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閶亭

金閶亭

金閶亭舊址位於今江蘇省蘇州 閶門內。金閶亭是一座具有閣樓般規模的亭子“金閶亭”,“金閶”也緣此得名。金閶亭的建造,據舊志載,是因漢代朱買臣被武帝任命會稽太守後回蘇州,群吏不知他是新太守,“與買臣爭席,買臣出其印綬,群吏慚服”。事後,群吏怕得罪剛上任的頂頭上司,便私下湊錢在閶門造了座金閶亭,表示謝罪。

基本信息

簡介

金閶亭金閶亭
金閶亭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上塘街普安橋附近。這座亭子與西漢時的蘇州人朱買臣有關,是其手下為謝罪而建,至今有2100多年歷史。金閶後來也一度成為蘇州的別稱。民國時期在閶門南面開闢金門,後來又出現了“金閶鎮”這一地名。1955年起,閶門、金門一帶開始被稱為金閶區(1966年—1979年曾更名為延安區)。閶門都不是傳統的中國式城門,而是羅馬式城門。由於地近閶門,後來便諧音為金閶了,古書中都寫作金昌,這就是金閶亭的由來。

傳說故事

吳門四才子吳門四才子
作為“南浩十八景”之一的金閶亭。據史志記載,漢武帝時代,朱買臣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後回蘇州,當時他沒穿著官服張揚,住在閶門附近的旅社中,一些當地官吏有眼不識泰山,竟然“與買臣爭席”,不得已“買臣出其印綬”表明了身份。事後,這些官吏為表示對剛上任的頂頭上司謝罪之意,便湊錢在閶門事發地點造了一座亭子,名為“金傷”。由於地近閶門,後來便諧音為金閶了。古書中都寫作金昌,這就是金閶亭的由來。
南朝宋,金閶亭發生了一起擊殺廢帝事件。據《宋書》記載,景平二年(423),輔政大臣司空徐羨之等因為繼位不久的宋少帝遊樂無度,不親政事,便將他廢為營陽王,幽禁於吳郡。次年,又指派邢安泰等人在金聞亭殺掉廢帝,不想年僅19歲的少帝孔武有力,沒有被一下子制服,逃出閶門,最後被追殺者用門栓擊斃。從這一記載來看,金閶亭的位置應該在閶門內離閶門不遠處。

歷史記載

金閶“詩畫廊”金閶“詩畫廊”
吳郡志》載:“要離墓,在閶門外金昌亭旁。”又云:“梁鴻墓,在金昌亭南。皋伯通以要離烈士,梁生清高,因附葬之。”並引唐《吳地記》云:“在太伯廟南,與要離墳相併。”陸龜蒙也說:“伯鸞(即梁鴻)墓,在吳門金昌亭下幾一里,嘗作文以祭焉”。另外,漢陸績墳,《吳地記》亦記作“在閶門外太伯廟西”。而泰伯廟,在東漢永興二年(154)就由郡守麋豹建於閶門外,直到吳越錢武肅王始遷到閶門內下塘,這一點史志上都有明確記載。由此看來,南朝宋以後,唐代或更早一點,金閶亭已移建城外。之後歷經金兵和蒙古鐵騎南下,蘇州城遭到兩次毀滅性的破壞,特別是遊牧民族出身的蒙古兵,認為城牆、城門不利於騎兵自由出入,因此,命令將有礙於兵馬的城牆、城門夷為平地,並要求拋荒農田植草,供牛馬牧食,極大地破壞了江南先進的經濟和文化。所幸不久,元朝統治者發現沒有城牆的城市,不利於地方治安,意識到這點後就重新修築了蘇州城門和城牆。據元高德基《平江紀事》記載:“閶門,舊名閶闔門……至元修曰金昌門。作亭門內,名金昌亭。然吳人呼閶門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故亭亦圮焉。”說明到了元代,金閶亭又重建在城內了。加之,原來作為亭子參照物記載的泰伯廟已於五代移建閶門內下塘,好事者又將專諸巷內兩無名古墓說成是要離、梁鴻墓,並說在巷內發現了“古要離之墓”的碑石,儘管明清以來的史志都說金閶亭在閶門內,又有人考證閶門外上塘街上的普安橋為古金閶關即金閶亭遺址,但是金閶亭歷經遷徙的事實是不容掩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