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井村

鈔井村

鈔井村系福建省泉州晉江市英林鎮的一個行政村,屬於英林鎮區,位於晉江市東南部。這裡原是因為村里大多戶人家姓蔡,後因為蔡氏沒落,被洪氏一族按同音改“蔡井”為“鈔井”,直沿革已有600餘年。這裡歷史悠久,擁有多個紀念性建築,以種植蔬果為生。

基本信息

概況

鈔井村系福建省泉州晉江英林鎮的一個行政村,屬於英林鎮區,位於晉江市東南部,東與龍湖鎮杭邊村相鄰,西與龍湖鎮後坑村接連,南與英林鎮英林村毗鄰,北隔鈔井溪與龍湖鎮曾厝村相鄰,村有環村水泥大道,且有一條東西相間的村公路。東接英杭(英林至杭邊)公路,西接龍英(龍湖中山街至英林)公路,交通沿方便。所在行政區域該村培德國小東側。

地名含義

十三世祖——洪宗進定基定該村時,原村名叫蔡井村(因村中居住數戶姓蔡的人,村中有一口泉水取之不盡的名井,而稱“蔡井”),後來因蔡氏末落,村中只有洪姓一族,因而按同音改“蔡井”為“鈔井”,直沿革已有600餘年。

歷史沿革

始祖十四朝奉公隨王審知於唐朝昭宗乾寧四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始基於泉州南門外英林。明清時代,即為晉江泉州府南門外十四都,至十三世——洪宗進即遷居於鈔井,至十四世又有兩支分於金井山頭村及龍湖燒灰村,後來由鈔井又陸續分居到省內外各地。明、清屬於十四都。1944年(民國33年)屬英林鎮英井保。建國後,1956年屬金井區英林鎮;1959年屬龍湖公社;1961年屬英林公社鈔井大隊;1984年改英林鎮鈔井村委會。
晉江市的金井鎮山頭村、新街村、湖仔厝村、埕邊村圍頭村、龍湖鎮的燒灰村、溪前村、後坑村、山邊村以及英林鎮的高湖村,更有些分居於台灣省、香港及澳門地區以及世界各地都有鈔井村的後裔足跡,主要有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地。

村落與居民

鈔井村位於英林舍武山、東北麓、虺湖以西,有流經數鄉鎮的溪流(即鈔井溪)自西向東流入晉江第二大湖泊——虺湖,再經湖漏溝注入深滬灣海域。鈔井村由大鄉、東溪、西溪三個自然村組成,原為5個生產隊,後分為12個村民小組,村內有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僑親,因此是晉南有名的僑鄉,轄區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但可耕地面積少,截止2008年,全村有360戶,常住人口1350人,主要居民為洪姓氏,其他有李、陳、張、許、施姓各一戶。村兩委成員6人,黨員30人。

氣候與經濟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20攝氏度。該村因地少,人多,早期許多人出國謀生,因而主要經濟來源為僑匯。農業主要為地瓜、花生、蔬菜。企業主要是製衣業,部分外遷,大部分關閉,只有數家經營。

紀念性建築及文化設施

(一)洪氏宗祠:早期興建,光緒九年重修,1987年華僑捐款再修,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00平方米。
(二)蘇王爺宮:1980年代興建,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三)城隍廟:1980年代興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
(四)風雨亭三座:村內東西向水泥路,首尾各一座,鈔井溪畔一座,供行人及村民避風雨、休息用。
(五)培德國小:約建於公元二十年代,初時為同字型,中間禮堂,兩邊有兩大間教室,兩側為老師宿舍、廚房及辦公廳,前面有個小操場,操場南有一四方形人工開的池塘---連珠池,解放後,經過兩次改建,有建築:教學辦公大樓一座(二層)、禮堂一座、幼稚園教室及活動堂一座,可供大、中、小班幼稚園的上課及活動之用,還有老師宿舍樓一座(三層)。

下屬組織

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協助下,村兩委工作的下屬和群團組織有:村婦聯、工會、民兵、治安隊、計生、老協、培德董事會、慈善基金會、僑務小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