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唐代汪遵的作品]

金谷[唐代汪遵的作品]

《金谷》,唐代的作者汪遵的作品,文體為絕句。全文是:晉臣榮盛更誰過,常向階前舞翠娥。香散艷消如一夢,但留風月伴煙蘿。指錢財和糧食。漢揚雄《大司農箴》:“時惟大農,爰司金谷。”《新唐書·戴叔倫傳》:“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輕易人。”《新五代史·唐臣傳·孔謙》:“自少為吏,工書算,頗知金谷聚斂之事。”

漢語辭彙

基本信息

詞目:金谷(金谷)
拼音:jīngǔ

詳細釋義

(1).指錢財和糧食。
漢揚雄《大司農箴》:“時惟大農,爰司金谷。”
《新唐書·戴叔倫傳》:“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輕易人。”
《新五代史·唐臣傳·孔謙》:“自少為吏,工書算,頗知金谷聚斂之事。”
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道原固辭,以不習金谷之事。因言天子方屬公以政事,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財利為先。”
(2).謂富庶。
宋王安石《次韻酬微之贈池紙》:“君寧久寄金谷地,方執賜筆磨蚴螭。”(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初學記》卷八引晉郭緣生《述征記》:“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經此谷,注谷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谷水又東,左會金谷水,水出太白原,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逕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
(4).指晉石崇所築的金谷園。
晉潘岳《金谷集作》詩:“朝發晉京陽,夕次金谷湄。”
唐李白《宴陶家亭子》詩:“若聞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明梅鼎祚《玉合記·義姤》:“名園不殊金谷,麗人何減綠珠。”
清查升《陳文朴庵招賞牡丹同人即席分賦》詩:“金谷何如蜀錦城,放翁舊譜閱《天彭》。”(5).泛指富貴人家盛極一時但好景不長的豪華園林。多含諷喻義。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二:“莒公詩云:‘漢皋佩冷臨江濕,金谷樓危到地香。’”
明李夢陽《漢京篇》:“後車不戒前車覆,又破黃金買金谷。”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況豪華非耐久之物,富貴無一定之情,入身易,出頭難,倒不如移金谷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於鼻,誰不憐香?觸之目,誰不愛色?”
(6).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餞別的場所。
南朝梁何遜《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詩:“金谷賓游盛,青門冠蓋多。”
宋沉遘《使還雄州曹使君夜會戲贈》詩之三:“它時金谷重相遇,還許尊前問故人?”
清姚鼐《答客》詩:“春深文讌盈金谷,日宴儒林論石渠。”
(7).見“金谷酒數”。

汪遵絕句

資料

【朝代】:唐【作者】:汪遵
【文體】:絕句
【全文】:
晉臣①榮盛更誰過,常向階前舞翠娥②。
香散艷消如一夢,但留風月伴煙蘿③。

注釋

①晉臣:指石崇。
②常向階前舞翠娥:石崇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經常在金谷園宴請王公貴族,歌舞昇平。
③但留風月伴煙蘿:指後來石崇沒落,金谷園也隨之湮沒無聞。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作者簡介
汪遵(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以西晉初年大臣石崇富可敵國最終沒落的歷史典故為題材,慨嘆人生際遇的飄忽不定。

相關資料

石崇(249年~300年),男,西晉文學家。字季倫。祖籍渤海南皮(今屬河北),生於青州,小名齊奴。
生平:
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生活奢侈,與王愷競相爭豪。王愷家中洗鍋子用飴糖水,石崇就命令自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為了炫耀,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石崇用更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晉武帝把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石崇看了便用鐵如意把珊瑚樹打碎,王愷氣極,石崇說:“不足多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於王愷的珊瑚樹,看得王愷心亂如麻。
石崇有寵妾梁綠珠,美艷且善吹笛,石崇為解綠珠思鄉之情,建“金谷園”,築“百丈高樓”,可“極目南天”。趙王司馬倫親信孫秀垂涎綠珠美色,石崇不給。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專權,石崇因參與反對趙王倫,金谷園被孫秀大軍包圍,石崇見大勢已去,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遂墜樓而亡。孫秀大怒,將石崇和潘岳等人斬首。

