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知青運動

重慶新知青運動

重慶新知青運動,指的是2010年,重慶官方發文,要求全市大學生進行以“六個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規定在渝大學生就讀期間要種100棵樹;帶薪實習1個月;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個月、到企業或服務一線做工1個月;開展學軍1個月;撰寫1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非常類似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鄉,因此被稱為“重慶新知青運動”。

來由

重慶新知青運動重慶新知青運動

2010年,重慶官方發文,要求全市大學生進行以“六個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規定在渝大學生就讀期間要種100棵樹;帶薪實習1個月;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個月、到企業或服務一線做工1個月;開展學軍1個月;撰寫1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

2010年8月,重慶啟動首次大學生暑期帶薪社會實踐活動,全市35個政府部門、36家國資企業為提供了5000個實踐崗位。重慶市長黃奇帆親為大學生們送行,並透露今後每年重慶市將提供三萬個大學生帶薪實踐崗位,並有一定官方財政支持。10月底,重慶53所高校、80名大學生骨幹到一村莊28戶農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2010年11月9日,重慶市教委新聞發言人趙為糧稱,重慶社會大學生實踐工作學生積極參與,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就大學生植樹造林、帶薪實習、三進三同、學工、學農、學軍等實踐工作,當地教委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組織推進。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塗經平稱,重慶官方正研究制定大學生實踐工作機制、政策措施和財力保障等。

據介紹,此後,重慶將在三峽庫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等地設學農基地,選拔條件優越的城市學生、學生骨幹去體驗農村生活,而政府和學校也將有意識把帶薪的實習崗位介紹給農村或城市貧困學生,彰顯實踐活動的人性化。

中共重慶市委副秘書長周傳航說,該項活動旨在培養塑造複合型人才、綜合型人才。按照重慶官方要求,每名在渝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各種形式參加不少於4個月的社會實踐,以期大學生增進與工農的感情、增強國防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增進對國情和民情的了解、增長實踐能力和才幹。

校大學生與社會脫節是近年來中國現行教育制度中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重慶市黨委、政府聯手推動該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明文規定該市75萬名大學生在校期間有不少於4個月的社會實踐,以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更是引起了人們的的爭論,而這也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鄉非常相似,因此網友稱之為“重慶新知青運動”。

詳細

促進體味國情市情平易近情

新知青運動新知青運動

此前,市委、市政府專門就發出了通知。市政府副秘書長塗經平稱,在全市開展年夜學生社會實踐勾當,主若是為了促進年夜學生深切體味國情、市情、平易近情,以此培育社會的培植者和接棒人。塗經平將該勾當具體內容歸納綜合為“六個一”。即每一名年夜學生積極介入種樹,每所年夜學建一片年夜學林;帶薪實習一個月;到農村“三進三同”一個月;到企業做工一個月;學軍一個月;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陳述。

實踐不與結業證掛鈎

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做了整體部署,並介紹了近期已開展的實踐。重慶市35個市直機關部門、36家國資企業為年夜學生供給了實踐崗位5000個,介入實習的年夜學生都受益匪淺。重慶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稱,這6項實踐,主要是倡導年夜學生積極加入,並非強制約束,不與學生的學分掛鈎,也不作為年夜學生拿結業證的一道門檻。

六個“一”解讀

1、鼓舞激勵每一名年夜學生積極種樹

在校時代的每一名年夜學生,都要積極插手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來,介入“綠化長江年夜步履”中。由市林業局、市教委沿江規劃以各高校命名的“年夜學林”,高校操作春秋兩季組織學生種樹。相關區縣黨委、政府負責遴派手藝人員進行指導、供給樹苗和工具,並承擔“年夜學林”的管護工作。

2、年夜學生帶薪實習一個月
各級黨委、政府每年為年夜學生供給3萬個以上帶薪實踐崗位。這些實習崗位首要來自市級機關、年夜型的國有企業和事業單元,還有部門來自平易近營企業。

重慶市委副秘書長周傳航介紹,帶薪,是從財政拿一部門錢出來,帶薪定崗實習,這屬於重慶的創舉。帶薪實習,並非在70萬年夜學生中全籠蓋,首要針對家庭經濟鬥勁堅苦、有必然手藝的優異學生。經由過程帶薪實習,必然水平上緩解這些學生的經濟壓力,並磨鍊其社會實踐能力。年夜學生勤工助致富項目學、勤工儉學,也屬於帶薪實習的一部門。關於“薪酬”有無最低尺度?塗經平詮釋:“既然叫帶薪,不是津貼,就是最低工資尺度。”

3、到農村“三進三同”一個月

組織年夜學生進村社、進農戶、進田間,與農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體味農人的餬口和農村現狀,感應感染平易近生疾苦,增進同農人民眾的激情。學農區域,重點放置在三峽庫區、平易近族地域和貧困山區。

重慶市委副秘書長周傳航介紹學農的對象,首要以城裡學生為主,讓他們多體味農村。該勾當也首要以倡導為主,但願更多學生插手到“三進三同”勾當中來。如以往良多年夜學都在持久開展的暑期“三下鄉”勾當,就可以納入該勾當中。

