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魚

刺尾魚

刺尾魚身體呈卵圓形或長圓形,側扁而高,披有細小粗糙鱗片,鱗片有的埋於皮下。尾柄兩側一般具銳棘或盾板,有時退化或消失。由於其“皮膚”粗糙,所以又稱粗皮鯛。又由於其尾柄兩側多銳棘,像外科手術刀一樣鋒利,所以又被稱為“外科醫生”。 刺尾魚共有8屬81種,分布於各熱帶海域。中國有8屬28種,大多產於南海,體多艷麗。

基本信息

簡介

刺尾魚刺尾魚
刺尾魚
Acanthuridae;surgeonfish
亦譯外科醫生魚。亦作tang。
鱗細小,背鰭一個,尾柄基部兩側各具一個或多個銳刺,能刺傷人。刺或為固定或後部有一鉸合關節,可以向外張開,並指向前方。刺尾魚多以藻類為食。發育過程有透明幼體(acronurus)階段,隨著生長,體形或體色變化極大。最大長度一般不超過50公分(20吋)。黃高鰭刺尾魚(Zebrasomaflavescens)為印度洋太平洋種,約長20公分(8吋),體色鮮黃或深褐色。藍刺尾魚(Acanthuruscoeruleus)產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幼體黃色,成體則多少呈藍色。
鱸形目刺尾魚科的通稱。約8屬81種。
中國產於南海,有8屬約28種。體卵圓或長圓形,側扁,一般體長150毫米左右。皮膚頗堅韌,被以細小粗糙鱗片,與鯊魚皮相似;各鰭大都無鱗。尾柄兩側各有一個或多個尖棘或帶有銳嵴的骨板或瘤突。口小,前位,不能或稍能向前突出。齒多少側扁,且常有鋸齒或波狀緣,兩頜各有一行,犁骨與齶骨無齒。前鰓蓋骨後緣無鋸齒。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後顳骨固連於顱骨。腹鰭I-3~5,腋部無長形尖腋鱗。分布於各熱帶海區。長象可愛,刺尾魚為暖水性魚類,一般喜棲於水質清晰的珊瑚礁或岩石海域。數量尚多,可供食用。

分屬

刺尾魚屬(Acanthurus)
心斑刺尾魚(Acanthurusachilles)
白胸鰭刺尾魚(Acanthurusalbipectoralis)
橘色刺尾魚(Acanthurusauranticavus)
月尾刺尾魚(Acanthurusbahianus)
鰓斑刺尾魚(Acanthurusbariene):又稱肩斑刺尾鯛。
布氏刺尾魚(Acanthurusblochii):又稱布氏刺尾鯛。
小帶刺尾魚(Acanthuruschirurgus)
黑斑刺尾魚(Acanthuruschronixis)
藍刺尾魚(Acanthuruscoeruleus)
額帶刺尾魚(Acanthurusdussumieri):又稱杜氏刺尾鯛。
福氏刺尾魚(Acanthurusfowleri)
肩斑刺尾魚(Acanthurusgahhm)
黑體刺尾魚(Acanthurusgrammoptilus)
斑點刺尾魚(Acanthurusguttatus):又稱斑點刺尾鯛。
日本刺尾魚(Acanthurusjaponicus):又稱日本刺尾鯛。
白唇刺尾魚(Acanthurusleucocheilus)
白頰刺尾魚(Acanthurusleucopareius):又稱白斑刺尾鯛。
白胸刺尾魚(Acanthurusleucosternon)
縱帶刺尾魚(Acanthuruslineatus):又稱線紋刺尾鯛。
斑頭刺尾魚(Acanthurusmaculiceps):又稱頭斑刺尾鯛。
暗色刺尾魚(Acanthurusmata):又稱後刺尾鯛。
尾斑刺尾魚(Acanthurusmonroviae)
白面刺尾魚(Acanthurusnigricans):又稱白面刺尾鯛、黃點刺尾魚。
黑尾刺尾魚(Acanthurusnigricauda):又稱黑尾刺尾鯛。
褐斑刺尾魚(Acanthurusnigrofuscus):又稱褐斑刺尾鯛。
暗刺尾魚(Acanthurusnigroris)
密線刺尾魚(Acanthurusnubilus):又稱密線刺尾鯛。
橙斑刺尾魚(Acanthurusolivaceus):又稱一字刺尾鯛。
多帶刺尾魚(Acanthuruspolyzona)
黑鰓刺尾魚(Acanthuruspyroferus):又稱火紅刺尾鯛。
藍氏刺尾魚(Acanthurusrandalli)
背面刺尾魚(Acanthurusreversus)
紅海刺尾魚(Acanthurussohal)
坦氏刺尾魚(Acanthurustennentii)
黃尾刺尾魚(Acanthurusthompsoni):又稱黃尾刺尾鯛。
橫帶刺尾魚(Acanthurustriostegus):又稱綠刺尾鯛、三明刺尾魚。
暗體刺尾魚(Acanthurustristis)
黃鰭刺尾魚(Acanthurusxanthopterus):又稱黃鰭刺尾鯛、網紋刺尾魚。
櫛齒刺尾魚屬(Ctenochaetus)
雙斑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binotatus):又稱雙斑櫛齒刺尾鯛。
塞氏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cyanocheilus)
黃尾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flavicauda)
夏威夷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hawaiiensis)
緣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marginatus)
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striatus):又稱漣紋櫛齒刺尾鯛。
扁體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strigosus)
印尼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tominiensis)
截尾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truncatus)
鼻魚屬(Naso)
環紋鼻魚(Nasoannulatus):又稱突角鼻魚。
粗棘鼻魚(Nasobrachycentron):又稱短棘鼻魚。
短喙鼻魚(Nasobrevirostris):又稱短吻鼻魚。
藍尾鼻魚(Nasocaeruleacauda)
藍灰鼻魚(Nasocaesius)
美麗鼻魚(Nasoelegans)
馬面鼻魚(Nasofageni)
小齒雙板盾尾魚(Nasohexacanthus):又稱六棘鼻魚、索氏鼻魚。
頰紋雙板盾尾魚(Nasolituratus):又稱頰吻鼻魚、黑背鼻魚。
老氏鼻魚(Nasolopezi):又稱洛氏鼻魚。
斑鼻魚(Nasomaculatus)
方吻鼻魚(Nasomcdadei)
小鼻魚(Nasominor)
網紋鼻魚(Nasoreticulatus)
膚鼻魚(Nasotergus)
擬鮪鼻魚(Nasothynnoides):又稱單板鼻魚。
球吻鼻魚(Nasotonganus)
瘤鼻魚(Nasotuberosus)
單角鼻魚(Nasounicornis):又稱長吻鼻魚。
高鼻魚(Nasovlamingii):又稱絲尾鼻魚。
副刺尾魚屬(Paracanthurus)
黃尾副刺尾魚(Paracanthurushepatus):又稱擬刺尾鯛。
多板盾尾魚屬(Prionurus)
比夫拉多板盾尾魚(Prionurusbiafraensis)
克氏多板盾尾魚(Prionuruschrysurus)
側棒多板盾尾魚(Prionuruslaticlavius)
斑多板盾尾魚(Prionurusmaculatus)
小鱗多板盾尾魚(Prionurusmicrolepidotus)
點紋多板盾尾魚(Prionuruspunctatus)
三棘多板盾尾魚(Prionurusscalprum):又稱鋸尾鯛。
高鰭刺尾魚屬(Zebrasoma)
黃高鰭刺尾魚(Zebrasomaflavescens):又稱黃高鰭刺尾鯛。
寶石高鰭刺尾魚(Zebrasomagemmatum)
長鼻高鰭刺尾魚(Zebrasomarostratum)
小高鰭刺尾魚(Zebrasomascopas):又稱小高鰭刺尾鯛。
高鰭刺尾魚(Zebrasomaveliferum):又稱高鰭刺尾鯛。
紫高鰭刺尾魚(Zebrasomaxanthurum)

