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寺

金像寺

金像寺,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千佛村6組的千佛山下,地處夾江千佛岩以西約5里,是千佛岩文物風景旅遊區範圍內的又一名勝之處。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像寺金像寺
金像寺沒有象樣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只是在山門(寺門)之後,依山建有兩座相連的半邊廟宇,以為寺內的摩崖造像遮風蔽雨。左邊曰“岳峙翠微”,四根檐柱上分別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書法藝術家楊守敬、清代書法繪畫大師趙之謙給金像寺的題詩,楊守敬題的是:花徑惜令童子掃,蓬門獨為可人開。趙之謙題的是:瓊台含霧星辰滿;霄漢無雲日月真。右邊曰“清淨禪林”,檐柱上也有聯,其一是:世事蒼茫開眼界,塵寰善舉入襟懷。
金像寺的摩崖造像,雕刻在長達18米的崖壁上,有石窟五龕(“岳峙翠微”堂四龕,“清淨禪林”一龕),總計造像60多尊。造像人物有三世佛、彌勒佛、觀音、文殊、普賢、羅漢、四大天王、力士、雲童等。1986年5月,這些摩崖造像被列入樂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寺內有“種德傳芳碑”一通,碑上記載:“千佛山金像禪苑乃我朝成化創建,……”該碑記載鐫粧捐資人數有29人,不同姓氏達23人。該碑還記載,金像寺始建於名帶初期,原址在月塘壩。成化十年(1474年),一位叫德然的和尚在此處捨身焚獻,募資修建了這座寺廟,鐫刻了這些佛像。此外,彌勒佛造像前還有一通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維修紀事石碑,碑文盛讚此地風光景物:“邑北金像寺,古剎也。仙境儼是天工造就……,建於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因此可以推定,金像寺摩崖造像鐫刻於明代成化(1465~1486年)年間,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刻藝術的特點。
金像寺摩崖造像中,最精緻的當數三世佛龕千手觀音龕
三世佛龕高約5米,寬6米,共有造像10多尊。正中,橫三世佛(藥師王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在飾有肥碩蓮瓣的須彌座上,文殊跨獅、菩賢騎象,協侍左右,護法神威猛雄武,雲童秀氣自然。整座造像布局勻稱,雕刻精湛,造形優美。
最值得觀賞的是“清淨禪林”裡面的千手觀音窟,該窟高約5.1米,寬4米,深4米,共雕刻有大小26尊像。千手觀音雕像刻有12頭、240隻手,頭頂有浮雕佛像15尊,旁有弟子4人,左右並列有力士、金剛,眾佛拱衛,妙相莊嚴,布局緊湊而且場景宏闊、意境深遠。觀音頭戴寶冠,身著瓔珞,全身飾金,金光四射,燦爛奪目,金像寺以此得名,名副其實。
千手觀音雕像前,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刻石文字:“大清國四川上南道嘉定府夾江縣永興鄉雁兒口居住信善羅文泰同緣陳氏男世憲發心舍資重裝金像寺諸佛菩薩一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