作物品種

金谷是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馬廟鎮的著名特產,據《金鄉縣誌》記載,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時,路過金鄉縣馬廟境內,已是半夜三更,村民幾乎都關門睡覺了,只有莊東頭的一戶農家還亮著燈,騎著白馬的康熙帝就命隨從叫開了那戶人家的門,熱情好客的農家就讓康熙皇帝入住在家裡,女主人為他熬了一碗小米粥,康熙帝吃後稱是人間美味,從此金谷成為皇家貢品御米,為皇家享用。因康熙帝所騎白馬停留此地,此地被後人稱之為白馬坡,小米被稱為馬坡金谷小米
金谷又名齊頭占金谷。金谷小米僅產於金鄉縣馬廟鎮的馬坡一帶。獨特的土壤條件和生長環境,自然形成了金穀米色金黃,性粘味香,米質優異,營養豐富,位居中華“四大名米”之首,被載入《辭海》。金谷小米稀飯,性粘湯濃,懸而不浮,油而不膩,聞之清香,食之甘美,且有熱補、潤腸功能,系滋補佳品。
建國十年大慶之際,周總理曾用此米招待中外賓客。周恩來總理偏愛過的特產很少,特意用特產招待外國元首和友人時更少!用金穀米招待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是為數不多的一次!1968年前後,周恩來總理又曾親自多次指示,徵購山東省金鄉縣馬廟鄉馬坡地塊金穀米,送往北京招待外賓。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吃過馬坡金谷小米粥,對此讚不絕口,並將金穀米帶回美國。1996年馬廟鎮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谷之鄉"。
金谷小米營養豐富。據測定,澱粉含量66.85%~69.76%,蛋白質含量達11.2%~13.4%,脂肪含量4.5%~5.85%,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質、脂肪均高於大米、麵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含量豐富而比例協調。如賴氨酸0.22%~5.24%,蛋氨酸0.4%,色氨酸0.25%,亮氨酸1.87%,蘇氨酸、異亮氨酸及纈氨酸等含量在0.42%~2.88%之間。維生素的含量亦較豐富,而粗纖維的含量又是幾種主要糧食作物中最低的。為產婦、幼兒及老人的滋補佳品。

0
0

書畫家

金谷,當代著名書畫家,字雲客,晚沉,燦春,號半坡居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長江書畫院名譽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新加坡華人書畫家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主編。曾榮獲"中國東方詩書畫藝術終生成就獎",被中國書畫院授予"金獎藝術家"稱號,曾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汶萊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作品被許多國家博物館和友人收藏。
金谷同時也是一位剪紙藝術家。他現任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剪影家協會秘書長,最為稱道的是他將人像快速剪影藝術推向市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受到海內外朋友的高度讚賞,他曾先後為各國來華訪問的政要,大陸、港、澳、台的影視明星做剪影留念。深受好評。他的作品被日本東京博物館。韓國漢城藝術館收藏。