有毒魚

刺尾魚刺尾魚
已報導為致幻毒魚類的有:鱸形目、刺尾魚科(條紋刺尾魚)、魷科(長鰭鰱、鰩)、鯔科(鯔)、羊魚科(斑帶擬羊魚、緋鯉)、雀鯛科(豆娘魚)、鰭科(石斑魚)、籃子魚科(黃斑籃子魚) 。
魚致幻毒中毒,可由食用了任何被指控的礁石魚類的肉和頭而產生。這種毒物據說是集中在食用魚的最危險部分的頭部內。這種生物中毒的發生是十分散發的,也是完全無法預言的。任何普通的烹調程式,不能破壞這種毒素。
這種毒物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可在食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發展起來,持續至24小時或更久。症狀包括眩暈,失去平衡,缺乏共濟運動,幻覺和精神抑鬱。受害者普通陳訴是“有人坐在我的胸口”,或有圍胸緊箍的感覺。他們確信就要死了或其他驚嚇的夢魘是特有的一部分臨床現象。其他的陳訴包括咽喉癢和灼燒感、肌肉虛弱,很少發生腹部窘迫。無死亡的報導,與其他的魚肉中毒類型比較起來,魚致幻毒中毒是相對地輕的。
治療魚致幻毒中毒,胃要立即排空。其餘則行對症治療。沒有已知的特效解毒藥
在食用被指控為魚致幻毒起因的礁石魚類時,務須謹慎。可能時,在食用熱帶的這些魚以前,要向當地人請教,不吃熱帶礁石魚類的頭是妥當的。依據外貌是不能發覺致幻毒魚的。
致幻毒魚類在某些熱帶地區,可能是個公共衛生問題,但是關於這個題目沒有現成的報告。
有人曾試圖對魚致幻毒中毒進行試驗,他們將獲自夏威夷的鯔、斑帶擬羊魚和緋鯉的標本,給人、貓和貓鼬吃後,沒有任何致病作用的跡象。

生活習性

海鱺在幼魚時,外型、姿態與長印魚酷似,會伴隨著大型的魚等,一同遊動。體型更大後,身上的花紋變淡,且為晝行性之肉食性洄游魚類,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生長繁殖

海鱺繁殖季節在4-9月份,在深海中產卵,每次產卵數量巨大,單個的很小,直徑大約1.2毫米。海鱺3歲性成熟,壽命可以長達15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