殖協會;誦讀大賽三等獎:《一月的哀思》;心理健康主題活動三等獎:《關愛心靈 學會感恩 營造美麗人生》),省級個人獎6個(先進個人:朱曉毅;經典誦讀大賽三等獎:王媛媛,獲獎作品《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感動校園十大人物”:魏雲;“我的校園文化活動”徵文比賽二等獎:朱亞玲,獲獎作品《原來我一直都幸福》;“我的校園文化活動”徵文比賽優秀獎:蔡慶玉,獲獎作品《我的校園生活——家》,郭桂寧,獲獎作品《一次通話記錄》)。2011年,結合第六屆全省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月開展第四屆長征火炬節活動,獲省級團體獎4個(全省第六屆校園文化活動月“先進集體”;“高校優秀校園文化成果暨優秀社會實踐成果評選”社會實踐成果類:三等獎;“迎九運講文明樹新風禮儀知識大賽:二等獎;“青春動力”三人籃球職業院校男子組第三名),省級個人獎2個(先進個人:徐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書畫攝影展優秀獎”:許傑)。 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節定於每年的10—12月舉行,是以校園論壇、辯論賽、歌手賽、舞蹈賽、書畫賽、足球賽等系列活動,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和渲染地方人文生態文化,培養銅仁職院學子的人文素養,加深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活躍校園文化氛圍。2009年舉辦首屆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節,至今已舉辦三屆,開展各類型活動20餘次,參與人數6000多人。2010年、2011年,第二、三屆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節均結合社團文化藝術節開展。

社團文化

一、錦江文學社概況錦江文學社成立於1991年5月19日,是在院團委的指導下,在社團聯合會領導下,由廣大文學愛好者參與並成立的學生文學組織。該社團是銅仁高校成立最早的文學組織之一,是黔東校園文學聯社的前身(創始人之一)。2003年,在原農校錦江文學社、原衛校新芽文學社的基礎上合併後建立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錦江文學社。該社堅持黨的“雙百”、“雙為”方針,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宗旨,以挖掘和培養文學愛好者為己任。常務理事會是錦江文學社最高的權力機構(常設機構),下設辦公室、編輯部、組織部、宣聯部、才藝部、記者站等六個常規部門,目前文學社有社員600多人。《錦江水》的出版,《新芽報》的發行,“錦江杯”現場作文大賽的舉辦,黔東高校文學交流會等活動的召開是該社每年的常規活動。長期以來,錦江文學社與《中國校園文學》、《 銅岩文學》、《少年少女》、《黔東作家》、《梵淨山》及銅仁廣播電台等報刊及全國各個社團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錦江文學社與銅仁學院的“北鬥文學社”,原師範的“淨山文學社”,電大的“長天文學社”,銅仁一中的“薰風文學社”,銅仁三中的“易秋文學社”一起成立了黔東文學聯社,為銅仁地區乃至貴州省的文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校內刊物《錦江水》創刊時間,主要是收錄該社社員及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優秀文章,發行供全院乃至全省各兄弟院校廣大文學愛好者學習和借鑑的刊物;《新芽報》主要是反映學院以及該社重大的新聞以及該社社員的優秀文章,是全院師生文學交流的忠實伴侶,同時,亦是該社社員展現自己文學魅力的良好平台。該社現已出版雜文集《錦江水》共5期(1999年總第20期,2002年總第22期,2005年總第34期,2006年總第35期,2010年總第39期),報刊《新芽報》45餘期(2002年總第25、26、27、28、29、30、31期,2003年總第32、33、34、35、36、37期,2004年總第38、39、40、41期,2005年總第42、43、44、45期,2006年總第46、47、48、49期,2007年總第50、51、52、53期,2008年總第54、55、56、57、58期,2009年總第59、60、61、62、63期,2010年總第64、65,2011年總第66、67、68期)、《校運快訊》5期。

“一朝文學夢,畢生錦江情” ,是所有文學社人共同的信念,是黔東地區大學生文學社團共同的定格。文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思維的碰撞;是文化的縮影;更是人性的延續!自從該社成立以來,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例如,全國十佳大學生村官張陽;國家二級運動員第七屆全國殘疾人運動銅牌獲得者譚冰;中共黃平縣縣委組織部陳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銅仁分公司人事勞資教育培訓管理員張著勇;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崔浪。這些優秀的人才不僅是錦江文學社的驕傲,同時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楷模。錦江文學社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洋溢著淳樸的黔東風情。它用文字見證了源遠流長的歷史,同時,她靈動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文學愛好者的心緒。“因為夢想,所以飛翔”,是文學社人共同的目標。現在,文學社也正堅持不懈的譜寫她那更加動聽的音符,他們深信終將有一天會以她那清脆的嗓音,唱出那悅耳、悠揚的天籟!

貴州省高校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