行政區1

金谷鄉位於東蘭縣西北部,東與巴疇鄉交界,南跟鳳山縣砦牙鄉相連,西同鳳山縣林峒鄉接壤,北和天峨縣岜暮鄉相鄰,是東蘭縣的北大門。全鄉面積128平方公里,鄉府駐地距東蘭縣城80多公里。全鄉下轄8個村民委144個村民小組285個自然屯,2003年末總人口為11742人,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其中壯族占總人口的94%。
由於地處鳳山、天峨、南丹三縣交界處,金谷鄉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著勃勃無限商機。天東四級油路(東蘭至天峨)穿越全境28公里,連通鳳山縣砦牙鄉拉龍縣際公路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籌劃之中。金谷鄉府駐地距“水電城”——天峨縣僅30公里,交通便利。投資150多萬元興建的中國移動通信機站已竣工投入使用,目前全鄉擁有198部程控電話,通信暢達。新建成的兩個農貿市場,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商貿活躍。
金谷鄉資源豐富,盛產優質水稻、墨米、火麻、黑香豬、三黃雞、黑山羊以及紅米椎等。其中三黃雞的飼養在東蘭縣具有悠久歷史,其肉質鮮嫩甜美,富含有1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外地客商的搶手貨;另外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醞造出的金谷玉米酒香醇可口,在縣內外久負盛名,成為金谷鄉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金谷鄉蘊貪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的民風淳樸,風俗獨特。迄今在民間保存的76面銅鼓,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珍貴的文化遺產。歡歌迎春、祭祀“穀神”保佑平安、風調雨順的螞蟲另歌會,古老而獨特,歌會上激越的銅鼓聲使周邊的鳳山、天峨、南丹等縣際村屯的男女青年心往神怡,春暖花開、萬物竟發時節的三月三歌節,是當地壯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這日歌者觀者,漫山遍野,每每聚集八、九千人,形成了“男女老少會唱歌,時時處處皆有歌”的獨特的山地壯族銅鼓文化。
近幾年來,金谷鄉黨委、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緊緊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西部大開發和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良好契機,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努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出資源優勢,致力打造特色品牌,大規模發展板栗種植和三黃雞養殖。與此同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元雜瘦肉型豬為主的生豬飼養。

行政區2

簡介
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距安溪縣城17公里,鄰近清水岩。金谷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08平方公里。金谷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鎮政府駐大洋。漳泉肖鐵路、205省道過境。名勝古蹟有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太王陵墓等。

歷史沿革

金谷,古稱“谷口”。相傳,從後晉天福年間(936—942年)開始,谷口就是廣澤尊王迎香之處,故又稱“佛口”。有一名人墨客游至谷口,仰望境內有一山形酷似“金”字,山前又是一片谷地、田園,不禁脫口贊道:“真乃金谷園也!”後人遂取“金谷園”之意而雅稱“金谷”,並沿稱至今。原“金谷”指“三金村”,即金谷村、金山村、金東村,今為鎮名。
宋代,金谷分屬修仁鄉來蘇里和崇善里;明清分屬崇善里和來蘇里;民國分屬興善區、來感區、第二區、第一區,民國34年(1945年)10月為溪東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清溪區、第三區、蓬萊區,1958年屬蓬萊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屬蓬萊區,1965年4月撤區成立金穀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鄉建制;1991年11月改為鎮建制。現轄金谷、金東、金山、湯內、芸美、華芸、尚芸、景坑、河美、河山、東洋、深洋、洋中、美洋、溪榜、元口、三元、洋內、麗山、淵兜、大演、山嶺、中都、田頭24個行政村。2010年底,全鎮人口35822人。
1965年置金谷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 1997年,面積101.6平方千米,人口4.8萬。

區劃

轄金谷村、金東村、金山村、湯內村、芸美村、華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河山村、東洋村、深洋村、麗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元口村、三元村、洋內村、淵兜村、大演村、山嶺村、田頭村、中都村、龍坑村25個村委會。

經濟

金谷歷史上是一個種糧大鎮,黨委、政府極力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生產。金谷已經發展成為戶戶有茶園、村村有茶葉的新興茶葉主產區。金谷鎮共有優質金谷鎮夜景茶園1.7萬畝,生態茶園建設4033畝,年產茶近2500噸,產值近億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特別是金山—華芸片更作為全縣生態茶園建設示範工程。

人文環境

金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有始建於五代的太王陵、威鎮廟,有千年古剎定明院,有古韻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薈萃、古木參天的大石竹廟,有群山獻翠、氣象萬千的檀林岩、聖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還有古遺址、古墓葬、古窯址、明朝官圳等等。
金谷是一方紅色的熱土。是安溪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陳體和《延安頌》詞作者莫耶的故鄉。1929年,陳體在東溪建立了安溪第一個黨團支部,領導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成立了安溪游擊隊,打響了安溪武裝鬥爭的第一槍。1933年,革命先輩們在東溪建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領導民眾打土壕分田地,打擊反動派。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在泉州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激勵著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紅色旅遊路線,是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基地和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金谷是閩南主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金谷有旅外僑胞7萬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1萬多人,僑眷1.2萬人。海外鄉親們情系桑梓,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衛。金谷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已改善提高。

