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座

金剛座

金剛坐:為金剛跏趺坐的略稱,亦稱“結跏趺坐”。又以為佛禪定時常用的坐勢,故亦名“禪定坐”。再以加兩趺而坐,亦謂為“全跏”。如來佛多為此坐,又稱為“如來坐”。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剛座金剛座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
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並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台、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聖尊貴之物,
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築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於尊貴的建築物基座。後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採用這種形式。
一種側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最早實例見於北魏石窟,形式比較簡單,雕飾不多。從隋唐起使用漸多,成為宮殿、寺觀等尊貴建築專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漸複雜華麗,並出現了蓮瓣、卷草等花飾和角柱、力神、間柱、門等。《營造法式》中規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明清成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築物中,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

引用資料

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形式與裝飾比較複雜,一般用於高級建築(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中國建築史》
須彌座:高級建築的台基.源於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多用於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