4 、鼓舞激勵到企業做工一個月

組織全市在校年夜學生到企業出產和處事一線,與工人一路做工,培育勞動不美觀念,體味出產流程,提高操作手藝,促進學甚至用。重慶市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介紹,該勾當首要面向理工科學生,尤其是建築機械製造、電子手藝、裝飾材料等跟工程、手藝相關的專業較強的學生。

5、開展學軍一個月

年夜學生在校時代要加入不少於30天的軍事練習,錘鍊意志品質,強化國防不美觀念。重慶警悟區、市教委負責選擇和成立學軍勾當基地。

6、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陳述

組織年夜學生種樹、實習、學農、學工和學軍勾當,環繞我市經濟社會成長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深切農村、社區和工礦業查詢拜訪研究,每人至少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陳述。重慶市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稱,教委會組織專家,對換研陳述當真評審。其中,經濟、社會事業的成長的一些定見,將舉薦到相關部門作為工作參考。優異陳述將會給以回響的讚譽和獎勵。

今朝學生體味社會的首要渠道
1、經由過程加入社團、從事兼職、勤工儉學等路過。
2、經由過程上網、看書,獲取間接經驗。(占年夜年夜都)
3、經由過程教員、怙恃等長輩介紹。

各方反映

新知青運動新知青運動

官員稱有助了解國情

該項活動旨在培養塑造複合型人才、綜合型人才。按重慶官方要求,每名在渝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各種形式參加不少於4個月的社會實踐,以期大學生增進與工農的感情、增強國防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增進對國情和民情的了解、增長實踐能力和才幹。

家長叫好學生叫苦

多數家長對該活動十分追捧,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有點苦。部分學生認為到農村“三進三同”、進工廠學工好累喲,這些對於大學生來說難以堅持。針對學生的專業到相應單位實習,可以增強實踐操作能力,部分學生認為到農村和工廠吃苦沒必要。
家長極力贊成開展大學生6項社會實踐活動,家長們說孩子每次放假幾乎都在家裡看電視、上網,也不幫家長幹家務,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希望通過學校的實踐活動,鍛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孩子們從小生活環境比較優越,沒吃過什麼苦,一直都在埋頭學習,自主自立能力相對比較差。家長認為此次實踐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學習的平台,多方學習,做一個複合型人才。

背後

重慶頒布了一項新舉措,推動75萬名大學生“上山下鄉”,這項政策還真有一點創意,算是官方直接對現行高等教育脫離實踐的某種修正,對2009年610萬大學畢業生,2010年650萬的大學畢業生來說,不少人畢業就失業的現狀令人痛心,也讓社會反思,到底是什麼環節除了問題,是社會的問題,就業市場的問題,還是大學的問題?顯然幾者都有。從總量來說,大學畢業生不過占總勞動力的5%,遠遠說不上過剩,但是國內產業轉型的艱難一度讓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緩慢,導致大學生待遇抵不過農民工,這其實是產業轉型不到位導致的結構性失衡,並非大學生就多了。對產業加速升級的中國經濟來說,大學生多多益善。

但是高等學校教育與產業發展的脫節,學生學習與社會實踐的脫節卻也突出,其中既有教材的陳舊,也有課程設定上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西永微電園曾經招考相關專業的學生,結果大約只有2成的學生符合要求,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這些跨國巨頭們只好乾起職業教育工作來,主動與高校對接,搞嵌入式教學,說白了就是派資深的工程師直接到學校授課,實現零距離的無縫連線。但是這畢竟只是工業園區的個案行為,對大學生職業技能和社會實踐環節的培訓,知行合一的訓練,作出制度性的安排,顯然更具普遍意義。這不但鍛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也鍛鍊獨立工作的能力,算是對高等教育改革一些弊端的修正。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中國的大學正面臨深刻的轉型,讓次地方政府走在大學改革的前面,讓人感嘆也讓人難過,畢竟大學才是創新教育的主體,靠政府推動,也只能是營造一點氛圍,而且效果也值得觀察,但是這種方向無疑是正確的,重慶高校,應該舉一反三,把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好好的找來溫習一下,不然真的就落伍了。

面臨問題

重慶的大學生要上山下鄉了,這是重慶市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也就是規定,75萬名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要有4個月的社會實踐,以讓他們深入了解國情、世情和民情。這個做法當然十分必要,如果大學生四年當中只知道在學校里讀書,而缺乏社會實踐,缺乏對社會的了解,即使畢業了也往往和社會脫節。現在這個規定就是要彌補這個缺陷,但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一定要防止走過場、防止形式主義。

四個月的社會實踐,如果是各方面都要點到,實際上很可能是蜻蜓點水、一晃而過,要真正達到效果不如這四個月做好一件事情,深下去,沉下去,真正的取得經驗和教訓,而且這四個月最好是連續的才有效果。另一方面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並不應該停止學業,甚至應該鼓勵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至於荒廢學業,總之社會實踐關鍵要達到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