旅遊文化

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金谷的望雲山一帶生活著,留下了創業的足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望雲山及洋內村瓊林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採集到石斧、石錛等大批遺物,成為研究閩越人類發展史及印證安溪文化發展史上溯到新石器是時代前的實物依據。悠久的歷史,為金谷留下積澱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蹟。
在金谷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著一座建於五代的太王、太妃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俗稱“聖王公墓”,系閩南名神廣澤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墳。兩壙並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聖旨”坊,規模龐大,氣勢磅礴,在古墓葬建築史上,構式罕見,別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純甘洌,泡茶尤為清香,名曰“聖泉井”。該陵墓坐落的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蜿蜒而來,峰巒疊嶂,曲折迂迴。陵墓對面,山巒層疊,計十八重,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山鷹啄蛇,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綠金谷鎮草青,樹密林茂,前方溪流迂迴流淌,活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畫,是著名的遊覽和避暑勝地。 在洋內村有兩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葉公蔭昆仲的東山龜形墓。葉公蔭(1519—1596年),字希爵,號陽春,兄弟四人,天資剛毅,丕振士風,敦鄰睦友,勤耕力作,崇尚儉約,樂善好施。其事跡聞於上,獲贈“恩施懿行”匾,並榜其地為“陽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歿後,昆仲同塋。墓為糯米灰三合土構築,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桿夾石。二是位於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毀,僅存墓塔。舍利塔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台上,築六角形,三層出檐,仰蓮葫蘆剎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僑親葉長鵬捐資重建,規模恢宏,建築獨特。

人物

金谷歷史悠久,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才彥英豪。
金谷溪榜人陳錚,又名瑞金,字鐵卿。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於緬甸仰光。後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範”,學成到該鄉龍坑角落任塾師。民國11年(1922年),陳錚棄教從戎,賣業產買槍炮,投靠於民軍陳岳、楊漢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自兼縣長,於是辦學校,修公路,發行“建昌匯票”。民國18年(1929年),離開軍旅,寓居廈門,開設鐵峰茶莊。民國21年(1932年),陳國輝被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剷除後,陳錚始東山再起,回鄉當起安南永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收集民槍,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設店經營糧食。在家鄉營造“晚香別墅”。其女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自幼聰明,10歲即景吟詩:“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民國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後入魯迅藝術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名澤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國同盟會會員。他19歲出洋謀生,六渡緬甸,一旅印尼,從事店員、財會、教員之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到處鼓吹革命,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其遺作手跡《七次出洋日記》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是頗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塊革命的熱土。民國17年(1928年)初夏,獵戶陳體第一個站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一個共產黨員,次年又建立東溪黨團支部,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民國23年(1934年)3月,陳體夫妻雙雙英勇獻身。在這塊土地上,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而名列志傳的還有劉由、陳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當代金穀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於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回國就學,他以其淵博的法學知識,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統戰工作做出殊多貢獻,成為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日理萬機之暇,他數度回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一個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民國26年(1937年)7月,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80年以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套用學組委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及橋樑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曾參加深圳52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彩電中心主樓等的設計計算,主持設計過世界上地震區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的傅圭璧、福建省審計廳廳長的溫海樹及現任福建省水利廳廳長的楊志英。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現有旅外鄉親7萬人。長期以來,旅外的金谷僑親熱心桑梓,慷慨解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出生於金谷淵兜村、旅居印尼的僑親沈清江,1957年受中僑委邀請,任回國觀光團團長,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回鄉捐建清江國小,全國僑聯主席莊希泉為其題寫校名;2002年,僑親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資210萬元支持清江學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僑胞陳松基弘揚陳嘉庚“傾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陳利職業中專學校,學校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職校。旅居泰國的陳芳明創辦東溪中學,並先後捐建“勤學樓”、“忠誠樓”、“博愛樓”、“發奮”與“創新”學生宿舍樓、“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隆分別捐建金谷醫院門診大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興學,拳拳愛心,垂範後世,功彪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