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別名:橘棘鯛,俗稱大眼鯛、紅目鰱等。屬鱸形目、大眼鯛科下魚類,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五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肉食性魚類,以魚蝦及浮遊動物為主食,多夜間捕食。分布於紅海、印度洋東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北至日本、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海域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紅海。

基本信息

概述

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別名:橘棘鯛,俗稱大眼鯛、紅目鰱等。

分類學

分類學地位 taxonomy|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__動物界 Fauna|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系)|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__鱸形目 Perciformes|__鱸亞目 Percoidei|__鱸總科 Percoidea|__大眼鯛科 Priacanthida

外形特徵

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

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五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短強棘。鰓耙總數24-26。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70-90。背鰭單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軟條13-15;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III,軟條13-16;背鰭及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尾鰭截形或雙凹。體一致呈鮮紅色,有時腹部呈銀白色;各鰭末端顏色較深,且鰭膜上無任何斑點。

生活環境

主要棲息在深海150~1200米水層,因人類底拖網捕撈,橘棘鯛生活的海床被嚴重破壞,數量驟減。

分布範圍

金目大眼鯛 金目大眼鯛

分布於紅海、印度洋東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北至日本、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海域等。

生活習性

夜間出來覓食。肉食性,以小魚、蝦、蟹或水層中的浮遊動物為主食。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大眼鯛科
拉丁科名: Priacanthidae
中文屬名: 大眼鯛屬
拉丁屬名: Priacanthus
拉丁種名: hamrur
定名人: (Forskal)
年代: 1775
中文名: 金目大眼鯛
ogenus: Sciaena
原始文獻: Descript. Animal:45.
模式產地: 紅海
俗名: 寶石大眼鯛
國內分布: 南海諸島海域, 台灣
國外分布: 紅海, 印度洋東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 北至日本
資料來源: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146-147. 台灣魚類志:30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